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桃花源记》音乐研究综述

2021-09-13 07:24文海良
美与时代·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舞剧

文海良

摘要:舞剧《桃花源记》是湖南省歌舞剧院打造的一部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舞剧。国内有很多研究该剧以及该剧音乐的成果,大到音乐结构的谋篇布局、音乐形象的塑造,小到无调性的现代技法、音乐主题的呈现,以及五声音阶的运用等。当然,有三个核心的研究点几乎都是研究者们所聚焦的地方,即传统音乐元素的基调、中国民族乐器的渲染以及现代先锋的作曲个性,这也是该剧所具有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舞剧;桃花源记;杨天解;音乐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中外舞蹈作品赏析》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HNKCSZ-2020-032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舞剧《桃花源记》及其音乐

舞剧《桃花源记》是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排演的一部大型民族舞剧,是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于2015年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首演,并获田汉音乐、新剧目奖。2016年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并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重点进行推介;2017年参演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并进入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终评,同年再获国家艺术基金巡演资助重点剧目,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巡演,赢得广泛赞誉。

舞剧《桃花源记》改编自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同名散文,演绎了老年渔郎偶遇挂印归乡的陶渊明后,向其讲述自己早年和母亲的种种不幸遭遇以及偶入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曲折经历,最终种的桃树遍地花开,俨然心中理想桃源,完成精神追求的故事。陶渊明所描绘的桃源盛景与“中国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是一部传统题材的舞剧,但暗含着当今时代的奋斗精神,以古鉴今,就是这部舞剧取得巨大成功的魅力所在。

舞剧《桃花源记》整剧音乐的作者——杨天解,系湖南籍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视音乐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全国首届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代表。在1992年、1993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管弦乐作品征集比赛中以民族管弦乐《苗寨狂欢节》和《瑶山的春天》分别获得一等奖,两部作品的首演分别由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1993年中国新年音乐会和1994年中国新春音乐会而一举成名。1996年代表作大型舞剧《边城》入选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并获国家文化部第六届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曹禺优秀剧目作曲一等奖;2003年作为中国音协首推的10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之一,杨天解及其音乐作品集《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经典——杨天解作品专辑》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并全球发行。2011年舞剧《边城》音乐总谱入选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工程——当代华人作曲家曲库“交响音乐卷”出版、2012年其总谱再次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走向世界的华人作曲家名曲》出版,中英文对照全球发行。

截止到2020年3月,杨天解创作的各类作品共计两千多部(首),题材广泛既包括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乐、歌舞剧、电影、戏曲、电视剧、广播剧音乐等大型作品,也包含舞蹈、民乐、歌曲、室内乐等小件作品,获奖次数更是达270多次。其代表作品除了舞剧《边城》《桃花源记》这两部之外,还有舞剧《南风》《天山芙蓉》《五彩湘韵》《马桑树下》、歌剧《大秦邮人》、交响套曲《湘江颂》、合唱曲《峨眉姐》等,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

二、研究资料综述

在“中国知网”这一权威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百度搜索,以“杨天解”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搜到近80篇论文,与舞剧《桃花源记》有关的文章有广州大学何艳珊教授于2016年发表在《人民音乐》上的《寻梦桃花源——民族舞剧〈桃花源记〉与传统文化中的“梦”哲学》,以及吴春福、王颖2018年发表在《中国文艺评论》上的《充满浪漫情怀的多元交融——谈民族舞剧〈桃花源记〉的音乐创作》等。

以“舞剧〈桃花源记〉”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可获得14篇研究文章,其中大部分都涉及舞剧音乐的评论。从发表文献的级别来看,有两种CSSCI核心来源期刊,分别是《中国文艺评论》《艺术评论》;从刊发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湖南省刊《艺海》最多,一共发表了6篇相关研究文章,可以看出本土学术期刊,以及湖南学者对这一舞剧研究的热情。

