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文化视角看“凡尔赛文学”的生产与再造

2021-09-10 07:22徐辉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亚文化

摘要:2020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备受关注。作为一个“网络梗”,“凡尔赛文学”风靡一时,经过裂变传播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它兴起的原因包括一定的传播学原因、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大众心理诉求,作为大众传播的亚文化内容,“凡学”对社会又有着双重影响。网络词汇的爆发式产生,是语言变革的代表性产物,语言的使用实践证明了其宣泄情绪的正面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其“麻醉”功能以及颠覆传统、解构经典的负面作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为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促进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使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共同发展、并行不悖,还需要继续探索。

关键词:“凡尔赛文学”;裂变模式;亚文化;迷因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092-03

一、“凡学”的语义内涵及来源

“凡尔赛文学”简称“凡学”,最早由微博大V博主@小奶球提出,其创作灵感源自一部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这部漫画展示了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的上流贵族生活,于是这位博主就用“凡尔赛”代指喜欢暗中炫耀高端生活的“互联网精神贵族”。他们的生活高调奢华,他们喜欢通过反向的表述不经意地透露出自己优越的生活。而熟练掌握“凡尔赛文学”的“朋友圈贵族”们也被戏称为“凡学家”。

二、“凡学”的网络裂变

裂变式传播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传播内容至少经过三层传播:传播源——激发层——裂变层。根据裂变式传播原理可以分析“凡学”的网络裂变过程。

(一)传播源:网络意见领袖引领话题

2020年4月起,@小奶球在微博发起话题#凡尔赛文学研究与实践#,经常与网友们分享“凡言凡语”,话题阅读量高达1.91亿次。2020年5月8日这位博主在微博发布了一个名为“凡尔赛公开课”的短视频,总结出了“凡尔赛”三要素:一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二是自问自答;三是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视频中@小奶球模仿老师上课的风格,通过朋友圈案例教网友如何创作“凡尔赛”文案,幽默风趣的内容很快引起巨大的反响。

(二)激发层:网络写手激发大众模仿欲

“凡学”走红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是@蒙淇淇77——一位微博认证为情感作家的大v。其实,这位作家从2015年开始就把她和爱人的甜蜜互动内容发在微博平台,字里行间透露着她的爱人专情又多金,她用这种方式委婉地表达了她被爱、被财富包裹的“甜蜜负担”。这种独特的微博话风刚好符合“凡学”的宗旨:低调的炫耀。于是@蒙淇淇77受到关注,“凡学”兴起后,她微博中的“凡尔赛”更加“变本加厉”了,她也自称“凡尔赛人”。@蒙淇淇77在微博中所展示的爱情被称为“凡尔赛式爱情”,成了网友热议和模仿的对象。

(三)裂变层:网络主流媒体促进传播裂变

2020年11月9日,头条新闻发起微博话题#凡尔赛文学模仿大赛#,邀请网友一起分享“凡学”作品,成为“凡学”大师。该话题阅读量达1.3亿,网友纷纷开始在话题下进行“凡学”创作。这之后网络中还出现了“反向凡尔赛文学大赛”与“凡尔赛文学水平考试”等话题,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参与和讨论。

三、“凡学”兴起的传播学原因及其文化心理

(一)“凡學”兴起的传播学原因

第一,暗示的说服技巧。“凡尔赛”创始人@小奶球在公开课中解释了“凡尔赛”的三要素。其中,第一条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这种不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的办法,正如霍夫兰所说的说服技巧当中的“暗示”一般,相比于“明示”生硬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的做法更加温和,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并接受作者的观点。

第二,符号意义的再挖掘。公开课中@小奶球还列举了“凡尔赛”的加分项:如何让你的“凡尔赛”更加分。她提到两个做法,第一点是表情包的恰当运用,第二点是定位的“低调”展示。@小奶球说在创作“凡尔赛”时,最佳的表情包是哭笑不得以及表达淡淡的无奈的表情包(如图1)。在微信表情中,这两者的释义分别是“破涕为笑”和“捂脸”。“破涕为笑”的意思是一下子停止哭泣,露出笑容,形容情绪转悲为喜。在这里,这一符号的意义被再度挖掘,其所指不仅限于由悲转喜,还被网友们赋予“哭笑不得”“无奈”的意义。微信表情设计团队曾表示:“捂脸”这一表情包的原型是周星驰,他在影片中经常会做出一些搞笑夸张的捂脸动作,用来表示“冇眼睇”(粤语:冇眼睇=没眼看)。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该表情包也被赋予不同的所指意义。它有多种解释方法:可以表示和对方的交流产生障碍时,内心有很多想表达的想法,对方却不能理解;可以表示做错了事情,感到不好意思;可以表示很喜欢一个人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可以表示嘲笑对方,鄙视对方低智商;还可以表示很伤心,心中有许多委屈,别人又不能理解你的心情等。在“凡尔赛”语境下,“捂脸”的表情包糅合了“哭笑不得”和“无奈”的双重含义,所指更为细化。

