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景观植物配置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1-09-10 05:13郑湘凌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9期
关键词:构建教学模式

郑湘凌

摘要: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数字化管理库的建立、智能化监控实施监测等园林植物景观来说,带来了管理方式和设计方式的积极影响。此外,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当今高校园林课程中的使用和推广,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和具体的把握园林植物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将高校园林的课程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的分析信息化技术手段背景下园林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方式,不断的丰富教学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景观植物;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多媒体监控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和推广,使得课堂中的教学资源进一步的具体化和丰富,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而这一背景下的园林植物课程受到信息化的影响颇深,通过信息化的引进,在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中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尤其是近两年抖音、微信、快手和QQ等新型互联网软件平台的问世,能够更好的拉近专业知识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大学生对于园林内容学习的兴趣,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针对传统的园林课程教学的问题和多媒体背景下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作者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只有扬长避短,发挥传统教学课程的优势,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才能更加高效的提升高校园林植物的课堂教学效率,使相关园林专业话知识更好的传播给学生。

一、高校景观植物配置信息化教学内容概述

高校园林植物配置课程作为园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度最高的一门课程,能让学生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和植物养护、栽培等基础知识的了解,为后期的园林内部植物分类应用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宗旨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不同地区园林物种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以及实际用途等,学生根据所见所学的知识,将园林植物群体进行有机的分类,把握好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彼此更加的扎实的掌握园林植物的鉴定和分类,为学生后续的园林实践工作以及园林资源的开发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园林植物的规划选择和设计等机能,让学生既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又具有艺术修养,更好的为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虽然各个高校目前对于园林的课程设置以及讲授过程中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同时在课堂中能利用新媒体的课件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很多高校对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容易使高校园林的课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课件由于内容过于陈旧,教师不及时更新,会让学生逐渐的丧失学习积极性;另外,一些高校使用网络平台的效率的课程内容与信息化技术没有很好的进行搭配,学生也没有养成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高知识储备的这一习惯。

二、当今我国高校景观植物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一)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于景观植物课堂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和落后,教学体系比较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变化,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不够理想,不能够充分的掌握课堂内的文化特点,对学生而言也产生不了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园林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注重言传身教,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不过就目前看来,很多高校在云课堂的教学方面依然缺少创新,对植物景观的应用内容比较缺乏,教材往往是沿用多年前的内容,缺乏新的变化。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时间与场地,让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理论付诸于实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这种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新时期日益发展的教学需求,这种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在日后走向社会时往往很难适应,不能够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配套设置较为缺乏

由于景观植物的应用专业是近几年来的高校新兴起来的专业门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容易出现教材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情况。同时,相应的教辅和配套体系也不够完善和健全,这就导致了一些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只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自身搜集到的教学资料,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化景观植物理论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应用。

(三)教学体系搭建不够完善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景观植物应用课程依然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相关的课程内容解读和分析不够统一,不同高校在同一专业中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专业知识内容剖析做的也不够完善和深入,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发展进步实现突破,使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缺失,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和要求,影响学生的综合实践水平得到提高与发展。

三、高校景观植物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建议

要想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更好的融入高校的园林植物教学课堂中,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等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使二者进行有機的结合,实现课上、课下联动的多媒体课教学模式,通过慕课和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法,拓宽教学渠道和知识的获取来源,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汲取到专业的原。所以,在信息化的背景中,作者对高校园林植物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树立信息化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各个学科中的普及和推广,使得其在园林植物课堂中也备受关注。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更好的将园林知识点与信息化技术内容相结合,就要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的脚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科学化和正确化的教学观念,端正自身的授课态度,避免出现惯性思维,做到与时俱进。以此来作为信息化园林教学的基础思路。同时,在信息化园林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也要统筹兼顾,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同时也要注意创新教学的方法,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图片的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在课堂中要掌握学生的诉求,将课堂内的主体归还给学生。加强相关知识的指引和指导,强化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参与,通过换位思考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心,充分的利用电子信息的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共同成长和共同学习的目标。

