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影响

2021-09-13 02:03郁士宽胡晓娟陈晓芬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周恩来时代价值传统文化

郁士宽 胡晓娟 陈晓芬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周恩来人格精神关联研究,是一个既有内涵深度又有时代价值的研究领域。笔者围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结合周恩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程展开探究,解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周恩来人格精神的主要特质。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周恩来   人格精神   时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周恩来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周恩来人格精神的重要影响,不仅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的重要元素,还是新时代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的具体体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建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独树一帜的智慧、理念、精神、神韵等内涵价值,给予了中华民族全体民众源源不断的自豪和自信。拥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培育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变革前行、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等思想理念,弘扬了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骨髓,“修身”之后必要“齐家”,“齐家”而后能“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勤劳奋斗、忠孝仁爱、扶危济困、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也蕴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全体中国人民思想观念、习惯风俗、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的集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水平,不仅是个人修为的体现,还是传承精神品质的纽带,是约束国民行为的规范。与制度、法律相比,其既有强大的内在约束力,又有丰富的亲情感染力。

二、周恩来早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历程

作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周恩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周恩来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书香门第。从他的宋代始祖周敦颐到迁到绍兴的一代始祖周茂等,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读书人,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诞生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的一代伟人周恩来,从小接触和认真阅读的书籍多数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如《论语》《孟子》《三字经》《诗经》《大学》《中庸》《千字文》等都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些书籍对他从小的思维个性产生影响,是他接触传统文化熏陶的最早体现。从四岁起,周恩来经嗣母亲自辅导,开始认字和背诵古诗,五岁时,周恩来开始到家塾读书。从家塾回到家里,嗣母不仅进一步辅导他的学业,还经常给他讲地方上流传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六岁时,周恩来搬到位于里运河畔清江浦的外祖父家居住。那里有满书房的书,包括通鉴野史、诗词歌赋,还有很多民间小说,很好地满足了周恩来的求知欲。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周恩来读的第一部小说,那时候的周恩来有看不明白的地方便会请嗣母等讲解。如此这般,他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更感兴趣。八岁到十岁,周恩来开始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还有《说岳全传》《镜花缘》《盛世危言》等。少年周恩来通过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并受到其中优秀人物和事迹的影响。周恩来早年所接触的江浙文化也具有历史积淀的独特内涵,特别是祖辈师爷文化影响中慎思明辨、坚韧不拔、思之缜密、敢于担当、行之周全、协商融通等传统,对少年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对周恩来的思想发展是最早的熏陶,并影响了他伟大人格魅力的形成。周恩来的协商融通、乐于商议、善于谈判、中和守衡、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富于情感等人格,均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

三、周恩来人格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记

中华民族創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水平上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周恩来了然于胸。例如,1961年7月,周恩来针对治水问题说:最古老的有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在中国历史记载有2000多年了,是秦汉时代依照水势修起来的,引岷江水,灌溉了很多地方。2000多年的历史有一套经验,要很好研究。基辛格说:“周恩来在谈话时带有孔圣人般自然的优雅和过人的智慧。”周恩来是守护和善于应用中庸智慧的智者。他在南开学校写过题为《诚能动物论》的出色作文。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一直重视“戒慎恐惧”的方法,中和守衡、求同存异、博采众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无不凝聚着中庸的智慧。

1.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周恩来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事业的伟大奠基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周恩来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无论是他的战友、朋友还是曾经的政治对手,都十分钦佩他的人品、智慧和才能。从井冈山到遵义,再到延安,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始终坚决维护毛泽东同志的权威,衷心拥戴毛泽东同志,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巩固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核心地位。他不仅号召青年干部向毛泽东同志学习,还以实际行动带头贯彻毛泽东同志的重大决定和指示。周恩来在工作实践中既坚持原则立场,又精通艺术方式;既坚持平等协商,又善于区别对待。他善于在相互对立的意见中找到互补点,善于利用点滴的一些让步加强彼此合作和共同努力的意图,创造了一流谈判的伟大艺术。周恩来几十年如一日,对党忠心耿耿,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他顾全大局、力求团结、相忍为党的崇高品质,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致赞同,既体现了周恩来坚持真理的光辉形象,又凸显了其伟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团结协作”等思想理念。

2.忍辱负重,求同存异。

在特殊困难时期,周恩来忍受各种屈辱和数不清的艰难困苦,是维系党的团结、国家事务的支柱。此后发生的若干重大历史转折实践证明,周恩来这样做具有伟大的历史价值。正如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那样,周恩来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周恩来的重要工作原则,也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周恩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灵活性,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在处理各类矛盾和困难及时大胆、灵活、冷静,被世人公认为处理疑难问题的高手。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妥善处理皖南事变、巧妙进行重庆谈判、成功组织新政协会议等重大事务中,周恩来充分体现了卓越的工作艺术,这也是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周恩来始终服从党的安排,维护组织纪律,坚持自我革命。当革命形势需要时,他能够刚柔相济、灵活多变。诸如在各类谈判交锋和外事交涉中,他均能做到冷静对待、通情达理,既讲究策略和方式,又不拒绝必要的让步,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担当精神。

3.以民为本,勤政为民。

周恩来的以民为本思想和勤政为民品质,与他的传统文化素养分不开。周恩来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甘当人民的公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周恩来在《我的修养要则》中写道:“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周恩来尽管身居高位,但从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对人民和工作对象总是那样热情、坦诚,谦虚地倾听每个人的不同意见。他特别欢迎和善待能够真诚提出不同意见并大胆批评他们的朋友,并采纳来自各种渠道的建议。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秉持党的干部永远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在抗洪前线、在地震灾区,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最困难的地方、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周恩来一生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呕心沥血、终身无悔。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常常夙夜在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仍然日夜抱病操劳,坚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即使在癌症晚期经历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延安革命老区的群众生活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普通煤矿工人的健康。病危关头甚至要求医务人员放弃对自己的治疗,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其他病人身上,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民生为大”等为民情怀。

4.大公无私、谦虚谨慎。

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本人、亲朋、好友谋取半点私利,也不允许身边的亲属朋友、工作人员利用他的特殊身份谋取利益,更不允许任何亲属的家事影响党和国家的大事。周恩来还多次在身边亲人调级、任职等问题上尽量压低。毛泽东同志在1974年筹组第四届人大班子时,批准提名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恩来却将这件事压了下来。周恩来一贯注重自身的品质修养,始终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他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常说:“我们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新中国成立之初,為了亲属不搞特殊化,周恩来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他在1943年4月指出:“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他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在长期奋斗中践行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这方面的杰出典范,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崇德向善”等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02(0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1-26(01).

[3]韩同友,房士鸿.从早期熏陶看毛泽东、周恩来的文化特质[J].党的文献,2012(2).

[4]赵国付.周恩来民本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6).

[5]王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传承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1).

[6]曹应旺.周恩来“振兴华夏”之心[J].党史博览,2018(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影响研究”(编号:2017SJB168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周恩来时代价值传统文化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