加分项的第二点是定位的“低调”展示。在社交媒体中,如发微博或朋友圈时都可以选择显示或不显示我们发此条动态时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微信发朋友圈时,可以通过点击“所在位置”进行定位的设置,除了自动识别定位外,还可以手动输入想选择的定位。公开课中@小奶球分别教了网友们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地方如何设置定位才能让朋友圈看起来更高级。若是在国内,就将位置设定在品牌旗舰店、西餐厅等一些消费较高的场所,在国外则定为到城市或美术馆等有艺术气息的地方。这些定位的符号元素无疑给人一种高品位的感觉。因此,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作为一种标识符号,在“凡学”中被视作身份、品位、格调的象征,并超越了定位最基础的记录和标记功能。

第三,网络迷因的复制。查理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迷因”这一概念,由于基因不能解释人类在文化演变方面的行为,他定义了通过模仿、在人的意识之间进行传播的文化传播单位——迷因[1]。如前所述,“凡学”有其书写套路,因此,可以说“凡学”朋友圈都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基模”,因此是极容易复制的。“凡学”的走红是一次网络迷因事件,符合其特征。首先,传播过程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强迫性。无论是从“凡学”的传播源、激发层还是裂变层来看,人们参与传播和讨论都是一种主动和自愿的行为。其次,迷住网民的往往不是他们在传播什么,而是参与传播的这个过程本身。在“凡尔赛文学”创作中,人们不在乎内容是什么,他们在乎的是有没有用“凡尔赛”的写作手法以及“凡值”够不够高的较量。最后,迷因在网络上消逝的速度往往和爆红的速度一样快。以微博热搜#凡尔赛文学#话题为例,截至2021年1月8日,阅读量为9.5亿次,讨论数为20万次。根据微博话题指数(如图2),可以看到该话题30天的热度变化情况(2020年12月10日—2021年1月8日)。从阅读趋势和讨论趋势两个指标来看,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该话题实时热度在抽样时间段内有热度较集中的时间段:阅读趋势方面,该话题热度较高的时间段为2020年12月15日至2020年12月21日,每日阅读数在240万之上;讨论趋势方面,热度较高时间段为12月15日至16日,每日讨论数接近2400次。尽管到现在,“凡学”依然被不断提及,但很难再获得刚开始那样受到集体关注的高热度。

(二)“凡学”的文化心理表征

第一,拟剧表演:炫耀性表演。戈夫曼等人提出了拟剧理论解释人类行为。拟剧理论将社会中的个体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他们会利用各种道具,如语言、文字、肢体动作或表情等符号进行表演,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凡尔赛三要素”中的第二要素:“自问自答”其实就是运用语言符号进行表演的行为,即使没有观众,没有人评论自己的朋友圈内容,也要在朋友圈评论区营造一种正在跟很多人互动互评的氛围。相比于认同感和存在感,“凡尔赛人”在朋友圈更想秀的是优越感,显示自己优越于常人的生活,以此获得自我展示需求和社交货币需求的满足。拟剧论的实质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理想形象的策略,据此,戈夫曼提出了印象管理的几种策略,其中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通常是“凡学家”塑造理想生活的最常用策略[2]。他们在朋友圈中演绎理想中的自己,仔细挑选和精心修饰自我中最好的一部分在朋友圈进行分享,展现自己良好的形象和品位;也在朋友圈中误导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为了呈现理想型自我,隐瞒真实自我,展现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自我形象。

第二,解构与重构:亚文化的抵抗。上文提到“凡尔赛”一词源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与“洛丽塔”“JK”等文化相似,相比于主流文化它们都属于小众的亚文化圈子。进入公众的视野是亚文化渗透到主流文化的过程。伯明翰学派认为,“抵抗”是亚文化的核心特征,通常,亚文化的抵抗对象被认为是主流文化,但是在“凡学”这一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抵抗主流文化之外,它还明显显示出了它对自身的抵抗。“凡尔赛文学大赛”话题之后,出现了“反向凡尔赛文学大赛”“用凡尔赛打败凡尔赛”等话题,抵抗和消解“凡尔赛文学”本身。

