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乡村环境治理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1-09-10 07:22张杰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乡村知识图谱

张杰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及实践的深入,乡村环境治理研究成为了一个学术热点,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通过对2005-2020年期间中国知网上发表的相关文献的发表年度、时空分布、高被引文献、发文期刊、热点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看,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乡村环境多元共治等方面。展望未来,可以从增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合作研究、推动跨学科协同等方面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乡村环境治理研究。

〔关键词〕乡村;环境治理;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2-0044-0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要求,“村容整洁”是其中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2017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并于次年2月颁布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乡村环境的明显改善,基本做到“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普遍增强〔1〕。这是党和国家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福祉,也事关乡村生态文明建设。2005年至2020年间,学术界关于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成果丰富,CNKI数据库中共有714篇相关文献。分析这15年内乡村环境治理的特征和趋势,旨在了解与洞察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概况,把握其趋势与热点,展望其未来走向,为进一步推进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高级检索”栏中输入主题“乡村环境治理”,并设定时间范围为“2005-10-08”(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幕的时间)至“2020- 12-31”,共检索出文献714篇。在删除重复数据、会议文献、报纸类文献及外文文献后,共获得学术性文献584篇。使用Microsoft Excel的图表计量分析功能,并主要使用CiteSpace(学术动态追踪软件)生成相关“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可视地呈现研究对象的高频词、热点趋势、前沿动态,以及年度发文量趋势统计、高产作者及其依托机构统计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高被引”文献的阅读研析和笔者的研究经验,尽可能科学地展现乡村环境治理的宏观发展图景与热点发展走势。

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

(一)时间分布

从图1可知,2005年至2007年,没有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文献,说明在此期间这一领域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从图上看,这方面的研究起始于2008年,直至2017年基本上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其中有一个低谷出现在2011年)。而2017年至2020年的发文量陡增,从37篇上升为235篇,出现了研究热潮,而2017年恰好是《方案》的出台时间。从发文量的曲线可以看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是紧扣国家政策走向与社会热点的。这一点从侧面反映了学者们的研究致力于解决乡村环境治理的实际问题,以回应国家政策指向与乡村社会关切。

(二)空间分布

1.作者分布。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将Nodetypes设定为“Author”,时间跨度设为2005—2020,时间切片为1年,运行CiteSpace,得到了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从图谱的节点及其连线可知,从总体上看,该研究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多。除了成华威、赵泽鸿、卢敏与其他学者的合作次数相对较多之外,大多数学者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甚至没有,在图谱上表现为孤立的节点。这说明,多數学者偏好于独立研究乡村环境治理。通过计量统计得出,有43名学者发文量超过了2篇。其中,唐建兵(5篇)排名第一,姚志友(4篇)紧随其后,柯坚等6名学者为3篇。

2.机构分布。在CiteSpace中将Nodetypes设定为“Institution”,进行科研机构分析,生成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从图谱上看,聚类不够明显,比较松散。相对于作者之间的合作,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显得更少,除了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以及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之间有少量的研究合作之外,其他机构的合作形式多为两者之间的小规模合作(如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由此可以推知,多数机构在乡村环境治理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以独立研究为主。从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看,今后关于乡村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从而进一步优化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促进科研过程的优势互补与科研成果的交流共享。

从机构的发文量来看,南京农业大学发文量最高,为18篇;中国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次之,均为9篇;华中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为8篇;中国人民大学为7篇。这表明,南京农业大学在乡村环境治理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贡献遥遥领先,其他贡献较大的机构也多为综合性大学。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机构中,除了广西师范学院以外,没有其他校名为“学院”的高等院校。

(三)热点主题分析

在某个时间段内,如果某个关键词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高频词汇,那么这一词汇所对应的问题就会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聚类,能够给出2005年至2020年期间乡村环境治理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它能有效提炼出研究的核心内容,直观展现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在CiteSpace中将Nodetypes设定为“Keyword”,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谱中的聚集节点反映了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排名靠前的聚类标签分别有“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等。这些关键词聚类,勾勒出了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的知识结构分布情况。由于各热点关键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为了更加精准的归纳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的热点内容,通过梳理热点关键词,发现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建设美丽乡村,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一份重磅文件。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将研究视域聚焦于乡村振兴,这是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论回应。乡村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振兴战略又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政策机遇和制度保障。改善乡村环境治理状况,要完善机制、制定规划、明确治理目标、保障资金、加强监管〔2〕。不同省域、不同类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应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差异化治理策略〔3〕。另一方面,研究乡村环境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从人的因素上看,乡村环境问题归因于责任主体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角色缺位。例如,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民间组织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企业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等。推进乡村环境治理,需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企业、农民、非政府组织、农村社区等责任主体各司其责,实行多元共治的模式〔4〕。其中,政府是“主导者”、企业是“守护者”、村民及非政府组织是“参与者”〔5〕。只有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激发乡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凸出村民和乡贤投身乡村环境治理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乡村环境治理的整体水平。

