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视角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形象与启示

2021-09-13 04:56孙洪刚
学理论·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埃德加斯诺

孙洪刚

摘 要: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围剿和长期的新闻封锁,中国共产党形象被动的负面建构给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造成巨大阻力。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苏区开展了实地采访和考察,斯诺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形象更加真实、具体和客观,内涵丰富,包括中共领导人形象、苏区军民形象和中共实践形象。其视角下的中共形象也为当下我们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及提升执政党形象提供重要启示。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的人民本色,发挥群像效应,重视党的形象他者建构和传播,以进一步夯实党执政的基础,促进外部对中共的客观全面认知,从而更好应对党长期执政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和挑战。

关键词:土地革命;埃德加·斯诺;中共形象;他者建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8-0073-03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经历了成长、发展、成熟到壮大,同时也在国内外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中展现出独特的形象内涵。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党的自身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具体外化,是我们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依据和视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个百年政党,中共的执政党形象也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窗口,是解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线索和注脚,是建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要素。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以及政权长期打压,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中也被外界歪曲塑造为非常刻板和负面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不实传播不仅使党的形象严重受损,常常陷入形象传播和舆论的被动境地,而且阻碍我们党革命事业在艰苦环境和条件下的开展。

斯诺并不是到访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唯一西方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沃尔特·博斯哈德、汉斯·希伯等外国记者[1]也曾深入根据地采访、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以及抗日斗争,记录并向外传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以及苏区根据地军民革命面貌。斯诺深入陕甘苏区尤其是到被蒋介石集团封锁和围剿的红色根据地,详细而具体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军民战斗和生活场景,向外界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和主张。斯诺视角下的中共形象为我们今天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料,也为探究和还原我们党历史面貌提供了客观依据[2]。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形象的他者负面建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还是形象建构上都经历了一个艰难时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军事层面着手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展开清剿并以“剿匪”的名义对革命群众血腥镇压。另一方面通过舆论操纵极大破坏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1931年5月2日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临时会议通过所谓的《全国一致消弭共祸案》,将中国共产党称为“共祸”“赤匪”[3]。为了分化和瓦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力量以及离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大众的目的,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电台、通讯社、报刊等党媒新闻机构,也成为反动派宣传和塑造中共负面形象的主要舆论喉舌,在扭曲建构中共负面形象上具有很大的话语权。而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组织农民开展彻底的革命斗争以沉重打击土豪劣绅,革命队伍中虽然存在少数不良分子,但还是特别注重把农会的纪律整顿好[4],在土地革命初期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随后发展成最初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过强化纪律树立革命队伍的形象和威信。国民党反动集团对中共污名化和标签化的舆论导向是配合其对工农红军军事打压的重要手段,掩饰其军事独裁的反动统治,同时也一定程度助长了国内反共的意识形态。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认知长期受到国民党右派舆论宣传的影响,或者受到在华传教士自身经历的主观影响[5],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肤浅和刻板的形象认知。中国共产党早期形象他者建构的主观随意性、片面性和以讹传讹使红色中国成为“最大的谜”“混乱的传说”[6]。

二、斯诺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于1928年到上海先后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编辑和《芝加哥论坛报》等报社记者。在进入苏区之前,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非常有限。斯诺“西行”的记录和报道客观上塑造和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形象,这种鲜明生动的形象既彰显了党的生命力,潜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密码,也揭示了历史和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激励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偉大斗争中不忘初心和使命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领导人的形象维度

斯诺在苏区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采访和报道成为塑造中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斯诺采访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多位中共领导者,工农红军的主要创建者,其视角下中共领导人的个人特质构成了领导人形象的内核。例如斯诺认为毛泽东身上的特质产生于对中国人民大众,尤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的农民要求的一种综合和表达[6]。毛泽东身上带有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表现出对国内局势和世界政治的良好视野、深刻洞悉,“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6]等鲜明特质。在同周恩来的交往中,斯诺认为他是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和许多红军领袖一样,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首先,斯诺视角下中共领导人的形象呈现是对国民党反动集团长期负面宣传的纠偏。斯诺在苏区的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其中与中共多位领导人和军队将领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中共领导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战斗场景中形象更加具体,展现出特有的魅力,这不仅成为斯诺了解中国共产党进而了解中共革命事业的切入点,同时也是革命时期中共形象传播的起点,尤其是纠正了外界对中共领导人长期扭曲、负面形象建构。例如斯诺视角下的周恩来“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说话态度温和,“同国民党宣传的诬蔑共产党人是‘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话形成奇特对比”[6]。中共领导人的个人经历以及在领导革命事业中展现出的精神面貌和理想信念也通过斯诺的《西行漫记》为更多人所了解、认知重塑和拥护。斯诺从专业记者的客观立场出发,将所见所闻整理成书出版后引发国内外轰动,“书里没有什么宣传,只有对实际情况的报道,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7]。斯诺视角下的中共形象不仅在中共形象建构上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突围”,也为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登上更大的历史舞台上做了准备和铺垫。

其次,斯诺视角下中共领导人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同中共领导人的接触中,尤其在采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重要中共领导人时,斯诺注重对他们个人经历的考察。这些个人经历“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6]。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摸索,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救国救民的理想和信念,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领导人在面对危险、投身革命的精神和活力以及对待人民和士兵上的态度和热情则是这种理想信念的鲜明写照。

最后,中共领导人有着朴素的人民情怀。在斯诺对苏区的考察中,他视角下的中共领导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非常特殊。中共领导人同情长期被剥削的底层民众尤其是贫苦农民,在革命中重视土地这一关乎农民生计的核心问题,改变贫农处境,同时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纪律作风上,注重保护、爱惜老百姓的利益。在生活和斗争实践中,中共领导人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不搞特殊化,即使敌人在民众中不停地反动宣传和煽动诱惑,中共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却能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中共领导人的爱戴和拥护。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军民形象维度