“反向凡爾赛”是指在写“凡尔赛”文案时,前半部分仍然是低调的炫耀口吻,到最后话锋一转,揭示前边所提均为假想、伪造或与表面上看起来完全相反的状况。例如,一位网友的“反向凡尔赛”文案:“我爸不想让我自己在外面工作,担心我吃苦受罪,他想让我回来继承家族企业打理家族生意。可是我实在不想命运早早地被安排,关键是这天儿摆地摊忒冷。”前半部分提到“接管家族企业”“打理家族生意”让人以为是在“凡尔赛”式炫耀,到最后才让人恍然大悟,其所指的“家族企业”就是“摆地摊”。“反向凡尔赛”以表现“扎心”“卖惨”消解“凡尔赛”式的炫耀。而“用凡尔赛打败凡尔赛”则是指当一个人用“凡尔赛”式炫耀手法时,其他人用级别更高的“凡尔赛”怼得对方哑口无言。它的打败意图使其抵抗的意味更为明显,如在微博话题#30岁该做到什么职位#之下一位凡尔赛网友留言“30岁才混到副总监,是不是太慢了?”对于很多30岁还是职员、白领等普通“打工人”来说,“30岁混到副总监”就是在“凡尔赛”,于是“凡尔赛”网友们在评论区以更高级的“凡尔赛”攻击这条“凡尔赛”。有人回复“太慢了,正常23岁都当CEO了”,有人回帖“是太慢了,正常26岁就到了”等。

四、“凡学”的社会意义及潜在问题

作为2020年网络十大流行词之一,“凡尔赛文学”为语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网络词汇的爆发式产生是语言变革的代表性产物。所有网络词汇都可以在认知角度寻找到与社会背景相似的隐喻[3]。不难发现,一些网络热词虽然最初是“网络梗”,但因其能精准地表达受众情绪变化和心理感受,在发展变化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成为主流词汇,甚至被编入词典成为书面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有学者按照词语形式和话题内容对网络热词进行了分类[4]。“凡尔赛文学”这一网络流行词根据内容应划分为“针砭时代弊端”一类中,这个网络热词的产生是对一部分社会群体“炫耀性自我展现”的不满。“用凡尔赛打败凡尔赛”这种方式是以戏谑的口吻抵抗这种炫耀,语言作为一个极为合适的宣泄口,往往比身体暴力更能有效缓解压力[5]。因此,一些网络热词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对抗情绪,有助于社会情绪的抒发。

但是,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也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内容。“沙发土豆”“容器人”以及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提到的“麻醉作用”,都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结果。一些判断力和鉴别力不足的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或青少年,它们或许不理解“凡尔赛”的真正用意,因而盲目对“凡尔赛人”炫耀的高端生活和贵族人设产生羡慕之情,一些“凡尔赛人”自己也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无法自拔。

“凡学”在还豆瓣中得到了发扬,2020年5月22日,豆瓣成立了“凡尔赛学研习小组”,目前已有4万多成员。小组内有这样几个栏目,“教材或心得”“组内凡人”“拆凡达人”“求鉴定”,当组员在这里乐此不疲地吐槽身边的“凡言凡语”,学习经典句式精进自己的“凡学”时,也很容易陷入“创作凡尔赛”和“拆台凡尔赛”的博弈陷阱之中。

亚文化颠覆传统、解构经典的弊病也在“凡学”中体现出来。网友按照“凡尔赛”要素和框架将一些经典进行对号入座。笛卡尔认识论哲学的经典“我思故我在”被解构为“我凡故我在”;黄梅戏《女驸马》当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经典被认为是“凡尔赛”。而对经典的背叛与偏离正是亚文化的生命力,相比于“重构”,它的重点和目的更在于“消解”。

五、结语

“凡尔赛文学”经过裂变传播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它的兴起有着一定的传播学原因,也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大众心理诉求。作为大眾传播的内容,“凡学”对社会也有着双重影响。从豆瓣“凡尔赛学研习小组”的简介中可以看出“凡学”的初创目的:把侵扰日常生活的炫耀+自恋型人格的毒用一种滑稽化的方式排解掉……如果能让凡学家们意识到自己价值取向中的问题,把注意力转移到美好生活的实质上,而不是刻意营造一种虚伪的、代理的自我感觉良好,以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交散发上,“凡尔赛文学”的传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和发展中,部分“凡尔赛”和“凡学家”偏离了初衷。因此,如何进行规范,保持网络流行词这类亚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仍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217-222.

[2] 史文莉.拟剧论在当今时代的变化——以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0):61-62.

[3] 王梦.“佛系”网络流行语简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111-113.

[4] 皮常鼎,胡妮,张栋城,等. 2009-2019年网络流行语语用功能及其传播特征[J].新闻传播,2020(6):18-20.

[5] 梁昕怡.由“雨女无瓜”看网络热词传播机制[J].青年记者,2019(9):91-92.

作者简介:徐辉辉(1997—),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亚文化
出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的互相靠近
亚文化是读懂年轻人的有效方式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传播的本土视角:从媒体异视异色(vice中国)、透明人看亚文化的延伸
亚文化的力量
虚无的抵抗,模糊的收编
“二次元”渗透下电影的审美趋势
场景传播对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影响
把脉“腐败亚文化”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