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2009-2018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分析

2021-09-12 10:10蔡秋梅刘家麟
关东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均衡发展

蔡秋梅 刘家麟

[摘 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对于民生建设、全面建設小康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采用差异系数和生均资源对比,对2009年到2018年东北三省义务教育资源的生均配置进行分析,试从三个维度评价东北三省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根据数据分析,东北三省十年来教育资源配置总量有显著发展,但是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导致的教育失衡问题亟待解决。此研究可以发现教育资源省际分布的差异及特征,对东北三省义务教育投入的政策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北三省;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差异系数

[作者简介]蔡秋梅(1978-),女,管理学博士,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家麟(1996-),男,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130012)。

一、引言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物力资源包括用于教育领域的各种物质资料;财力资源包含了政府公共财政分配以及筹集的社会资金等。将教育资源充分投入与合理分配于各个义务教育学校,充分保证受教育群体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是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是指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根据需求合理分配,达到相对公平,从而使区域内的教育水平得到协调发展。现阶段由于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呈现各区域不均衡现象,从而导致各地方公共财力不均等,对教育的投入也出现明显差距。地区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由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以及地方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差距短时间内无法消除也没必要消除。但是教育公平直接影响个体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并且减小教育差距具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关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既有面向全国的宏观描述,也有选取单一省市或是单一区、县为研究范本的区域研究,研究重点集中于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方面。喻登科等

喻登科、周荣、郎益夫:《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形成机理的经济学阐释》,《情报杂志》2011年第11期。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形成机理,为政府调控科学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洋等

于洋、韩增林、彭飞、刘天宝:《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6期。通过对辽宁省的地市内和地市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分析,找出了影响义务教育配置差异的主要原因。李玲等

李玲、何怀金、韩玉梅、熊健杰、卢锦运:《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建立了县(区)域内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配置模型,旨在研究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格局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基本达成了为城乡资源配置提供科学模型和为考核政府教育投入绩效提供科学依据的研究初衷。张菀洺

张菀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分析及政策选择——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通过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分析了国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公共教育的一些政策建议。周兴国

周兴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资源配置到资源激活》,《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2期。创新性提出了资源激活的概念,认为仅有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不够的,还要激活已有存量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增量均衡与存量激活并重。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义务教育研究更多集中在某个省区或县域内探讨资源配置的均衡性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缺少对国内某个地理区域的资源配置均衡性的研究。同时,将研究思路立足于公共管理,将具有更为直观的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顶层设计意义。从省际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一是考虑到东北三省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省区,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不足,从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来看,东北三省与我国南方地区没有可比性,无法探讨其均衡性,故在东北三省这一特定区域内,对各省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进行对比;二是从义务教育资源的度量上来评价生均拥有量,以期为东北三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优化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文化、教育联系紧密的一个比较完善的地域单元。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三省借助计划经济的优势,大力发展重工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经济增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相对于东南部地区比较缓慢,并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过程中逐步落入后发地区的行列。

刘惠林:《对东北地区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1999年第6期。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倾斜,东北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分析教育发展情况要从教育资源入手,而教育资源包括现有教育条件下的教师资源、教育基础设施资源、资金资源、学生资源以及其他一些资源李群芳:《论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学术交流》2007年第7期。,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述东北各省的教育资源发展情况:

(一)教育资金的投入

经费的投入在义务教育活动中具有必须性,如果经费不能保证,将会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损害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不利于社会发展。自1986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以来,为了办好国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中央和各地方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呈线性增长趋势,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加。辽宁省的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从2009年到2018年的十年增长率为81.4%,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更是达到了100.62%和122.35%,切实实现了“两个只增不减”的目标。教育经费的总体增长,一方面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家能够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投入总量要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但是,东北三省的义务教育投入仍有不足。从总量上来看,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较低,生均义务教育经费低于国内发达省份。从结构上来看,义务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比重不足,东北三省仅黑龙江达到了51.94%,其余两省均未超过50%。义务教育经费虽然占比较高,但投入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教师队伍配置情况