当然,除了知网的研究文献之外,还有未被知网收录的报刊与网络媒体,虽然这些媒体发表的更多是舞剧《桃花源记》的一些新闻与资讯,但其中也发表了一些研究《桃花源记》的评论文章,比如肃虎在网络媒体“简书”上发表的文章《舞动陶渊明——舞剧〈桃花源记〉观后感》、新浪娱乐发表的《舞剧〈桃花源记〉主角:突破自我现状限制》、国际在线发表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舞剧〈桃花源记〉将你带回魂牵梦绕的地方》等,这些文章或多或少都涉及了对该舞剧音乐的评论,还是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三、研究观点综述

在杨天解几十年的音乐创作中,各种题材的精品之作数不胜数,是众多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领域。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其舞剧音乐的研究成果较多,《桃花源记》就是其中的舞剧之一。

何艳珊2016年发表在《人民音乐》的《寻梦桃花源——民族舞剧〈桃花源记〉与传统文化中的“梦”哲学》一文认为,独创性是《桃花源记》作为舞剧音乐而呈现出来的最大特色,作曲家在风格属性上将现代与民族融为一炉、在作曲技法上将传统与现代大胆渗透,换句话说,就是将现代欧美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进行深度融合。这不仅启发了当代舞剧音乐的创作,对于现代音乐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细分起来,作者认为该剧音乐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富含哲理、内蕴丰富。如琴曲主题是魏晋时期潇洒不拘、纵情任性的风骨体现;竹笛奏出的斯哑、断裂的无调性音乐象征着人们面对社会黑暗的痛苦与无奈;而低音时动时静,是作者困惑和矛盾的潜意识体现。这种音乐手法既富有哲理深度,又契合剧情的需要,很有吸引力。其二,融合风格、雅俗共赏。舞剧《桃花源记》采用的是多线条平行叙事,因而要求音乐要依剧情变化而进行不同风格的变换,在实际的音乐中各种音乐变化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显示出作曲家高超的音乐驾驭能力。其三,技法多样、融合中西。这主要表现在该剧音乐创作既有以五声音阶调式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技法,也有诸如无调性、序列音乐等当代作曲技法,实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技法的有序统一。

吴春福、王颖2018年发表在《中国文艺评论》的《充满浪漫情怀的多元交融——谈民族舞剧〈桃花源记〉的音乐创作》一文指出,湖南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桃花源记》是由一支国内顶级的主创团队打造而成,在舞剧创作与表演方面都体现出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充满浪漫情怀、融合多种元素的音乐格外突出。作曲家杨天解在该舞剧音乐创作中将时尚、现代、古典等各种风格元素大胆地进行充分融合,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体现在:第一,古典元素的运用。以中国古典文学经典《桃花源记》为蓝本创作的同名舞剧无疑要以中国古典文化风格为基调。尽管作曲家在这部剧的音乐中使用了多种技法与风格,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肯定还是中国最传统的民族五声性风格,尤其是五声风格鲜明的核心主题贯穿始终,为整部作品的古典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现代元素的运用。舞剧《桃花源记》的音乐创作中重点在和声与调性方面使用了比较现代的手法,获得了良好效果,具体表现为和声音响的复杂化以及泛调性与多调性的运用。第三,地域元素的运用。该剧音乐创作中将相关的地域性音乐元素,比如湖南花鼓戏、湘西民歌、常德丝弦等,信手拈来,收放自如。第四,时尚元素的运用,主要表现为流行、时尚化节奏处理与音色的运用。

何艳珊2017年8月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民乐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坚守》一文认为,民族舞剧《桃花源记》创作的音乐非常值得借鉴。该剧基于五声调式、融合无调性技术、复调与和声对位,进行了全新的创作,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比如演奏五声调式的古琴,加上無调性演奏的竹笛,再配上对位式的大提琴,虽然初听觉得有点奇怪,但音响听起来并不突然,这就给民乐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参考的借鉴。

