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对在线社群战拖心理的影响探析

2021-09-10 07:22梁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

摘要: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在面对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事项时常采取逃避延后的态度,长此以往产生一系列焦虑、不安、无助、自责、自我否定等拖延症不良情绪。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QQ群为代表的在线社群的出现,原本分散的拖延个体得以在虚拟网络上聚集成群。本研究通过对某战拖大群持续数月的在线网络观察以及对部分代表性成员的深度访谈,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角度分析,得出该在线社群在情感、信息、归属、物质上为群成员摆脱拖延问题提供了帮助,并且通过以弱连接为主团体辅导和强连接为辅的小组互助,对群成员的战拖行为起到了长期有效的监督作用。

关键词:社会支持;在线社群;拖延症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048-03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一词的词根来自拉丁文Pro与Cras。Pro意为向后,Cras代表明天,综合起来可以理解为“推迟到明天”。这一词常常用来形容无法按照原计划行事,在明知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下,仍将计划持续性往后推迟的行为。拖延症患者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者决定感到焦虑,通过推延行径暂时延缓不良感受。但这种行为常常伴随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贬低个人价值等,严重拖延症患者还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1]。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特别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拖延症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国内对于拖延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心理学以及心理医学领域,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拖延症的成因和干预治疗方式方面。田静分析了大学生被动拖延类型中人格特质、认知因素、生物因素、任务本身特点等心理动因,同时从拖延症本人和高校管理者角度提供了对策分析[2]。聂晶等学者引入实验干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团体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症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大学生被试焦虑和消极完美主义倾向[3]。

国外对拖延症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期。2007年,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给出了拖延症的定义,即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动,尽管预见到该行动会因推迟而变糟[4],并将拖延症认定为一种不良行为。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出版了中译版的《拖延心理学》,在书中,他们认为拖延症不仅是个人心理、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及技术的走向,生物和神经取向,以及全体人种的去向[5],启示人们应该采取更为严谨与审慎的态度对待拖延症的复杂性。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拖延症的研究,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对象集中于在校学生群体,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学业拖延问题,较少有对社会其他人群或者生活、工作等其他领域的拖延现象进行探讨。在解决拖延症手段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也将目光放置于拖延症患者自身的行动改变、周围个体对其行为的帮助或者是实验条件下的小规模团体辅导上,并未探讨虚拟社群在线团体对拖延症患者摆脱拖延困扰的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揭示以QQ群为代表的在线社群对群成员战拖的影响作用。

针对在线社群如何改善群成员拖延行为这一研究问题,笔者以拖延症为搜索词,按照智能排序的方式,查询到了6个200人以上的社群,并选择人数众多且群名与战胜拖延症直接关联的“拖延症!战拖!”QQ群作为本文考察对象。

该群成立于2016年7月13日,管理人员有6名,群总人数达到1049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并且年龄层次覆盖了00后至70后,其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为72%。该群日常活跃度极高,日均在线人数达到600人以上,日均群内新增消息99+。此外,该群的群体目标非常明确,在群介绍中已说明建群目的是帮助群成员告别拖延症,实现自律,打造自己的执行力系统,群标签也由一系列与战拖有关的词语构成。

笔者于2020年3月30日加入该群,从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6月15日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非参与式观察,将群内成員分为积极发言的持续活跃者、偶尔冒泡的间歇性潜水者以及基本沉默的持续沉默者三类,并根据群内发言情况和入群时间的早晚程度挑选了5名群成员进行线上深度访谈。根据观察和访谈的结果,本文从社会支持理论剖析在线社群在群成员战胜拖延症中发挥的作用。

社会支持理论来源于“社会病原学”,早期多应用于心理学领域。该理论是基于弱势群体需要被支持援助的假设,即在对弱势群体进行全面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对弱势群体需要何种资源以摆脱困境、缓解压力作出判断[6]。1985年,学者科恩斯与威尔斯根据社会支持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使个体价值经验等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或者他人提供尊重、信任、关心和倾听的情感支持;帮助个体界定理解和应对问题,提供认知指导、肯定反馈、建议忠告指导等信息支持;帮助个体实现与他人合群与交往需要,并使他们能够从生活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友谊支持和归属感支持;在财力、物质或者服务上提供直接或者间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的工具性支持[7]。本文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归纳出拖延症患者通过战拖QQ群在线社群获得的四种社会支持。

一、情感支持:抱团取暖

拖延症之所以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很大程度上源于拖延行为所伴生系列不良情绪的困扰。因而情绪情感在成员交流之间是最为常见的,也促使情感支持成为所有支持类型中最直接和最迅速的方式。

