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的困境与对策

2021-09-10 07:22顾玲玲陆蓉蓉
红豆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新媒体高校

顾玲玲 陆蓉蓉

【摘要】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成为当前和今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初步完成形式上的融合,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从解析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的问题着手,逐一施策,着力提升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思政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思政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借助网络、无线网、卫星等,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具有容量大、实效性、交互性、跨区域性等特点。[1]根据2018年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未57.7%,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24.8%。[2]由此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而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受众群体。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实现三全育人格局,特别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凸显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4]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成为当前和今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掌握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发展的新规律,在新的广阔天地中让思政教育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大有作为,成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教育部推广的“易班”网络平台、各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由面对面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发展成为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态势,在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受众的群体中,网络思政发展成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目前,高校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形”融合已经初步完成,但要达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仍需时日。[5]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的困境:

1、优质的原创内容匮乏

原创指的是由自己创作的原创内容,非原创指的是转载、抄袭、洗稿等内容。原创的创作成本远远高于非原创,有人曾做过统计:一篇2500字的原创文章,至少需要一个人耗时几小时完成。[6]因此从短期来看,原创的成本大大高于非原创。但从投入回报率、独特性、活跃度和转化率来看,原创却比非原创更有优势。由于现代人追求的短平快效应,各大网络平台原创内容贫弱,大量碎片化的转载、抄袭、洗稿的内容充斥着网络。从各高校新媒体日常发布的信息内容来看,主要以转载各类新闻、工作通知为主,在创作优质的原创内容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2、宣传语言不够接地气

列宁说:我们党的宣传教育要让每一个公认、农民都听得懂。[7]从目前来看,各高校新媒体平台使用的宣传语言上还不够接地气、不够生动活泼,不擅长用“网言网语”讲故事,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欠缺,点击的阅读量较低,远远未达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效果。所谓宣传语言接地气,就是将学术语言转化为群众日常生活语言,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受众对象在网络上的真正融合。

3、網络思政队伍的专业性和协同性不足

首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尽管有些高校设置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岗位或相关新媒体工作室,但专业教师匮乏,有些高校觉得这项工作人人可为,人员的调动极为频繁,缺乏一支网络思政教育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

其次是网络思政教师体制尚待完善,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硬件投入是大大增加了,但在软件配套方面如网络思政教师的上岗、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还需加强;此外,没有明确的标准把控网络思政教师准入,这也不利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网络思政队伍的协同性不够也是较为突出的一大问题。从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各类网络思政平台层出不穷,但较多地表现为单线作战,各自为政的状态,新媒体力量孤军奋战,尚未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高校思政工作人员与思政教师、高校辅导员之间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

4、阵地的监管力和引领力薄弱

新媒体环境中“把关人”对于信息进入主流渠道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各种信息平台参差不齐,各类自媒体的权限审核也较为宽松,任何一个人通过进行相关的信息报备便可以开设相关的公众号,通过拉拢粉丝的途径增强后台关注人数,增加辐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把关人”充分利用了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在大学生群里中进行不良信息的传播。[8]比如湖北大学教授梁艳萍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屡次发布或转发“涉日”“涉港”等错误言论,这些行为不仅触犯了党纪法规,也从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

5、新媒体的矩阵效应尚未形成

目前,各股新媒体力量势单力孤,缺乏彼此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发挥多方育人的效果还未能体现。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学校一级的官方网站、官微、官方微博,还是学校下属的各二级学院管理的二级学院网站、微信平台都意识到了新媒体的巨大作用和效应。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往往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机制,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事件发生后或各自发声,或简单转载,或创建简单链接,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所能起到的思政教育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对新媒体的矩阵效应的理解,要充分意识到它不仅是体现的多元化的内容,多主体风险共担;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协同放大宣传的效果。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的对策:

1、加强网络原创内容建设,探索网络传播新形式。

首先,积极正面的原创内容和主流文化在网络空间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网络空间如果不用积极正面的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原创内容去占领,不用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充实,社会戾气、负面情绪、不负责任的谣言等就会获得更多的空间,会愈发泛滥。

其次,用权威发言发声才能引导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网络乱象频现,如果不能再第一时间把握话语主动权,用权威声音引导网上舆论,网络清朗空间势必经常面临挑战,危险与危机将随时爆发。