2018年国家加强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直接推动了东北三省传统编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了教师工资待遇,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张旸、吴婷婷:《我国义务教育供给的变迁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20年第12期。。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学校年轻血液的注入,教师群体开始年轻化,教师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对于教师入职的考核更加严格,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逐年提升。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音体美教师数量正在向合理比重迈进,但由于音体美等学科在教学任务上不受重视,体育教师缺口较大,所以仍处于失衡状态。东北各省义务教育学校的师生比逐渐缩小,但是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出现区域失衡,不仅表现为校际失衡、城乡失衡,省际也有失衡现象,甚至出现马太效应,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越来越多,普通学校难以吸引优秀师资。教师的流动性差,教师往往只在任职学校活动,各校之间的教师交流甚少,重点学校无法带动普通学校教学工作的进步。另外,义务教育体制下教师辞职、职业倦怠、被动专业化等从业动力不足问题也时有发生,反映了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

(三)学校办学条件情况

学校的办学条件是学校各项既得资源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它反映的是一个学校教育资源存量的差异。从生均校舍面积来看,东北三省生均校舍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在全国处于平均水平。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校舍面积普遍多于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而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多于农村。东北三省部分地区盲目的撤点并校,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2018年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生均体育馆面积分别为0.23平方米和0.21平方米,吉林仅为0.12平方米。图书册数方面,辽宁省生均37.06册,位列第一,其次吉林省33.59册,最后为黑龙江省22.04册。生均计算机数量辽宁省为0.22台,其余两省均为0.15台。总的来说,辽宁省的义务教育物力资源相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较为充足,吉林省在体育馆面积方面有待加强,黑龙江省在基本教学设备方面需要提升。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个方面,通过梳理东北三省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进而分析各省的教育均衡性。本研究应用差异系数CV来评价2009-2018年东北三省义务教育资源按生均分布的均衡性。差异系数由英国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KarlPearson)提出,其公式如下

艾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测量方法对比分析——差异系数CV、基尼系数G、均衡指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年第18期。:

CV=∑ni=1(xi-μ)2/n/μ

在上式中,CV为差异系数,n是纳入分析的省份总个数,μ为各省份生均教育资源的算术平均值。CV值越小表示均衡性越好,CV=0代表所有省份生均教育资源配备完全相等,均衡性最优;CV值越大表示各省份的均衡性越差,CV接近1時代表均衡性最差。

(二)数据来源

综合分析东北三省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必须兼顾义务教育资源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指标,故本文所选取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包括:东北三省各年份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本科及以上教师数、教学用计算机数、图书册数、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以及在校学生人数。本文数据来源于2010-2019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2018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的2010-2019年统计年鉴,对各年鉴中义务教育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的是当年的数据,其他年鉴统计的是上一年的数据,故对年鉴信息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同时,本研究未考虑通货膨胀对经费的影响,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四、计算结果及分析

(一)财力资源配置情况

2009年至2018年东北三省小学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及差异系数如表1所示,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系数在0.05到0.13之间波动。总体上来看,小学生均经费差异系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近十年涨幅为160%。生均经费差异系数最低的年份为2012年,数值为0.01,生均经费差异系数最高的年份为2018年,数值为0.13。2015年到2018年经费支出差异系数均超过0.1,数值相较于观测年份的前6年较大。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系数的数值变化反映出,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性呈现出整体扩大的趋势,2012年的东北三省小学生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最小,达到了较好的均衡水平,2018年东北三省的小学生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达到观察年份的最大值,不均衡程度最高。根据观察表1中三个省份的历年小学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发现辽宁省的小学教育经费支出相较于其他两省增长缓慢,截止到2018年,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小学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都已经超过了16000元,而辽宁省仅为12234.91元。辽宁省小学阶段的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率严重不足,导致三省的生均教育经费资源呈现出失衡趋势。