对于群内成员,特别是刚入群的新成员,该群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负面情绪宣泄口,在共情状态的趋势下,吐槽、抱怨等宣泄方式非常容易得到理解和回复,也激起其他成员表达自身不良情绪的欲望。如成员一加入群就自我展露,挑明自己重度拖延的情况,并且吐槽自己近期严重的拖延状态。结果立即有成员表示自己也有这种情况,并劝他正视问题,随后群内展开了对拖延状态的自述。

除了单纯的宣泄外,还可以看到成员自身或者成员之间对拖延本身引发情绪变化的讨论。如受访者A曾在群里谈到拖延和不拖延情绪的差别:“明明心里不想做的,但却还是要坚持做,很痛苦,最后终于结束了,导致心理和生理上双重的累。”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不断讨论,最后得出不拖延完成目标是生理上的累,拖延是精神上的痛苦和疲劳。在这样高速的情感双向互动中,加深群内成员对拖延症不良情绪产生的理解,也促使成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对比和反思。

负面情绪在情感支持中处于被排解的地位,在群内占据主导位置的是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成员彼此间的相互鼓励,如某成员在反省自身不能立即采取行动时,转而激励自己已经取得的进步,并且需要继续努力,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放弃。这一举动引发群里众多成员共鸣,大家纷纷对自己能够战胜拖延恶习表决心。另一方面源自已经战胜自我拖延成员的个人经验分享,如受访者B表示自己最近正在动起来,一天写完了近期要完成的两篇课题论文,并且将这段时期的心路历程发到群里,感慨其实拖延就是刚开始的阻力非常强烈,很难迈出第一步,但实际动起来,中途基本没有阻碍,一旦开始,不到完成是很难中途停下来的。

此外,日常娱乐灌水对于建设群内积极讨论氛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谈及对该群的认知时,有成员认为战拖QQ群应该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群,除去日常与拖延有关的内容外,还是以聊天和生活经验分享为主。在笔者观察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尚在的时期,群内出现大量对娱乐新闻的讨论和分享,为充斥压力与焦虑的现实生活环境撕开一道可供成员自由呼吸的口子。

通过群内成员积极频繁的互动交流,可以看出在线社群正在以一种积极的情感支持方式,帮助原本处于不良情绪中的群成员逐渐走出泥潭,这种同类抱团取暖的方式能够有效缓冲拖延症成员的部分负面情绪。

二、信息支持:指导建议

寻求解决策略,是拖延症成员加入该群希望实现的目的。有成员表示自己已经不知道立下目标多少次了,若能真正做到,也不会加入这个战拖群。事实上,选择成为该群一员,也就标志着其已经意识到自身存在拖延现象,并且无法通过个人力量消除拖延不良后果。在群成员中,有几名与拖延症抗争了30年以上,他们在给予解决对策方面,发言十分活跃。

受访者C是一名全职妈妈,她的孩子刚上小学,却总是因为作业完不成遭受老师批评,但她并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孩子的状态。加入该群后,她立即询问群里几位有过育儿经验的群成员。有成员建议让孩子完成作业后再陪他玩或者让他玩,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完成作业的快感,使其改变原来的习惯。C在采纳建议后的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成为班上第一个交作业的学生,“当时激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事后,在群里感谢提供建议的成员,并称赞“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受益匪浅”。

除了针对个别成员的情况提供建议外,群内会有成员不定期主动开启群课堂,分享最近获得的在克服拖延问题上的知识和经验,以供群内成员共同学习和讨论。如有成员通过群课堂的方式分享了高效行动的“五秒法则”,此后便有群成员分享自己将这一法则运用到起床闹钟上的经验,同时增加了起床后打坐、洗脸、用身体带动头脑等行动来实现这一法则的最佳效果。这些主动提供指导建议成员的存在,推动了群成员在摆脱拖延症上的实践,并且使集体智慧在出谋划策中得到最大的发挥,也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战拖方法。

三、归属感支持:构建共同体

战拖QQ群最初成立的目的就是吸引同样备受困扰的拖延症患者,为彼此的沟通与互助搭建一个便捷的线上交流平台。但平台客体仅仅是在物理上将拖延症成员聚集在一起,如何才能让群内成员对该群产生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显然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群主以及相关管理员以每日打卡、修改群昵称、群体监督等方式,力求在该社群构建起一个战拖共同体。自笔者入群以来,群内打卡从未中断过,通过分享每日任务完成情况或者单词识记打卡等方式提醒群成员入群的初衷,也促使群成员能够长期有效地将战拖行为进行下去。

除了群成员分享日常打卡图片外,管理員也会将自己每日活动和完成情况以文字的形式发送到群内,组织者的坚持对于普通群成员而言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这种日复一日的打卡记录让群成员产生“我们”的感觉,促进成员增强对拖延群体的身份认同。