再次,事实证明:拥有互联网基因比仅仅拥有互联网思维更为重要和关键。因此,积极探索适合网络传播的新形式,在加强网络原创内容建设的同时探索适合网络传播的新方式,把内容、形式、效果融为一体,提升网络传播质量,与时俱进地探索网络传播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关键是入脑入心。通过挖掘时代感强的鲜活内容,以新媒体思维“精耕细作”,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以小话题回应大主题,做好价值引领和典型引领。[9]学“习”用典、“微思政”以及“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志愿者”等栏目和专题,均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探索多样化的形式路径,注重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多种价值观博弈日益呈现出非线性多向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充分挖掘新媒体环境中的优势资源,探索多样化的路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青年大学生喜爱的、潜移默化的、接地气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之中,打造美味的网络思政“大餐”,让大学生在参与网上互动的同时,增强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其次,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时还应注重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通过接地气的形式扩大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通过连续跟踪等手段,不断更新传播路径,切实提升思政育人的成效,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3、多方协同,创建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

以新媒体为媒介,凸显育人主阵地,通过多方发力,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打造网络育人共同体,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一是强化网络思政育人队伍。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网络思政育人队伍,重视网络思政工作者网络思维模式的培养;定期组织培训,从事网路思政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相应的准入证;制定配套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保障网络思政育人队伍的稳定和实效。

二是开设辅导员网络工作室,发挥辅导员在网络思政传播中的“把关人”作用,定期在辅导员队伍中开展新媒体工作素养教育和新媒体制作技巧培训,加强对转载、制作相关新媒体信息的审核,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领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三是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紧紧抓住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人物,以点带面,将广大大学生群体吸引到大学习、大讨论中来,鼓励他们通过正当途径或形式发表言论,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建立学生网络档案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所谓“一生一档案”指的是通过各项数据,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比结果,通过整合网络思政力量,对重点群体、重点领域和重点事件等网络舆情采取实时监控和预警或引导。

4、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站位意识,加强思政阵地的监管力和引领力

大学生是更倾向于在网上检索信息、交流想法,是“网络原住民”的主体。在各种各样鱼龙混杂的信息充斥的时代,加强对学生思想和价值引领,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梁艳萍事件不仅仅是个案,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爆出“丑闻”,这些教师的不当言论甚至颠覆了三观,在这些问题暴露的背后反映出高校对舆论阵地监管力和引领力薄弱的问题,一方面提醒高校要重视新媒体的自激放大效应,对大学生受众群体的反应要有研究和预判,在应用新媒体工作时必须保持警惕性、前瞻性,塑造正面热点的同时避免出现负面热点;另一方面,受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类突出问题以及多元化思潮等不利因素影响,在提高意识形态领地的政治站位、强化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主体角色,以及促进规范高校师生言行的制度落地方面还需加强监管和引导。

5、全力打造新媒体矩阵,助力高校网络思政工作

以微信公众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搭建新媒体矩阵以增强教育效果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走向纵深发展的必然归途。构建以校级新媒体平台为核心,各二级学院、各类社团新媒体平台为“多点”的多维矩阵;在信息推送和传统时,官方新媒体平台率先推送优质信息,各二级新媒体平台进行再次转播或转发,产生乘数效应,增强学校网络舆情引导和覆盖能力,实现重大主题传播同心、同步、同向、同行,形成互动交流的思政格局成为新媒体矩阵的重要思路。[10]通过众媒体共同发声,调动全部传媒资源,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助力高校网络思政工作。

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重要载体和平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为适应“95后”、“0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呼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高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师生舆论引导、思想引领工作下大力气,加速在互联网开疆拓土,全力在移动端排兵布阵,积极构建由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组成的多维矩阵,另一方面在故事化创作、规范化运作上下功夫,探索出以新媒体为载体、平台的凝心聚力、服务育人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机制。对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新媒体平台都是崭新的领域,探寻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发挥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与网络思政教育互为补充,将“面对面”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與“键对键”的新型工作方式相结合,努力实现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做到哪里。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媒体.

[2]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08_291306.html.

[4]崔瑞换高振华.拟态环境中网络思政育人的困境与范式构建[J].高教学刊,2019年第15期:165-167.

[5]张璐云.新时代高校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创新建设与发展[J].科教文汇,2020年5月(中):19-20.

[6]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m.toutiao.com/i6811950198126805511/.

[7]宋丹阳王青山.微时代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路径——以“微信”为例[J].法制与经济,2015.

[8]崔瑞换高振华.拟态环境中网络思政育人的困境与范式构建[J].高教学刊,2019年第15期:165-167.

[9]河北经贸大学:新内体矩阵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N].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9-11-27.

[10]韩雅丽于建业.让新媒体成为思政工作新阵地[p].江苏教育报,2017-8-25.

作者简介:顾玲玲,女,1982-,江苏南通,汉族,思政讲师,教育学硕士,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科长,思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陆蓉蓉(1982年——)工学硕士,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学院教务科长,助理研究员。

课题: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口袋”思政模式研究(基金编号:2019SJB605);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一系一品”党建品牌“基于微信平台的‘口袋’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新媒体高校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基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社交型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