龚倩2016年在《舞蹈》发表的论文《论民族舞剧〈桃花源记〉的诗意阐释》中用“大音希声之无弦琴语与纷繁烂漫之乐音和鸣”来概括该剧的音乐特色,认为这部舞剧的音乐中代表大音希声的无弦琴语与整场舞剧音乐呈现出纷繁烂漫之乐声和鸣形成强烈对比,从具有中国国乐传统特色的诸如埙、古琴等乐器,再到具有典型西方交响音乐的乐器诸如小提琴等,以及人声的运用都使得整部舞剧的音乐织体丰富饱满,音乐效果恢弘大气,极富感染力。

蒋河2016年在《艺海》发表《胸中有沟壑 但奏无弦琴——舞剧〈桃花源记〉观后》一文将整剧音乐特点总结为隐喻丰富的音乐表达,认为舞剧音乐的设计具有哲学意味。其一是序幕中陶渊明演奏的无弦琴,与竹笛、大提琴演奏三条对位旋律,这种不太搭配的布置和舞台上陶渊明的三重人格是对应的,同时也描绘出醉酒后比较复杂的心理,为即将展开的剧情埋下伏笔。其二是在描写陶渊明与桃花姑娘情义缠绵的时候,采用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奏的表现手法,暗示着两人心中流动的情感。其三是用埙的演奏与音色来渲染悲伤气氛,用明亮的竹笛音色描画喧闹与明朗,这都用到了传统乐器的音色。其四是该剧开始时陶渊明弹奏无声的无弦琴,然后其他乐器的进入意味着进入了他的梦想世界,在舞剧结束时又独抚无弦琴,让人感受到诗人孤独而又无比美好的心灵空间,领略到天地万物并生、与我为一的境界。

综上所述,由于舞剧《桃花源记》在国内外的巡演而获得广泛影响所致,对其音乐研究的成果还算比较多,并且也还比较全面,大到音乐结构的谋篇布局、音乐形象的塑造,小到无调性的现代技法、音乐主题的呈现,以及五声音阶的运用等,国内的专家学者都做了比较全面的剖析与研究。当然,有三个核心的研究点几乎都是研究者们聚焦的地方,即传统音乐元素的基调、中国民族乐器的渲染以及现代先锋的作曲个性,这也是该剧所具有的魅力所在。当然,如果就单个舞剧而言,这些音乐评论所彰显的研究成果已然足够,但若是把这部舞剧放在更高的维度上,比如作曲家纵向的时间维度,亦或是站在湖湘音乐文化这个更大的空间维度上,明显还有更大的对比研究空间,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美辉.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于平.渔郎的曾经陶令的梦——民族舞剧《桃花源记》观后[J].艺术评论,2016(6):101-104.

[3]何艳珊.寻梦桃花源——民族舞剧《桃花源记》与传统文化中的“梦”哲学[J].人民音乐,2016(11):50-54.

[4]吴春福,王颖.充满浪漫情怀的多元交融——谈民族舞剧《桃花源记》的音乐创作[J].中国文艺评论,2018(2):112-121.

[5]杨水怡.远离喧嚣 走近“桃源”——观大型民族舞剧《桃花源记》[J].艺海,2016(2):43.

[6]郑荣健.无弦之琴尚有弦——评民族舞剧《桃花源记》[J].艺海,2016(11):31-32.

[7]樊姝乐.追逐“至真至美”的理想空间——民族舞剧《桃花源记》的空间意识[J].四川戏剧,2019(3):58-60.

[8]马波.桃源一世醉 渔郎旧梦生——大型民族舞剧《桃花源记》创作随想[J].艺海,2017(7):32-33.

[9]龚倩.论民族舞剧《桃花源记》的诗意阐释[J].舞蹈,2016(7):28-31.

[10]蒋河.胸中有沟壑 但奏无弦琴——舞剧《桃花源记》观后[J].艺海,2016(2):41-42.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舞剧
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回眸,是为了下一次的启程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桃花源记》
冯双白
人教版语文教材《桃花源记》注释商榷
新“桃花源记”,80后夫妇崂山做“自然人”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