2009年至2018年东北三省初中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及差异系数如表2所示,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系数在0.05到0.2之间波动,差异系数最高的年份为2011年,最低的年份为2014年。2009年至2011年,差异系数呈增长的趋势,从2009年的0.13增长到2011年的0.2;2011年至2018年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的最高点0.2下降到2018年的0.05,其中2014年下降到谷底。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系数的数值变化表示,东北三省初中的生均经费差异性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2011年生均经费支出差异性最大,2014年生均经费支出差异性最小,三省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趋向于均衡。根据观察表2中三个省份的历年初中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在均衡性最差的2011年,辽宁省的初中教育经费支出远超过其余两省,同比增速也为观测年份最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辽宁省GDP增速为12.2%,是观测年份的最大值,GDP总量达22025.9亿元,相当于东北其余两省的总和。所以,在教育投入比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教育支出有着直接影响。另外,2011年黑龙江省的GDP总量大于吉林省,但是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依然低于吉林省,说明黑龙江省的教育财政资源投入不足,需要提升。值得说明的是,2015年开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初中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增速较快,缩小了与辽宁省的差距。

(二)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2009年至2018年东北三省小学阶段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及差异系数如表3所示,小学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差异系数从0.35到0.14呈逐年下降趋势,仅在2014年出现回弹情况。2018年相较于2009年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差异系数低0.21,小学的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差异系数十年降幅为60%。小学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差异系数的数值变化表示,东北三省小学的高学历教师人数差异性为逐年缩小的趋势,2009年差异性最大,2018年差异性最小,三省的小学高学历教师人数趋向于均衡。根据观察表3中三个省份的历年小学阶段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可以发现,吉林省小学阶段的高学历教师人数始终大于其余两省,说明吉林省的小学阶段师资力量较为优秀。同时,虽然差异系数上的变化代表着三省的生均高学历教师人数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其数值在2018年仍未低于0.1,该年份三省的平均生均高学历教师数为0.05,说明每百名小学生只配备5名高学历教师。提高小学教师学历以及缩小省际之间的高学历教师人数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9年至2018年东北三省初中阶段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及差异系数如表4所示,初中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的差异系数在0.04到0.11之间波动。总体上来看,初中生均经费差异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十年降幅为63.64%。差异系数最高的年份为2009年,数值为0.11;最低的年份为2017和2018年,数值为0.04。初中阶段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及差异系数表示,三省在观测年份中初中阶段高学历教师人数较为均衡,除了2009年,其余年份差异系数均控制在0.1以内。根据观察表4中三个省份的历年初中阶段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吉林省仍然在初中阶段的高学历教师数量上占据优势,其他两省有进步的空间。通过对比表3和表4,东北三省初中阶段对比小学阶段生均本科及以上教师人数有明显增加,说明初中阶段高学历教师资源较为充足。

(三)物力资源配置情况

2009年至2018年东北三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图书册数及差异系数如表5所示,东北三省生均图书册数的十年差异系数的稳定性较高,在0.22上下浮动,资源配置均衡性普遍较差。其中差异系数最低的年份为2009年,数值为0.19,代表当年的均衡性最好;差异系数最高的年份为2012年,数值为0.25,代表均衡性最差。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图书册数差异系数的数值变化不大,代表在观测年份没有提高均衡性的迹象。根据观察表5中三个省份历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图书册数,辽宁省最多,其次是吉林省,黑龙江省最少。说明辽宁省较为重视义务教育学校中的藏书数量。三省中,吉林省的生均图书册数涨幅最快,辽宁省略低于吉林省,黑龙江省最低。所以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义务教育生均图书册数需要提高,尤其是黑龙江省,在图书总量和增速上应该加强。

2009年至2018年东北三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及差异系数如表6所示,东北三省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的十年差异系数的稳定性较高,在0.2上下浮动,相较于生均图书册数略低,但整体资源配置均衡性仍然较差。在2011年出现了差异系数的最低值,为0.13,表示2011年东北三省教学用计算机数分配均衡性最好。2009到2018年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差异系数下降了0.05,均衡性有一定的改善。根据观察表6中三个省份历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发现辽宁省的教学用计算机资源最为充足,反映出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最好。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量相差不多,都显著落后于辽宁省,需要大幅度加强信息化教学配置。

