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信息的收集,效度如何判定

2021-09-11 08:04钱婷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钱婷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我们小点儿声》一课观察主题设定为“评价信息的有效收集”,重点围绕“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了什么样的评价信息?从哪里收集评价信息?怎样收集评价信息?”三个问题展开。教师在师生对话、实践活动、合理分析中,提取、生成并使用有效的评价信息,做到了多种渠道收集评价信息,需进一步利用有效的评价信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评价信息;道德与法治;观察报告

一、观察背景与主题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基于这一课程性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经常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我们的校园常常充满了儿童的欢声笑语,也许我们觉得校园是属于儿童的天地,特别是课间,就应该尽情玩、放声笑。但他们一旦习惯这样大声喧哗,走出校园仍会很难收敛。

道德与法治小学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的场合控制自己的音量。笔者观摩了我校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课堂设计了4个活动。活动一:在学校里要小点儿声;活动二:做个“调音师”;活动三:在校外寻找“小点儿声”;活动四:拓展升华,寻找“文明的声音”。其中,“做个‘调音师”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旨在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场合合理控制自己的音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特意设计了一个学生都比较喜欢的闯关环节。第一关:大小声音调调调;第二关:教室噪音小小小;第三关:校园噪音消消消。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定位精准,目标明确,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

本次的观课主题设定为“评价信息的有效收集”,观察对象是一个8人小组。该小组一共有8名学生:5名女生,3名男生。其中,1号女生是组长。

本次观察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了什么样的评价信息?从哪里收集评价信息?怎样收集评价信息?

二、观察过程与发现

课堂一开始,翁老师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该组学生非常享受地沉浸在这段优美的旋律中。当教师问“这是怎样的音乐?”时,该组学生都积极地举起了手。2号男生获得发言机会,答道:“是优美的音乐。”随后,教师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声音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我们小点儿声。”当教师示意可以再读小点儿声时,这组学生声音都轻了好几度。学生对于教师的“指令”还是执行得非常到位的。当然,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给指令、学生完成指令。课堂上,教师应当提取、生成、使用评价信息——这些都是判定评价信息收集效度的重要依据。观课中,笔者有这几个方面的发现。

(一)师生对话,提取有效的评价信息

这节课上,师生对话较多,如在完成第一关“大小声音调调调”时,教师安排学生演情景剧,请一位男生扮演情景剧中的主角——皮皮,一位女生读用红色标记出来的话,教师读旁白。该小组的3号女生受邀参演,隔壁组的男生一起出演,情景剧中的会话如下:

师一天下课,在走廊里,皮皮遇到了他的同班同学,他大声地跟他说……

生(皮皮)你好,我们一起去玩吧!

师这时老师正好经过,她对皮皮说……

生(3号女生)请不要大声说话。

师皮皮记下了。上课了,老师让皮皮回答问题,皮皮记住了老师刚刚说的话。于是,他用只有自己听到的声音,轻轻地说……

生(皮皮)这道题选第一个。

师这时老师又说……

生(3号女生)请你大声一点。

师这时候皮皮可犯难了,到底什么时候该大声,什么时候该小声呢?你能不能帮帮他?

上述情境表演的过程中,女生因为有点紧张,只是把自己的内容读出来了而已。当然,在这样设定好的情境中想要提取有效的评价信息是很难的。评价信息不是来源于表演,而是来源于师生的对话。

当教师抛出问题后,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包括我观察的这一组学生。翁老师叫到该组2号男生时,他非常自信地说:“下课的时候说话要小声一点,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大声一点。”教师接着问:“下课时为什么要小声?”这位学生想了一下说:“因为会影响同桌。”教师肯定了他的回答,并继续追问:“那上课时为什么要大声?”该生回答:“说轻了其他同学可能听不清。”翁老师又问:“你在教室里听不清别人的回答时会怎样?”这位男生表示:“很难受,想听却听不清,真想告诉回答问题的同学再大点声。”最后,教师总结:“如果对别人有影响的时候,声音就要小一点儿;如果要让别人听清楚,那你的声音就要大一点儿。”

