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主体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

2021-09-10 06:08孟俏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主体性数学思维问题情境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根据所教内容,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和需求,使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思维;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0-0061-02

引  言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里的答案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寻求的解题方案,还要将其与数学概念及原理进行有效的重新变换、组合,从而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1]。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强弱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关联性。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累知识经验,掌握分析策略

过硬的知识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

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有利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授学生以“渔”——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典型例题的练习,形成一种数学分析解题模型。其实,综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各种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规律就是各种数学模型,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数学模型就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学生能更加充分地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体会到数学研究学习的价值,同时能够进一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学习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活动,慢慢累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此外,教师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寻求多样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看图列式计算(见图1)。

在评讲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本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首先,单位“1”的选取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若将梨树棵数看作单位“1”,解题方法为: 70×6=420(棵)。

若将桃树棵数看作单位“1”,解题方法为: 70×4=280(棵),280×3/2=420(棵)。

若将苹果树棵数看作单位“1”,解题方法为: 70÷1/6=420(棵)。

所以,在讲解数学题时,教师可以对一些典型例题进行改编,调换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改变问题的给出形式,引导学生在变式训练中开阔思路,认识到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魅力,找到分析解题的乐趣。

三、打破思维定式,认真分析求证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思维定式表现为一种思维的趋向性,即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用一种思路去思考问题。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正确地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则思维定式所发挥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当这种习惯性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实际问题的解决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其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在二年级刚接触乘法时,在学习乘法口诀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题目: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学生都能够得出答案4×6=24或6×4=24,可是在过多地解决这种问题后,当遇到“4与6的和是多少”这一问题时,班级近1/3的学生给出4×6=24这样的乘法答案,其中不乏成绩优异者。可见,思维定式有时也会将学生引入歧途。所以,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要加强对比训练,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字眼间的细微差距。比如,在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笔者出示了一组问题:(1)6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2)6与3相加的和是多少?(3)2个6相乘,积是多少?(4)2乘6,积是多少?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体会读题、审题的重要性。

结  语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于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所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学生认可、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使学生真正从数学学习中获益。

[参考文献]

陈惠芬.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师,2015(31):64.

作者简介:孟俏(1992.8-),女,江苏徐州人,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主体性数学思维问题情境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