(四)高被引文献和发文期刊分析

1.高被引文献分析。高被引文献是衡量乡村环境治理研究领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发现乡村环境治理研究文献中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共6篇。从表1中可知,高被引文献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从被引频次上看,均在30次以上。其中,南京农业大学的学者沈费伟、刘祖云于2016年发表的《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一文为最高被引篇目,被引频次高达83次。其二,从研究内容上看,高被引文献主要侧重于从某一理论的视角出发(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农民环境权理论),阐释乡村环境治理的逻辑理路;或是针对乡村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建构乡村环境治理模式。其三,从发文来源看,除了生态经济是中文核心期刊外,其他均为CSSCI来源期刊。其四,从发表时间来看,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比较分散,从2009年至2016年均有间断性分布。

2.发文期刊分析。根据文献计量分析可以确定乡村环境治理研究文献的主要发文期刊共9个。其中,《农村经济与科技》刊发该领域文献的数量最多,共12篇,占文献总数的2.05%,这些文献总计被引20次。其次,《环境保护》和《新西部》刊发了7篇文献,在发文数量上排名第二。《环境保护》是CSSCI来源期刊,论文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累计被引113次;《新西部》累计被引7次。此外,《农业经济》《农家参谋》《安徽农业科学》《湖北农业科学》《农村实用技术》和《乡村科技》这6个期刊均刊发了5篇文献。

三、趋势与展望

(一)研究趋势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研究的发展趋势,有助于科学预测研究对象的发展走向。通过CiteSpace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得到不同时间段乡村环境治理研究的热点及其爆发周期,据此可预测研究热点的发展走势。基于已有的文献数据,CiteSpace生成的10个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2)。图中直观显示了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和突现的始末时间以及突现的强度值(Strength)。加粗线条标记的部分表示该关键词的突现年份。

從关键词的突现时间上来看,2009年以前,乡村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尚未集聚。2009至2012年,该领域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等方面,突现关键词主要有“生态环境”“乡村”“治理理论”“集体行动”“新农村建设”“群干关系”等。这期间,有学者分析了乡村环境污染的特点,提出了乡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6〕。还有学者分析了现代化冲击下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由此提出具有明确的集体行动原则的乡村治理路径〔7〕。也有学者以农村养殖污染的个案,丰富了乡村污染治理集体行动理论〔8〕。2013年至2014年间,学术界开始将治理理论运用到乡村中,研究热点聚焦于“乡村治理”。有的学者聚焦乡村水环境治理,提出要以人为本,积极构筑乡村水生态、挖掘乡村水文化,营造乡村水景观〔9〕。还有学者提出乡村环境治理的社区模式,即构建以乡村社区为治理载体,由乡村政府主导、乡村社会有关力量参与的协调治理体系〔10〕。有学者提出建立以乡村治理为中心、以国家环境制定法与乡村环境习惯法为双重规范的乡村环境保护机制,以解决乡村环境保护问题〔11〕。还有学者指出,实现乡村环境的善治需要明确政府职能,切实推行民主化决策,调动公众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热情。同时,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12〕。2015年,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聚类突现不明显,研究处于低潮。2016年至2020年,学者们经过前期乡村治理理论的学术积累,开始由宏观理论转向乡村具体实践,研究热点聚焦于“农村环境”“农村环境治理”“合作治理”等。这一阶段,学者的研究兴趣更加广泛、视野更加开阔,主要阐释了乡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困境,指出要明确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构建乡村环境治理共同体〔13〕。进一步认识到了乡村环境问题所呈现的系统化治理趋势,总结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绿色协调治理、城乡统筹治理等治理模式〔14〕。还有学者提出亟需建立多方联动的网络化乡村环境治理模式,实现乡村环境治理问题的有效化解,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的良性有序发展〔15〕。

