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促经济“提质”复苏

2021-09-10 07:48周晋峰王静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提质文明生态

周晋峰 王静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是新的世界观、新的方法论。作为代表着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可持续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但沿袭了200余年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并不会因为新的文明诞生而“闪退”历史舞台。在文明的交锋与激荡下,中国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时代变局,如何实现自身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议题。2021年,“十四五”开局,要确保经济在发展中实现转型,“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也是实现“绿色”复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由之路。

从人类文明史深刻认识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汇博弈,挑战与机遇并存,工业文明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气候危机、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也是生态文明需要面对并迫切解决的问题。只有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危机,人类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而在应对的举措中,则需要更多的人从人类发展历史来深刻认识文明的变革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好推动经济变革。

人类先后历经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在进入生态文明。每个文明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对应着不同的生存观、价值觀、发展观。原始文明阶段,人们崇尚自然,其物质生产活动依赖简单的采集渔猎;农业文明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铁器随之出现;工业文明阶段,人们认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于是开始随心所欲的开发、使用、浪费自然资源,可以说工业文明的核心就是碳经济。碳经济的危害包括两方面,一是带来了众所周知的气候问题,二是伴随经济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大量废弃物排放引发的污染丛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破坏等。

2020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郑重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这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为我国经济绿色复苏指明了方向,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肩负的重任——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应对工业文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并做出积极改变。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规划所面临的挑战。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坚守“四原则”很重要

生态文明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绿色复苏的必由之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科学规划,让其切实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的发展理念,并始终把绿水青山放在首位。只有保障了森林的“绿和青”,才有康养产业的“金与银”,切勿重蹈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生态危局的覆辙。因此,不论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遵循“四原则”都非常重要。

所谓“四原则”,分别为:节约原则——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有其生态的代价,生态代价就是对生态负担。如果能做到节水、节电、节省人力、节省材料……就是对绿色发展的践行。自然原则——尊重自然的规律和其本身的生态属性。如当今大量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铺路种树工程,看起来赏心悦目,究其根本也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为没有给自然物种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比如有些地方为了完成森林覆盖率,在滩涂湿地上种树,看似是“绿色”工程,其实已经违背了自然原则。有限原则——根据其自然特征和客观需要进行有限治理。如一片湖水遭到污染,需要对其进行治理,要达到怎样的治理成果才算治理成功呢?很多地方的污水治理以达到I类水,甚至饮用水为荣。但这种做法合理吗?是否考虑自然成本和实际治理需求呢?所以高标准的治理不一定是科学的治理,因为高标准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消耗和投入,而现实生活和环境保护中,我们并不需要一片自然河湖的水质能够达到“饮用水”标准。宏观原则——是指对项目、工程实施的系统考虑和整体把握。这要求我们在一个项目立项、工程施工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其周边环境、物种多样性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植被病虫害的治理,要因地域不同而区分治理强度;排污标准也要因入海口和非入海口而有所不同,同时综合考虑上下游情况。

从“猫”到“鸟”:以“三公理”维护绿水青山

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以“猫论”带领中国经济冲出重围,实现高速发展,让人民生活迅速富裕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怎么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从富到好,实现大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所要完成的新命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磐”的发展思路,被人们亲切称为“两只鸟论”。该理论形象准确的说明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意义和方向路径,即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这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经济转型所要做出的改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但笼要怎么腾、鸟要怎么换,是我国各地区要切实解决好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就得破旧立新,就意味着大拆大建。例如,很多老厂房、老建筑等,觉得老了、旧了,不美观了,就得拆掉重建……旧的设施废弃,新项目投入建设,看似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形式”往往多于“内容”。腾笼不是拆笼,而是对现有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是以生态文明理念对既往已形成的污染或损害进行积极治理。因此,我们提出要以“三公理”应对发展中已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确保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经济发展稳妥推进。