2009年至2018年东北三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及差异系数如表7所示,其十年差异系数变化幅度較大。教学仪器设备资产的差异系数从2009到2018年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倒U”型趋势。2009年到2012年,差异系数呈增长的趋势,从2009年的0.12增加到2012年的0.27;2012到2018年,差异系数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最高点0.27下降到2018年的0.05,降幅为81.48%。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的差异系数数值变化表示,东北三省初中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差异性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其中差异系数最低的年份为2018年,数值为0.05,代表当年的均衡性最好;差异系数最高的年份为2012年,数值为0.27,代表当年的均衡性最差。根据观察表6中三个省份历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数据,可以得出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仪器设备存量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在2016到2018年逐步拉近了与辽宁省的差距。

五、对策建议

(一)义务教育财力资源方面

义务教育经费是否可以合理配置是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核心因素,对于东北三省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针对辽宁省义务教育资金年增长率偏低的现实(尤其是小学阶段),切实保证年生均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只增不减是辽宁省需首要完成的目标。根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黑、吉两省获得了60%的中央财政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比例,而辽宁省为50%,日后黑、吉两省的教育经费筹措将更为从容。这就要求辽宁省在未来要发挥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优势,逐步提高地方财政资金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缩小与黑、吉两省的差距。第二,要积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尤其是黑、吉两省,因其地方财力不如辽宁省,单单依靠地方财政,未来依旧会出现义务教育资金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各省政府要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持续挖掘社会资源对教育事业的投资潜力,进行校企合作,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边恕、刘为玲:《东北地区教育公平度分析与政策选择——基于财政投入视角》,《地方财政研究》2020年第10期。第三,对于义务教育经费的运作过程,应该制定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确立完善的转移支付细则

曾柏森:《财政支持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问题与策略》,《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4期。。合理规划转移支付重点目标,对于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进行查缺补漏,强化支出侧重点和针对性。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转移支付等手段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保证义务教育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二)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方面

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对于如何提升师资水平、缩小省际教师资源差距,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对于辽、黑两省义务教育高学历教师人数落后与吉林省的情况,应学习吉林省近年来成功的政策经验,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到义务教育中。吉林省通过“特岗计划”“硕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等,持续为省内输送了较多的优质教师资源。辽、黑两省应继续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拓宽吸纳优秀教师途径,扩大义务教育学校的高学历教师比例。第二,針对三省优秀教师向义务教育学校流动缓慢、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要逐步提高中小学校教师薪资,不断缩小各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基本工资差距。对于教育资源薄弱的省份和地区,提高教师特殊补贴力度;为农村教师、贫困地区教师发放特定补助;对于高职称、高学历给予特定津贴,以鼓励义务教育教师自我发展,促进师资力量的整体提升。面对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整体稀缺的现实,着重培养年轻教师来填充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空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支撑。第三,要提高教师的流动性,打破教师资源的地区分割,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师资共享。

黄培森:《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探析》,《教育探索》2012年第4期。教师交流轮岗不能只限于省内,应创新出台东北三省师资共享模式,建立交流长效机制,每年设置一定量的交流指标并按期完成,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

(三)义务教育物力资源方面

对于东北三省义务教育物力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黑龙江省应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图书册数的增长。将图书装备经费落实情况纳入省、市教育局对各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从薄弱处化解东北各省生均图书册数分配不均问题。同时,各省应着力破解学校图书更新困局和满足师生阅读好书的需求,提高东北地区各义务教育学校纸质藏书量,更要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着力建设智慧阅读环境。第二,教学用计算机配置关系到教育信息化能否充分发展。针对东北三省生均教学用计算机数分配差异较大的情况,黑、吉两省应加紧缩小与辽宁省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差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每一位义务教育学生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福利。第三,黑、吉两省在教学设施的采购上,合理规划教育经费,购置多样化、足量的教学仪器。黑、吉两省应该以追平辽宁省义务教育物力资源为短期目标,未来三省做到协同高效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就教育设施设备而言,须做到建设、配备、管理与使用同步。在提高资源配置总量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学校各项设施的使用效率。各学校应开足开全课程,保证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课程的课时和质量,让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充分运用在义务教育教学活动中

董新良、张一晨:《优质均衡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以山西省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19期。。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确保设施设备在使用期内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均衡发展
数字经济赋能东北经济增长的效应测度与路径研究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东北三省冬季传统体育消费者现状的调查研究
东北三省入侵植物的区系特征分析
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初探关于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的黑吉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