从强度值来看,生态环境(2009-2010)的强度值很高(Strength=1.24),集体行动(2010-2012)的强度值次之(Strength=1.04),乡村治理(2013-2014)紧随其后(Strength=1),农村环境治理(2017-2020)的强度值为0.84。这几个关键词的持续时间都在2年以上,说明这几个概念在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乡村(Strength=0.67)、治理理论(Strength=0.67)、新农村建设(Strength=0.67)、群干关系(Strength=0.67)、合作治理(Strength =0.66)等关键词的热点周期仅为一年,且强度值不高。说明这几个关键词具有时效性和阶段性特征,其研究的热点周期较短。从突现图谱上看,关于农村环境和农村环境治理的研究热度至今仍未消退,预计今后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未来研究展望

在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研究在理论建构及其实践路径上显现出多种角度、多个层次。既有从理论层面围绕乡村环境改善开展了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经济管理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也有从实践层面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模式参考和路径指向。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及其实践,为我国乡村实现振兴富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治理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乡情民情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关于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仍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在回应国家政策导向与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乡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环节,一直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視。关于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必然会受到方针政策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家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农业部门颁布的重要文件、召开的“三农”会议,都会对热点词汇及其演绎发展产生影响。在研究的现实性上,也必然与乡村环境治理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相关联。然而,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它有着自身的独立性。我们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挖乡村环境治理的理论来源。从深层的治理理论入手,来阐释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基本规律和独特优势,不断强化乡村环境治理理论的指导作用。此外,学者们在完善中国特色乡村环境治理理论的研究中,应积极参考借鉴但不简单套用西方理论,将现代化的乡村环境治理理论与中国乡村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夯实理论基础。

2.组建跨越空间地域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在上述合作单位及合作作者的共现图谱中可见,除了西华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和桂林理工大学是西部高校之外,研究机构多数集中在南京、北京、武汉、汕头等东部和中部城市。诚然,东中部地区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较强,但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是打破了地域限制的。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其乡村环境治理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而西部地区乡村环境治理的推进要受到气候、地形、经济、民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东西部学者、机构的合作,将更加有利于研究对象、视野和学理上的优势互补。此外,关于乡村环境治理的研究,还要积极与国外学者、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交流,开展中西乡村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推动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打破学科壁垒,进一步提高跨学科研究的协同水平。从已有研究来看,一方面,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学科占比高达36.85%,农业经济学科占比20.25%,政党与群众组织学科占比19.96%,而有些学科(比如经济法、林业等)占比不到2%。另一方面,乡村环境治理研究在方法上多数采用理论定性分析或实地调研总结,而定量研究不多。乡村环境治理是一个关乎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这就要求研究团队突破思维定式,善于从不同学科中汲取新的营养,建构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生态学、政治学、农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是进一步提升乡村环境治理研究水平的有效路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文理学科协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N〕.人民日报,2018-02-06(01).

〔2〕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2):80-85.

〔3〕孙慧波,赵霞.中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差异化治理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05-113.

〔4〕张志胜.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201-211.

〔5〕潘利红,陈泳诗,邓晓华.乡村宜居环境“多元共治”的实践困境与对策—以广东省新兴县“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9(06):93-96.

〔6〕韩从容.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08-112.

〔7〕赵泽鸿,成华威,卢敏.现代化冲击视阈下的乡村治理路径探讨———以治理A村的“二元”环境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7-10.

〔8〕陈心权,陈心想.污染治理中的集体行动〔J〕.法律和社会科学,2012(10):148-168.

〔9〕潘云峰,胡耀华.美丽乡村与农村水环境治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3(03):222-223.

〔10〕谢中起,缴爱超.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析要〔J〕.生态经济,2013(07):157-162.

〔11〕柯坚,赵雪丽.制定法与习惯法:农村环境保护的双重规范机制〔J〕.清华法治论衡,2013(03):143-156.

〔12〕唐建兵,武香利.美好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以安徽乡村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4(05):116-120.

〔13〕沈费伟,刘祖云.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5):32-38.

〔14〕鞠昌华,张慧.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J〕.环境保护,2019(02):23-27.

〔15〕朱丽娟.网络化治理: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集居环境治理的逻辑进路〔J〕.湖北农业科学,2020(23):238-241.

责任编辑郭丽娟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乡村知识图谱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