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协作”模式下BIM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12 08:17徐迎周寅智仲洁李薇李锐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8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徐迎 周寅智 仲洁 李薇 李锐

[摘 要] 现阶段的BIM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只能学到BIM的基本概念,掌握BIM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但在团队协作意识的训练方面稍显欠缺。“小组协作”模式BIM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BIM教学中仅是教师教授学生建模技能的局限,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从实际工程出发将学生培养成全面的BIM人才。以学科竞赛为背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协作为抓手,以教师指导和辅助管理为手段,是一套行之有效且可长期持续推进的BIM教學方法。

[关键词] 小组协作;BIM能力;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陆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徐 迎(1972—),女,江苏常州人,博士,陆军工程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建设工程管理与策划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8-0161-04      [收稿日期] 2020-11-25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在建筑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仿真和模拟的一种技术和管理方法[1]。对国内外建筑领域来说,BIM技术是一种“革命性”技术,是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BIM作为建筑工程领域最新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建筑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全国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设BIM相关的课程。BIM技术不仅要求学生具备BIM软件的操作能力,考虑到BIM是一个协同作业和管理的过程,更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2]。本文通过探索一些有效途径,探讨一套行之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在BIM建模中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BIM技术的特点及BIM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交叉性强

建筑工程集合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土建施工、经济学、管理学、通风、电力、给排水等众多专业,具有复合型和技术应用性特点。建筑工程BIM同样需要包含以上众多专业领域,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绿色建筑分析(采光、日照、节能)、工程造价(三维算量、安装算量、清单计价)和工程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平面布置、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因此,BIM模型的建立,需要融合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术,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特性。

(二)多专业协同性要求高

BIM技术旨在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收集、三维建模和应用管理。在BIM技术中,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特点尤为突出。BIM技术可以方便设计人员查询、修改模型数据,但同时,信息的修改需要及时与其他所有专业、所有阶段的BIM技术人员反馈沟通,这对BIM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多专业协调需要丰富的设计经验和默契的团队配合。BIM从业者需要在工程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本团队的沟通协调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模型错误。

(三)实践能力要求高

目前行业对BIM人才的需求一般分为四个层次。

1.初级层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BIM建模能

力,能够熟练操作BIM软件进行翻模。

2.标准型。要求在BIM模型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分析,生成分析报告,如实现碰撞检查、虚拟施工模拟和虚拟漫游等功能。

3.中端型。要求具备组建BIM团队、统筹工作计划的能力,负责模型建立、优化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

4.高端型。可依据项目的不同需求进行BIM二次开发,要求具备软件开发、建筑工程等多个专业的知识背景,熟练掌握各种开发环境。

可以看出目前行业对BIM人才提出了很高的实践能力要求。面对行业对BIM人才的需求,高校要能与时俱进,加强对学生BIM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BIM人才。

(四)BIM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依然是主要方式,这种模式对于BIM教学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传统的讲授式BIM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从字面了解BIM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无法切身感悟BIM技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无法真实体会BIM的价值和使用BIM技术的意义。

2.对学生的BIM软件操作能力和建模能力培

养不足。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培养的现象,学生不能熟练操作BIM专业软件,不会建立BIM模型。

3.缺乏有效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模式。尽管BIM教学中能够穿插建模能力的实践教学,但不能实现多专业协作完成BIM模型的培养,无法让学生具备BIM工程师所必需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以上三点问题,本课题提出“小组协作”式BIM教学模式,探索一套行之有效且可长期持续推进的BIM教学方法,不局限于教授学生BIM应用技能,更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从实际工程出发将学生培养成BIM人才。

二、BIM教学“小组协作”模式概念和形成过程

“小组协作”模式是以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小型团队的学习环境[3],以学科竞赛为背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抓手,以教师指导为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形成成熟的小组协作模式一般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学习。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BIM模型要求,独立学习相应的BIM软件,为接下来的团队合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第二阶段,组建小组。教师根据BIM模型需要,抽选4~6名学生组成BIM小组。通常组成的小组成员,所学专业包含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工程和电气工程。教师与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工作任务分工,拟定小组协作方案,形成分工进度计划表。第三阶段,小组磨合。教师选定某个建成的BIM工程案例,提炼该案例中的设计图纸、主要模型和分析结果报告。小组成员根据设计图纸为建模基础,以分析结果报告为目标,复现该BIM案例的主要模型,并将生成的数据报告与案例数据进行对比,查找偏差原因,修改BIM模型。通过反复对比数据偏差、分析原因、修改模型的过程磨合小组。第四阶段,小组协作水平测试。BIM专业竞赛可以有效地检验小组协作能力。BIM专业竞赛的参赛对象为各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可横向检验小组在相同培养层次下的综合水平;目前的BIM专业竞赛,其赛制均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比赛内容以BIM实践技术为主,比赛形式贴近实际建模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模式,不仅可以考查单人实践操作能力,也能有效检验小组协作水平。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