此外,笔者发现在每个新成员入群后,活跃的普通成员会@新成员,并送上入群欢迎词,管理员会要求新成员把群内昵称修改为“近期任务+完成期限”,如有成员的群昵称为“本月四篇论文”“十点半请叫我睡觉”等等,通过设置群昵称,不仅可以让群成员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也是他人监督时的一张名片。

不管是群内打卡还是群昵称修改,都涉及群体监督。群体监督是通过借助他人等外在力量,帮助个体提升执行力的有效方式。受访者D将自己的群昵称改为“专业第一——大一新生”,并且每日坚持在群内上传学习情况并附上个人反思,他表示“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什么叫作拖延了,每天学习都很充实,我相信自己会越来越棒的”。通过完成点滴事项,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群成员的自信心,并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彼此间的监督和互助将战拖个体拉入一个战拖群体中,给予个体归属感支持,并构建起战拖共同体。

四、工具支持:物质共享

战拖除了需要情感、信息、归属感等软条件的提供外,物质性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群成员彼此间基于弱连接关系相聚于此,在现实空间中几乎彼此陌生,因而面对面的物质帮扶显得不太可能。

在该线上社团,群成员会通过推荐时间管理软件、计划薄以及分享电子书籍等方式,为彼此在切实的战拖过程中提供工具性的支持。比如有成员比较并分享Timing、番茄时钟、Forest等热门软件的使用体验,并给群内成员在挑选过程中提供建议;对心理学感兴趣和有过研究的群成员会不定期在群里推荐相关书籍,并通过链接分享百度云盘或者电子书籍的PDF版本。

同时,群主通过该群对拖延症严重的群成员提供了7人监督小组服务,该小组有严格的小组规则,要求小组成员连续打卡,并设立涉及金钱的奖惩机制。为了了解該小组的具体情况,笔者对曾参与过小组监督的受访者E进行访谈,E表示自己每天会在小组内发送当日计划,并在完成后@小组成员。成员之间由于交流的日益密切,部分加了个人QQ账号,私下里互相鼓励,也会聊聊理想和人生规划。“这个活动大概持续了一年,是我当时的动力源泉,通过这个小组监督,我比较受益于和组员的沟通”。

利用在线社群,群成员获得了个体不具备的物质资源,获得了工具性的支持。同时小组监督机制的设立,也使以弱连接为主的团体辅导逐渐向以强连接为主的小组干预转变,成员之间有了更为紧密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促进了拖延症患者对于该在线社群的依赖和使用程度。

本文借助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分析了以“拖延症!战拖!”为代表的在线社群对摆脱拖延症的作用,并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第一,在线社群通过提供负面情绪宣泄口、对拖延情绪进行讨论排解群成员的不良情绪,并加深其对拖延情绪的理解,同时通过成员间的彼此鼓励和日常娱乐灌水营造了一种积极放松的群内讨论氛围,为成员提供了抱团取暖式的情感支持。

第二,在线社群通过对个体成员的问题提供针对性建议和不定期的群课堂分享,将集体智慧注入个人困境解决中去,为成员摆脱拖延症困扰提供指导建议类的信息支持。

第三,在线社群通过群内打卡、修改群昵称起到了良好的群体监督作用,并将分散的个人纳入战拖共同体之中,为群成员提供归属感支持。

第四,在线社群通过书籍、软件等实物分享实现成员间的物质共享,并通过弱连接的团体辅导、强连接的小组干预以及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为群成员长期的战拖行动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持。

五、结语

可以看出,在线社群在帮助拖延症患者摆脱拖延行为方面提供了情感、信息、归属感、工具四种类型的社会支持模式。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都集中在一个在线社群,因而研究结果能否在同类社群中进行推广有待扩大样本范围;其次,由于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并未对全体成员进行问卷调查等定量分析,因而无法比较各类社会支持因素对拖延症的作用大小,该问题有待后续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田子.大学生拖延症与教育环境的关系[J].高教学刊,2015(21):247-248.

[2] 田静.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心理动因及对策分析[J].农家参谋,2019(24):234-252.

[3] 聂晶,鲍威,陈苏雅.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团体干预疗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02):67-75.

[4] 斯蒂尔.拖延的本质:典型的自我调节失败的元分析和理论回顾[J].心理通报,2007(1):65-94.

[5] 简·博克,莱诺拉·袁.拖延心理学[M].蒋永强,陆正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5-65.

[6] 韩潇.网络知识平台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4-8.

[7] 科恩斯,威尔斯.压力、社会支持和缓冲假说[J].心理通报,1985,98(2):310-357.

作者简介:梁颖(1996—),女,湖南娄底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众传播与社会。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惠州市精神病患者病情复发的社会支持研究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