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探索

2021-09-12 04:22卢森焕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阐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提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立足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和办学特点,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新路径,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民族文化传承 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091-03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西现代职院)作为河池市唯一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重视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素养和扎实民族文化传统技艺的优秀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以广西现代职院为例,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以期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有所启迪与帮助。

一、高职院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喜人成绩。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传承后继无人、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一)传承民族文化是高职院校的职责

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要求职业院校要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融入职业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联合颁布《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对广西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履行职责,勇于担当,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传承民族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使命,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培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工艺技能水平,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传承民族文化有助于高职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生活在不同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等原因,其认知方式、语言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也有差异。高职院校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也有助于他们认识和了解别的民族文化,去欣赏和接纳别的民族文化之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人人平等、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高职院校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有助于教育各民族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

广西现代职院作为民族地区的一所高职院校,不断探索传承民族文化新路径,在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一)强化机制平台品牌建设,夯实传承基础

1.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保障机制

一是建机构明职责。成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全面领导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出台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方案》《民族文化传承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和系列活动方案等,确保民族文化传承有序实施。二是外引内培强师资。学院邀请专家学者到校作专题讲座,聘请民族工艺大师到校开展培训,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培训。目前学校有各类民族文化(含民族体育、民族美食、民族技艺等)传承教师50余人。三是专项资金保支持。为确保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扎实落地,学院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师资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民族文化交流、校园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等。

2.搭建民族文化传承平台

一是成立大师工作室。引进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进校园、进课堂,成立大师工作室,开展传承教学与培训,实现“师傅、学生、徒弟”三种角色的衔接与融合。广西现代职院目前成立有民间歌谣大师工作室3个、剪纸大师工作室1个、刺绣大师工作室1个、铜鼓大师工作室1个、绣球大师工作室1个。这些大师工作室在民族技艺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成立民族文化社团。广西现代职院现有民族文化研究协会、龙狮艺术团、蚂歌舞剧团、勤泽格拉舞团、原生态瑶歌合唱团、艺·印象手工协会、白裤瑶陀螺队等民族文化社团7个。这些社团定期开展民族技艺培训及展示活动,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各项民族文化活动,编排有民族特色的微视频、微电影在抖音、微信平台、校园网站等推送发布,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积极分子和中坚力量。三是建设传承基地。广西现代职院成立有百越民歌实训基地、壮族铜鼓习俗实训基地和刘三姐山歌传承实训基地等,这些基地既可以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又可以联合有关企业、科研院所和工艺大师开展科学研发;既可以承接民族文化项目制作,实现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又可以面向社会开展民族技艺项目培训,培育传承人才,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四是建设民族文化展馆。民族文化展馆是民族技艺静态展示的场所,以静态展示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民族技艺传承历史,通过图文方式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广西现代职院已建有文化展馆3个:蚂节文化展馆、河池少数民族服饰展馆、壮族铜鼓展馆。

3.创建校园民族文化品牌

广西现代职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打造出不少有影响力的校园民族文化品牌,如“三月三歌节”“校园歌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精心打造了《壯族蚂歌》《勤泽格拉舞》等民族经典剧目,在各级各类演出活动中获得广泛好评,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和特色。

(二)实施“五个融合”,提高传承成效

1.民族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

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特点,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技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比如,在思政课和民族理论课教学中融入近现代民族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和经典民风民俗,在体育课教学中融入打陀螺、抛绣球、跳竹竿和板鞋等民族竞技内容,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和手工课融入刘三姐山歌、蚂歌舞、勤泽格拉舞、民族刺绣、仫佬族剪纸、环江花竹帽编织、绣球制作等民族歌舞和民族技艺,在建筑类和广告类专业的设计课程中融入民族建筑的设计与绘图、民族建筑装饰的设计与创作以及民族产品包装设计等,在室内设计专业中融入仫佬族草编技艺,在冶金技术专业中融入铜鼓设计与加工的内容。实践证明,民族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讓学生在了解、认同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

2.民族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相融合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推进高职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广西现代职院立足河池,充分利用河池市的民族美食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一是通过校企合作,成立河池粽子产业学院,打造“河池寿源粽”,要求全校师生都要学会包粽子,每个班级成立一个虚拟公司进行产品销售。以学生组建虚拟公司参与“河池寿源粽”的销售为契机,探索建立适合本院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十大美食传承基地——“河池寿乡园”,将十大美食引进校园,以美食为媒,通过民族传统美食的介绍、制作观摩、体验和品尝等,把它打造成为劳动教育研创基地。学院还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学会加工和制作一种美食,让学生在参加民族美食加工与制作中体验非遗文化、劳作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和长寿文化的魅力,深切领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实践证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建立特色产业学院、依托美食文化传承开展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对劳动的认识,还可以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将美食文化推广到市场上,让学生深度理解产品盈利机制,为未来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3.民族文化与工匠精神教育相融合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执着、一种追求、一种突破。历史上各民族的匠人创造了无数的经典工艺作品,如历代精美的陶瓷及玉器等,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民族传统技艺匠人的这种精神特质,与现代工匠精神所提倡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基本内涵相一致。广西现代职院在将工匠精神教育贯穿学生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全过程的同时,充分利用这种契合点,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一是通过传承人对某种手工艺品制作流程和技法的讲解与演示,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易及其蕴含的价值;二是通过“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形式,让学生在技能比拼中得到锤炼和提升;三是通过“工匠大师”进校园进行展示展演,普及民族文化知识,让师生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心底播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4.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

广西现代职院2020年在校生中有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46.9%。高职院校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践行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要求。几年来,广西现代职院一方面通过思政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等课程的学习,引导广大学生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将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民族文化主题活动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各民族学生心灵契合,将心比心,互相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实习和就业择业时,引导学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民族地区,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地区的命运紧密相连,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5.民族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相融合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激发内在潜能,使人进取奋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广西现代职院一直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建设中充分融入当地民族文化的元素,促进民族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的有机融合。一是精心设计,把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的壮锦、铜鼓等标志性图案和作品融入校园的广场、楼宇、路标、宣传窗、指示牌等形象识别系统中,让学生随时能学到民族文化知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二是在指定的楼道等区域展示学生制作的绣球、竹编、草帽、刺绣、剪纸等民族工艺作品,配上简要的文字介绍,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在教室、实训室、办公楼和校道等地方将民族革命前辈的语录、警句名言、优美诗句等与装帧设计融合在一起,让环境处处可育人,提升环境育人的效果。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任重道远。高职院校要主动担当,立足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和办学特点,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新路径,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栗莎.新时代广西职业教育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

[2]陈炜,等.广西职业院校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1).

[3]黄绍光.凸显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新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20(27).

[4]李敏,等.我国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9(1).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职业院校民族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桂教职成〔2020〕37号)

【作者简介】卢森焕(1968— ),男,广西都安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职业教育、民族文化。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高职院校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中构建第三方平台的路径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