何为“三公理”?即“不扩散”、“不为害”、“充分公示”公理,重点以此为指导妥善处理破坏或污染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以西部地区为例。在西部大开发中,为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东部沿海地区剩余经济发展能力大量向西部转移,在带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震惊全国的腾格里沙漠污染案,就是过往单纯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所带来的严峻后果。而当一片土壤遭遇重金属污染时,按照“三公理”,应首先要避免污染范围因为人类行为,如灌溉、挖土填埋等进一步扩散至地下水或其他区域;也不能继续种植庄稼、果树等,避免这种对人体有害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继续为害。而应采取规避手段,如通过科学评估后可以考虑种植蓖麻或其他作物,一方面让土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农民继续种植可食用作物,让污染持续为害。再比如一项河道硬化整治工程,政府出于防洪安全或景观提升带动旅游发展的考虑,要开展河道硬化整治工程,但整治工程往往会对周边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此类情况也是经济开发与生态环保相冲突的多发案例。这种情况下,以“三公理”确保工程的环境影响,并通过充分公示,让生态环保领域专业机构参与论证,让社会公众了解就变得更加重要。

除了GDP,還要有GEP

GEP是Gross Ecosystem Product的英文缩写,中文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是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的指标体系。

深刻理解GEP得从我们熟悉的GDP,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说起。我们国家曾经历过长时间的唯GDP论,即不论是衡量党政干部政绩和执政水平,还是评估地方发展情况和发展潜力,都要看GDP数据好不好看。哪怕是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西藏等地区,也要努力创造经济增长,提升GDP。这种考核模式和标准,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隐患。

2012年,我国学者提出GEP概念,作为一套与GDP相对应的、并行开展的、从生态系统角度衡量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的统计核算体系,GEP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让人们对生态系统的价值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各地区科学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开展经济建设提供指导,进而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区域生态产品市场化。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GEP作为一种以保护优先原则衡量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对于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GDP指标体系而言,我国尚缺乏与国民经济统计相匹配的、全国统一的GEP统计核算体系,GEP核算与评价考核,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各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自主开展的层面。

随着GEP在地方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取得显著进展,“十四五”期间,将GEP核算与评价考核在国家层面部署试行,并初步建立全国统一的GEP统计核算体系,将对促进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国内大循环重在“增质”

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并持续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创伤,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众多不确定性。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国际疫情愈发严峻的当下,做好国内大循环、深挖内需,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推动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重点,打造国内各行业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自给能力,以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变得更加迫切,也是做好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根本所在。

但国内大循环是不是就意味着要大规模地去促进各种各样的生产呢?我们认为并非如此,而是应该持续把产业调整作为重点,包括向科技、高附加值、全产业链方向去跳跃,重视“质”的提升,而非“量”的增加。全球经济合作在疫情到来之前非常流畅,一件产品上市往往需要多个国家协同制作和加工,中国重视的并不够,但疫情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以预见,在未来可预期的5年或10年内,国际协作可能会受到多方面阻力。因此,形成国内各产业的全链条自给就变得极端重要。这也为我们“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发展、科技赋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更高的要求,就是任何形式的发展和科技创新,都要充分展现其“生态文明特性”。

“何为生态文明特性?”即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一项新产品的投入、一项新工程的启动等,都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进行评估,比如是否符合“三公理”“四原则”?是否把“绿水青山”放在第一位?是否有助于人类积极应对三大危机?以此确保国内大循环的“绿色”属性,进而发挥中国在提振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结语

这是一个以文明变迁为大背景的历史关口,在这一特殊事情,我们已经用“十三五”期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等一系列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十四五”期间,更需要我们在上一阶段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公共卫生健康危机这三大危机背后,实现经济绿色复苏、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智者之虑,虑于无形;达者所规,规于未兆。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出版《增长的极限》一书,将彼时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的潜在问题,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写入书中,试图以此唤醒更多的人重视可持续发展。现今,我们不遗余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亦需要更多的智者去唤醒、去思考、去助推经济绿色复苏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提质文明生态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
以“三抓三促”推动服务群众工作提质增效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