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 黄海燕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如何在传统的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做到与专业知识合理结合就是新时期赋予的新课题。本文以“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提出了一些可用于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思政元素。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
1.背景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后,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探索、认识得到不断聚焦与深化。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课程思政已经成为评价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观察点。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具有本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着力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都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老师的工作内容,专业课老师就负责专业课程就行了。学生中也普遍认为自己学的是工科专业,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就业时用人单位也主要考察专业能力,不太重视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水平。
其实,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民族复兴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日趋严峻的时候,国民是否有坚定的信念、足够的思想觉悟、较高的政治水平,是关系国家事业成败的关键。
2.土木工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教好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好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为国为民,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接班人,让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服务于国家和民族更是意义重大。
如何在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合理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是否具备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教育的可行性?就是摆在负责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面前的新的重要课题[1]。如何在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提升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又不能显得突兀、生硬、牵强而无法打动学生,就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方法还是得从党中央、习主席的文件、讲话里去找,只有深刻理解了文件和讲话的精神,明白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才能挖掘出针对不同课程的合理的思政元素,才能做到教师自己有感而发,从而才能真正地去影响学生、打动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觉悟,达到党中央、习总书记的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专业课教材都基本上只有技术性的内容。比如以“钢结构设计”课程为例,这门课是土木类专业课程中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思政的内容。但正是因为土木工程行业在近现代的世界历史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可或缺的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非常多的困难、克服了无数的艰险、取得如今巨大的成就、同时未来还要担起的更大的重任。基于上述的思路。通过回顾新中國成立后的几个重要的工程建设历史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和党中央、习总书记云南讲话对云南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就可以挖掘出与“钢结构设计”等相关土木类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思政元素。
3.钢结构设计课的思政元素
以下,就从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的思政元素的挖掘,结合“钢结构设计”这门具体的课程,阐述专业课程讲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办法。
下面主要从三个主要的国家建设时期,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第一个时期是从新中国刚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两次重要的举国之力、大搞建设的历史时期中老一辈土木人不畏艰难、自强独立的优秀精神;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当代的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从而取得了如今巨大的成就;三是展望未来,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以及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思想政治要求。
3.1新中国成立初期两次重要的建设时期
3.1.1解放初期苏联大规模援建
上世纪50年代初,主要是1953~1957年间,苏联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援建,主要是156个重点项目的援建。当时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经济水平低下,人才匮乏。如此大规模的援建,当然离不开以钢结构为代表的工业厂房和工业建筑的建设。尽管有苏联专家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的援助。这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一辈的钢结构专家和技术人员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虚心好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在援建的过程中,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任务,同时完成新中国一代钢结构技术专家和骨干的人才培养。同时,在援建过程中,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面对苏联专家的图纸,因为资金的短缺和钢材的匮乏,在掌握了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进行精确地分析计算,对苏联专家的图纸进行合理的优化修改,在保证工程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节约钢材,甚至用更便宜易得的木材和混凝土部分代替当时昂贵紧俏的钢材。
这一时期的项目案例很多,选取“云南省开远发电厂”这一经典案例进行思政学习。开远发电厂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市区西南路,电厂于1955年兴建,1966年全部建成,厂区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开远发电厂是国家“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是云南省第一座半自动化中型燃煤凝气式火力发电厂,投产发电后对当时云锡生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电厂主厂房是大跨度钢结构屋盖。它是滇南地区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2007年9月红河州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又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2著名的“三线建设”时期
1964~1980年,在当时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党中央果断地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定。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当时,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2]。
在三线建设的实施过程中,有上百个以钢结构为主的工业重点项目上马,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面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钢结构技术的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经常骄傲地提及的我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备两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就是三线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云南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也留下了大量的成果。例如成昆铁路和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等都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云南成就[2]。
以上两点思政元素,主要阐述了在物资匮乏,钢材产能极其落后的年代里,钢结构专业的前辈们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民族智慧和发扬奉献精神,既节约又适用地满足国民生产建设的需要,发展民族工业,为实现工业现代化而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3.2改革开放后的钢结构工程成就
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提高。各行各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钢结构专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焕发出全新的面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全新全意地投入到建设国家的大潮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得到充分的展现,虚心请教、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土木工程从原来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嘲笑的低矮、破旧、规模小、无技术含量到如今迎头赶上甚至很多领域全面超越和领先世界。积累了领先世界的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全世界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储备。
这一时期的土木工程成就多如繁星,超级工程数不胜数。云南是地震高烈度区,土木工程建设难度较高,技术水平也处于国内前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课程选取了云南的四个典型钢结构工程相关案例进行介绍。其中两个桥梁工程,即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处的泥猪河上的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桥面至江面垂直距离为565.4米)和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的龙江中游腾冲县境内的中国单跨最大的悬索桥“龙江大桥”(单跨1196m),均为巨型钢筋混凝土门形框架结合钢索悬挂钢箱梁的结构形式。
另外两个建筑工程,即位于昆明市核心区的“昆明恒隆广场”(昆明已建的第一高楼,高350m)和“昆明春之眼广场”(昆明在建的第一高楼,高407m),均为高层钢桁架筒体结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专研、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3.3未来“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云南使命
早在2013年9月,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最早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与云南密切相关。“一带一路”的战略结构,就是需要我国与欧亚大陆形成一个整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通过APEC又与美洲联系。在这一前提下,重新提出了“开放大西南,重振南丝路”这样一个话题。
2021年1月,习总书记考察云南,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明确指出云南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和具备的地位优势,为新时代云南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发展目标、赋予重大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形成了党中央、习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在世界地域中,云南是亚洲地区的地理中心,省会城市昆明是亚洲五小时航空的中心,也是南北方向贯通亚洲泛亚铁路等国际大通道与东西方向联系亚非欧三大洲,贯穿三大洋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云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充分展示云南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于是中央交给云南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云南成为中国面向南亚、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而中国就成为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同时云南在整个国家的战略中由过去改革开放的末梢成为了“一带一路”中推行西南发展的前沿。
“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是当今全球化、多极化等条件下的必然趋势。“一带一路”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激发社会创造力、发展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未来将有大量的对外的基础建设项目、产业投资项目、以及援建的民用重点项目,都离不开钢结构工程。
在新时代的云南乃至全国各地的历史任务下,引导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扎实学牢专业知识,勇于担当历史使命。
4.结语
本文根据党中央、习总书记对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特点,以“钢结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例,选取了新中国建设以来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从建国初期艰苦的建设历程、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一带一路的未来使命三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探索一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方法,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熙颖,翟登攀.工程类课程思政元素嵌入的实践研究[J].科技风,2019,000(031):25
[2]晁丽华.特殊“备战经济”:对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认识[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1(1):103-108
作者簡介:
张力,1977年7月,男,汉,云南省巧家县,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结构,工作单位:云南大学;
黄海燕,1977年9月,女,汉,广东省龙川县,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结构抗震,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