扮“靓”语言 点“亮”习作

2021-09-10 07:22许志松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5期

摘 要:语言是文章的肌肤,是阅读者情感体验的对象。因此,扮“靓”文章的语言,使之充满魅力,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揣摩修改,扮“靓”语言的准确细腻;善用修辞,扮“靓”语言的生动形象;变通创新,扮“靓”语言的张扬个性;妙用诗词,扮“靓”语言的表现张力;时髦用语,扮“靓”语言的时代气息五方面着手,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习作表达水平。

关键词:学生习作;语言指导;提升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14-0021-02

引  言

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提道:“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好的呢?”读一篇好的文章,常常是如啜香茗,满口余香。这固然来自作品构思的巧妙、思想的精深、题材的新颖,但同时也离不开作品语言美所产生的魅力。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语言更“靓”丽,习作表达更出彩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揣摩修改,扮“靓”语言的准确细腻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习作往往缺乏揣摩,语言平淡、粗糙,有时就像记流水账一样,读来乏味、晦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并且告诉学生习作不怕修改,要乐于修改,“千锤百炼出真章”。

例如,一位学生写“母爱百分百”的日记,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冲了回来,雨水顺着我的头发滴了下来,像只落汤鸡般地站在门外。妈妈一开门,说:‘你怎么就这样回来了,我正要给你送雨衣呢,可雨衣找不到。’然后让我赶紧去洗澡,免得感冒了。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第一句写得不错,不过后面几个句子对妈妈的神态、动作、语言和“我”的心理活动写得较简单。笔者引导该生说:“妈妈看到你淋成落汤鸡回来,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她让你去洗澡是怎么说的,有什么动作吗?还有你前面是埋怨妈妈,心理的转变是怎样的?”并让她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这位学生回去琢磨后,修改如下。

“我冲了回来,雨水顺着我的头发滴了下来,我像只落汤鸡般地站在门外。妈妈一脸惊愕:‘你怎么就这样回来了,我正要给你送雨衣呢,可雨衣找不到。别说了,瞧瞧,淋成什么样了,快去洗洗,免得感冒了!’她不容我多说一句话,就把我往浴室里推,不知所措的我一时竟说不出一句埋怨的话来,满腔怒火早已烟消云散,被取代的是一点一滴激起的感动与妈妈浓如醇奶的关爱,那是内心深处的一个字,不用说,用心沟通:爱!”

从前后的对比不难看出,学生经过揣摩、修改后的语言更准确细腻、真实可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了共鸣,充满了魅力。

二、善用修辞,扮“靓”语言的生动形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领会修辞语句的作用,还要求学生能根据表达需要,在习作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常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修辞的习惯。在平常的练笔中,笔者总让学生比赛,看看谁的句子写得较生动,谁的句子用的修辞手法更贴切,进而让他们运用到习作中。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加灵动的语言常常让笔者在批改作文时眼前为之一亮。

例如,在周记本里,有位学生的习作“蜡烛”开头这样写道:“昏黄的路灯一下子灭了,万家灯火也在一时间化为乌有,而放在抽屉中沉睡已久的蜡烛苏醒了,天空仿佛被一块巨大的黑布盖住了,那块黑布上绣的一勾新月和几颗小星星,只能发出一点点小小的萤火虫的光亮……”这段话中,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突然停电时一片漆黑的景象,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浮想联翩。

而另一位学生在以“爱”为话题的习作中则用上了这样的总结:“我个人认为不管是母爱还是父爱,都不能太过火,因为太超过就会变成溺爱。这就好像你伸手去抓沙子,你的手握得越紧,从指缝漏下的沙子就越多,而残留在手心的却是极少的一点点。”这样的比喻既从联想中来,又引发读者展开想象。恰当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会让习作虚实相融,情意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变通创新,扮“靓”语言的张扬个性

《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体验,平常的习作也是很好的落脚点。在批改习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生活没有深入的观察,表达情感较为空洞,存在套用模式的问题,人云亦云,缺乏个性;拾人牙慧,表达僵化。于是,笔者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变通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赏析朱自清的散文《春》,重点聚焦文章结尾。朱先生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十分巧妙、意义非凡,而且与众不同,展示了春天的娇嫩、妩媚和动感。大师丰富的想象力让人不得不惊叹与佩服!

在之后的习作交流中,果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个女生是这样写奶奶的:“初一的新月是弯弯的,十五的满月是圆圆的,可我的奶奶总是弯弯的。奶奶的腿是弯弯的,腰是弯弯的,背也是弯弯的。抬头看我的时候,眉毛、眼睛、嘴角都是弯弯的,笑意顺着一道道弯弯的皱纹往外延伸。”这段话主要抓住奶奶的外貌特征——“弯弯”的,并把它放大来写,进行精细的描绘和刻画。小作者描述奶奶的“腿”“腰”“背”“眉毛”“眼睛”“嘴角”都是弯弯的,连“笑意”“皱纹”也都是“弯弯”的,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慈祥、和蔼的奶奶,打破常规地活用了“弯弯”这个词,幽默有趣又充满新意,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四、妙用诗词,扮“靓”语言的表现张力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诗词是其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页。诗词蕴藉含蓄,在写作时,有时长篇大论的抒发反而不及恰当的一句诗。南朝刘勰说:“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也就是说,写作时,我们必须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涵,言简意丰,合情而入境[2]。

例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园丁颂”,赞美了教师的辛勤付出。她在结尾用了一大段的抒情,把教师比作天上的太阳、月亮,有点遥不可及,并且有失真之感。笔者引导她引用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千千万万的教师不正是那“落红无数”吗,而我们不正是长在春泥上的花吗?诗句言简意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情感,还耐人寻味。

五、时髦用语,扮“靓”语言的时代气息

“文章合为时而著”,如果我们在写作时用上一些饱含时代特色的语言,如“给力”“朋友圈”“不忘初心”“点赞”等词,就能使学生的习作语言更有活力、更有趣味,也更具时代气息。

例如,有位学生在习作“我的爸爸”中写道:“头顶仅有的几缕发丝撑不住长时间的煎熬,纷纷‘下岗’了。为了防止情况再次恶化,爸爸进行了几次重大的‘挽救行动’,但无可奈何花落去。让他最遗憾的是残存的几个‘粉丝’也终于不再‘给力’,在最近一段时间先后‘离职’,于是头顶就产生了一个光明的‘特区’。”其中的时代流行语使用恰当、诙谐,比正面描写爸爸是如何夜以继日地工作、早出晚归地忙碌要风趣许多。

结  语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章要是拥有一件得体、优雅的外衣,那就会“靓”丽动人,鲜活感人。“靓”丽出彩的语言来自不断的积累[3]。学生只有平时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妙笔生花。教师只有适时、恰当地进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扮“靓”自己的语言,提升习作水平,从而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灵性的精彩习作。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郦泺静.小学五大习作问题与对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刘凤梅.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细节描写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11):152-153.

作者简介:许志松(1979.12-),男,福建厦门人, 一级教师,厦门市小學语文骨干教师,海沧区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