信息化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也是获取丰富课堂知识的重要资源,所以相关高校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建立园林绿化的APP,植物辨别的APP以及其他植物园林分类和勘测的微信公众号等等,进一步的丰富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不断的增加学生对园林植物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园林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养成信息化的教学观念,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教学设备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都要符合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特点来进行知识的传授,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1]。

(二)加强课程共享资源的使用

在实际的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开发和探索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要以实训实验为基础,汲取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注重课堂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和开发并重,搭建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资源,引进大数据来搭建数据库,实现专业知识信息的资源共享,与教学和开发同步开展。例如,相关的园林教育课程对于植物的功能性观赏性教学,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模式更一步的细化,为学生更好地展现园林植物的观赏特点与生长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此外,也能够通过声、光、电等直观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树皮、树干、树枝等细节的搭配和了解,学生也可以借助手机的APP端来了解植物开发,植物搭配的各种理论知识,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配置方法和配置原则,通过引进视频的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资料的查阅,一旦遇到知识难点过程中,可以及时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以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园林知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不断的丰富和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的VR技术来引进课堂,让课堂中的园林植物形象更加的直观和真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抽象的教学理论更加的直观了解,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对园林植物的分类种质资源和植物的应用,更好的识别不同种类植物的内容。另外,也可以通过充满科技感的科技感的图像方式,将学生对于课堂园林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可以采用手机APP拍照或扫码的功能,对于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点或者植物的样式进行扫码来观看植物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以此更加直观的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形态。此外,也可以动态地将植物不同时期的变化,植物的分布类型以及果实的形态,通过这种智能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于园林植物景观的养护,设计或管理都起到更加深刻的认识[2]。

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园林植物的课堂教学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使师生的交流互动更加的频繁,通过QQ群、微信群等与教师进行沟通,这样即使教师不在课堂,或在寒暑假期间也能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相关植物培植APP的使用,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核心,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快速攀升。

(四)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进程和规模也进一步的扩大,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相关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的管理问题开始显现。而信息技术化的使用在园林植物的配置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园林植物的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例如,在进行园林植物管理中,采取互联网家的思维和方式,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分析软件等技术的引进,能够将传统的园林生态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建立智慧园林的大数据,将人与自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进行更好的联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构建和谐智慧的园林环境,让人充分感受到园林的特点,感受更加和谐绿色和宜居的环境。

所以,在下一步的园林规划,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一定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基础上新建的一种综合化园林工程。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园林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局限于以往对植物的叶之形态生态特征和植物分类等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是要将信息化的内容进行整合,加强其实用性,使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此外,也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方式,谋求信息化技术与园林知识教学的契合点,一方面,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对植物进行资信息的介绍和搜索,丰富教学类目;另一方面,也能够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优势,让学生直观的对园林植物的生长特征外貌特征生态习性等都有着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使课堂的教学内容不仅丰富而且高效[3]。

(五)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般来讲,传统的园林植物课程往往依赖于纸质的书本以及试卷来进行相关知识考核,以此来判别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园林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这种评判标准过于片面不够客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的搭建完整和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信息化年龄课堂教学的优势之一,通过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优势,能够改革传统学生的单一评价手段,通过不同阶段目标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这样会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更加的丰富性,多元性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训操作等方式来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针对学生园林植物识别情况的考核在以往受到场地等环境的限制,不能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识别考核,将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之后,就能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加直观,高效的进行植物识别的测试。此外,还可以将信息化试卷和考核方式,让不同的教师和专家进行点评和分析,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考核和监督,使整个的成绩评价系统更加的客观化和合理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大背景下,高校园林植物课堂中引用这一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课堂的效率,完善和丰富教学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的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相关教育者要借助信息化的优势,扬长避短,通过这一方法让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效率更高,提高园林植物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冀海玲.高校景观植物配置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19(4):123.

[2]杨智.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以《园林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20(6):89.

[3]帅英娥.信息化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机,2020(10):34-35.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猜你喜欢
构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