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摒弃了原本乏味的说教,让学生通过情境的体悟,感受到了要随时调节自己的音量。对话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信息,教师对这些信息进行实时分析,给出了行为上的有效指导。当听到学生说“下课时说话要小声一点,上课时说话要大声一点”时,教师是兴奋的,很快捕捉到了这一有效的评价信息,随即向学生抛出了“下课时为什么要小声?上课时为什么要大声?”等问题。学生马上联系自己平时的课间情况作答。这里,教师收集不断生成的评价信息,在这个不断“催生”的过程中,学生会从各个方面审视自己、评价他人,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二)实践活动,生成有效的评价信息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为创造良好的生活奠定基础。我们把目光聚焦第三个闯关环节“校园噪音消消消”。翁老师先请学生观看学校食堂就餐学生发出噪音的视频,让学生讨论噪音问题,随后请了一组“调音师”上台,为大家演示怎样把这个噪音调小。因为有了视频上发出各种噪音的不良体验感,演示的“调音师”们都做到了轻拿轻放,与视频中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这样的演示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改善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吗?当然,如果只是演示的话,那肯定是一种即兴表演而已,不是学生真正的行为习惯。如何让这种演示成为“现实”呢?我们要分析问题的根本。所以,在对比之后,翁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看了她们的表演之后,请你看看她们和视频里的有什么不一样?”此时举手的学生非常多,他们都有话要讲。虽然这一次翁老师没有请我所观察的这组学生回答,但是当他们听到有学生说“视频里面是把盘子扔到盆里面就好了,而演示的同学是把盘子轻轻地放在凳子上,然后輕轻地走回来的;视频里是好多人直接倒进去的,演示的同学是一个一个把盘子放到了盆子里”时,也都非常赞同,连连点头。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知道了有秩序地放盘子产生的噪音比较小,给人的感觉更舒服。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肯定他们的表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收集到的是有关行为的评价信息。学生把视频中的学生的行为和班级同学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在对比过程中,自主判断哪种行为更好。此处,教师弱化了视频中的反面事例,只是让学生谈感受、辨是非,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有效地进行了行为指导,让他们建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是指导学生的行为。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争星榜”,要求学生给自己的课堂表现打星:能够做到合格“调音师”的可以给自己打三星。大部分学生都打了三星,但是这组的7号女生却给自己打了两星。当教师问到她为什么给自己打两星时,她小声地回答自己在课堂上回答的声音不够响亮。从这一环节,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行为也会在教师一次次的启发中有所改善。

不仅如此,翁老师还把评价信息的收集延伸到学生的课后生活,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音量控制情况(表1是评价内容及标准)。

(三)合理分析,使用有效的评价信息

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因如此,课堂中所呈现的评价信息也是灵活多样的。如何让这些评价信息变得有效呢?教师要对课堂或课后产生的评价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

课堂上,教师适时收集,快速分析,得出有效信息,对此进行评价和引导。如在“做个‘调音师”表1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音量控制评价

评价内容三星标准两星标准一星标准安静就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安静就餐;有序摆放餐盘。能够在老师的一次提醒下安静就餐;餐盘摆放时声音略响。会跟同学轻声交流;餐盘摆放不整齐,有噪音。等待批改作业能够安静、有序地排队等待批改作业。排队等待批改作业时会跟同学窃窃私语。排队等待批改作业时有点吵闹。快速整队能够快速整队,在行走过程中保持安静。能够在老师的提醒下整好队,速度较慢。整队拖拉,在行走过程中会跟同学讲话。环节,翁老师先拍摄了早上默写结束收本子时候的视频。随后,带着学生剖析产生那么大噪音的原因。学生说:“收本子的时候,有人会跟别人讲话。” “收本子的时候,收本子的跑过来,不收本子的也跑过来,他们在说话。”“有的在叫老师,向老师问问题。”其中,我观察的这一组的5号男生说:“有些人放本子的时候就‘哐一下放下去了。”事实证明,学生非常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时引导。所以,此时翁老师并没有多做评价,只是表示这样的声音真的让人很不舒服,把问题留给了班级的“调音师”们,问他们该怎么做。轻轻放,轻轻拿;要好好坐;收本子的时候不要砸在课桌上……一个个好建议“冒”了出来。这样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了。课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荡。课后,翁老师让学生继续当“小小调音师”,让他们在就餐、排队、收作业、课间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为下一节课“最佳调音师”的评选做好准备。

不管是课堂上收集到的有效评价信息,还是课后总结到的有效评价信息,都能助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观察思考与建议

(一)做到了多种渠道收集评价信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找寻合适的素材,有效整合校园、家庭以及社会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正确认知、合理做事, 从多种渠道收集评价信息——从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收集评价信息;在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收集评价信息;延伸到课后生活,收集评价信息。也正是有了这些评价信息,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唯有意识和行为的一致,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需进一步利用有效的评价信息提高教学实效

整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较为凸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的环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评价信息较多,考验着教师如何从这么多评价信息中去提取有效的评价信息,生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此,教师如果在处理评价信息时有更多生成性的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会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李莺.评价要点在单元学习中的运用——《讲好简单故事》的课堂观察报告[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8(6).

[2] 王愛新.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优化策略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9).友林观课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