斯诺在苏区的采访过程中接触了很多苏区的战士以及人民群众,这也构成了斯诺视角下中共形象的重要内容。从进入苏区前遇到的邓发,进入苏区途中遇到的刘龙火,贫民会的分会主席,再到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以及抗日剧社长等苏区将士,斯诺视角下的红军将士们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但却都展现出乐观、无畏的精神品质和革命热情,同时又满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更富有集体性,“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6]这其中也包括红军队伍中的“红小鬼”。斯诺视角下这群特殊的少年虽然年纪不大但展现出宝贵的革命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自尊,斯诺也感叹道“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6]。苏区的人民群众是中共领导革命事业的依靠力量,在斯诺西行的时空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形象成为中共形象的重要补充。斯诺在苏区工厂中探访了工人的工作条件,参加工厂的政治集会以及各种群众性文娱活动,斯诺视角下的工人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展现出中国普通民众少有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是意识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和为中国做工”[6]。苏区的资源缺乏,工业条件有限,工人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和主观能动性解决苏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6]苏区农民也从沉重的赋税和地租当中解脱出来,处境得到改善后便自觉成为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坚定的支持者,这一过程表明中共真正顺应和代表了中国底层民众的意志,树立了独特的人民政党形象。

(三)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维度

中共领导红军和苏区人民的艰苦革命斗争是将理想和信念付诸实践的重要内容,使党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光辉。中共在领导革命斗争实践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一个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尤其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与一路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展现出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斯诺也感叹“不能不承認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6]

建立和巩固政权是中共革命实践的又一重要内容。中共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成为稳固、发展苏区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不断发展,苏区进一步扩大,斯诺对比了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北灾荒与中共在西北获得人民的拥护,他认识到中国农民只要有方法、有组织、有领导、有可行的纲领,他们就会斗争。除了从经济层面解释了苏区人民拥护和支持中共的基础外,斯诺探究了中共在苏区推行的各项制度政策和文化教育政策既有很强的灵活性又体现了其特殊性。中共建立和巩固政权的实践使苏区面貌焕然一新,这些都是中共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斯诺所言“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无怪有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6]。

三、斯诺视角下中共早期形象的现实启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上的责任越重大,党的自身建设越关乎国家、民族以及人民的命运。斯诺视角下的中共早期形象不仅为我们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更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严管党治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优化党的自身形象建设,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提供重要启示,从我们党艰苦革命的辉煌形象中汲取力量。

首先,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坚如磐石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巨大精神动力。我们党带领人民从苦难中走来,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始终是我们党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一个重要属性。我们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挑战越来越多,我们就越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牢牢抓住这一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斯诺视角下党的形象是我们党主动将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具体化,付诸中国革命实践的光辉写照,今天我们不仅要坚定理想和信念,更要自觉投身并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其次,我们党的本色是党形象的本质。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把谋求人民幸福和国家复兴作为使命和初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人民政党,有自觉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追求是我们党宝贵的品质,也是党的形象内核。保持党的人民政党本色,就要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警惕党同群众相脱离的风险。党员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和高级干部消极作为甚至违法乱纪行为严重败坏党的形象,极容易导致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人民政党形象负面化。同时外部势力也从没有停止离间和挑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关系,试图从内部瓦解中国,阻滞中国发展进程。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强起来”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斗争的新阶段,越需要加强我们党的自身建设,要不忘初心,永葆人民政党的本色,传承党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优良传统。

再次,深化对党的认知要注重群像效应。中国共产党是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各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外交等宏观层面以及百姓生活等微观层面都展现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促进民众从各维度深化对党的认识,这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建构党的形象的必然要求。要始终坚持并发挥党在各领域的主心骨作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前进,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贡献世界。在党的形象外部建构和传播中,既要有宏观层面的介绍又要有微观层面的立体呈现,从多层面和角度主动设置议题,讲好国家故事和党的故事,为中国共产党的海外形象认知提供丰富、多元的信息源和素材,为海外民众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创造条件。

最后,重视党的形象他者建构和传播。斯诺以旁观者的视角和客观立场,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在苏区的采访、考察以及报道特别是通过对“异文化”的解读呈现并重塑了中共早期形象,产生广泛国内外影响的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中共以及中国革命的认知、理解和同情,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正如他所言“中国已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捐躯和牺牲,这种思想或者这种思想的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6]。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神秘”到具体再到深入的阶段,正是基于对中共客观和全面的形象认知,斯诺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并对中国的革命充满信心。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之所以能够为亿万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也依赖于人民对中共全面的形象认知和认同。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中,在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形象的自我建构和他者建构的统一,尤其要注重形象的他者建构和传播。在新时代党的形象以及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中,要利用和发挥他者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中国自身的宣传,他者的认知和话语建构更容易获得海外民众的接受和认同。要加强形象建设的评估及时纠正错误的他者形象建构。要发挥好党际交往在外交中的特殊作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为外国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条件,争取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中,不断参与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伟大的社会革命中,搭建起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人民对话和沟通的桥梁,在这一点上中国需要更多的“新时代斯诺”。

参考文献:

[1]外国记者与中国抗战(上)[N].人民日报,2016-10-10.

[2]李金铮.以民为本: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J].河北学刊,2015(3):49.

[3]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952-95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

[5]朱潇潇,徐宇.美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1930-1937)——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为对象[J].蘇区研究,2020(2):70.

[6][美]斯诺.斯诺文集(第2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48,50,63,66,185,199-200,236,237,316,423-424.

[7][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5.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埃德加斯诺
It Couldn’t Be Done/by Edgar Albert Guest这是不可能的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最新关注
他们躲在哪里是个谜
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分析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