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021-09-10 20:13陶孝玉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应用策略

陶孝玉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课程目标的重点,古诗词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与素养提升的使命。为了充分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语文教师可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用策略

1文本细读的内涵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基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将“文本前后话语关联成一个任何人看都没有矛盾的表意整体”的学习活动。文本细读作为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根本上是为阅读教学服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性。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往往经过深思熟虑、精研细思,虽然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能体现教师专业素养,但如何有效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文本细读的恰当运用,应立足于文本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2文本细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把握文本细读运用的“度”

语文教学中要确立恰当的主题,把握“准度”。以《式微》为例,诗歌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别致。这首诗歌的主旨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通常的说法有三:黎侯之臣劝其归之诗,黎庄夫人和其傅母唱和之作,民人苦于劳役之诗,此外还有新解释认为是黎庄夫人失宠于黎侯而发的嗔怨诗。在教学中对于本诗主旨的探讨,不需要引经据典多方查证上升到学者层次,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反问句式的委婉情意,想象平民辛苦劳作的景象,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心中的不满就可以。至于微言深处的大义,不应当背离学生的学习规律,作为教学内容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来。

2.2想象还原,解析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古诗词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补充诗词中留白的活动,来引领学生感知并丰富诗词的意境。中国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往往无法展开详细叙述或铺排细微描写,诗人为了在有限篇幅中扩充表现容量,往往尽可能地省掉一切多余的装饰,密集地并置使用名词性意象。诗中的绝句,词、曲中的小令,容量更是极其有限,名词性意象的并置铺排更为常用。由于省略了起句法和连接作用的谓语、虚词、关联词,诗中前后意象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不确定,文本之间形成诸多空白点与未定点。元曲《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前句的“枯藤”、“老树”等意象有着突兀不协调的风格,似与整体风格格格不入,却不损曲中情志,反而让读者更加同情游子漂泊之苦。读者可以通过设身处地地想象还原情境,将自己置身曲中环境:远离故乡的人看到温馨的小桥流水,乡思之苦更平添几分。温馨与孤寂,暖与冷的对立,对立的情境达成了平衡,使游子之愁更深几许,也更动人。阅读是读者的主观情感参与文本的过程,只有将矛盾发现,想象补白还原情境才能走进诗歌独特的艺术审美空间。

2.3互文参照,比较阅读

(1)同作家不同

文体比较阅读。如分析柳宗元散文《小石潭记》可以与诗《江雪》作比较。两种文体两种不同的精神风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还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写作此诗时,诗人才二十多岁。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他当时少年气盛,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青年诗人在当时所具有的那种豪放的胸怀,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还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写《春望》时的杜甫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身处沦陷区的杜甫在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后创作出了这首诗。所以,诗歌中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哀婉、悲戚。从《望岳》的豪情壮志到《春望》的落寞沉郁,时代的运转无疑对诗人创作的心境产生了极大影响。

(2)就同一题材作品进行不同作家的比较

比如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词境开阔独具一格,少了传统送别诗的留恋不舍戚戚伤悲,多了一丝旷达乐观;同是边塞诗,都有对边塞苦寒生活的描述,但有的豪迈雄健,有的无奈苦楚、思归无计;同为山水田园,有的冲淡平和,有的怡然自得,有的掩饰忧愁。这些都属于同类比较,同在作家、时代、题材、意象等因素。也可以异中求同,比如贯穿不同诗词作品中的同一种情思,这些都要知人论世。比较还可以多角度进行。比如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需要联系他的人生经历,厘清贯穿他所有诗歌的主要情感,然后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定论。

2.4 以“读”为先,品味古诗词的内涵

比起现代汉语,古诗词的用语具有时代特征,凝练和高度的概括性是它的主要特征,简单的几句话就会饱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如果要学会鉴赏古诗词,就必须要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知道诗歌是要表达何种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又是如何结构布局。比如,在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忧患可以促进国家进步,追求安逸和享乐就会导致灭亡,结合现实,初中生应该有忧患意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接着就应该进一步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作者是如何布局的,从舜、傅说等遭遇境况,到严密的道理论证,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要求学生识记。

3结束语

总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解读文本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初中语文教师应以“读”为先,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内涵,把握文本细读运用的“度”,从而增强文本细读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莹 .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字词教学策略之我见 [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16):58—59.

[2]曹年国.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8(11):122-123.

洪湖市峰口镇中心学校 湖北省 洪湖市 433200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应用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