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文化批判与审美教育

2021-09-13 04:59叶庚桐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审丑审美教育

叶庚桐

摘   要: “丑的艺术”从生活来,并在民间扎根,是对传统“主流美”的比较和创新。当前,要进一步界定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在现实社会中,“审丑教育”的价值不可替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美术观,促进审美心理健康发展,还能促进审美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更新和发展。

关键词: 审丑   文化批判   审美教育

一直以來审美教育都是教育重点,审丑教育却被边缘化,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审美教育过多强调美对学生的影响,忽略教育学生抵制丑陋,因此,审丑教育应纳入美育之中。

一、“丑”的文化分析

“丑”分两种,一种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丑”,一种是美学范畴的“丑”,姑且称它为“丑的艺术”,二者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类审美的历史就是人类解放的历史”[1](6),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四章所言:“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2]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丑”,具有消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那些违反法律,违背伦理道德,为个人利益(例如博人眼球、炫富、满足虚荣心等)而消费大众,占用公共空间的行为,即为日常生活中的“丑”,芙蓉姐姐是这类“丑”的代表之一。美学范畴下的“丑”,即“丑的艺术”,主要指那些虽然具有丑的形式,但具有审美意义的现象形态,它们或畸形,或病态,或丑陋,但其内涵能给人带来积极的正面的审美感受,比如达·芬奇的作品《怪诞头像》,或者马西斯的《丑陋的公爵夫人》。这些看似丑的作品的存在,或是为了表现某种社会现象,或是为了衬托某些美的物像。

换而言之,丑的艺术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是把生活中的丑进行形象化,赋予一定的思想,进行艺术创作,是升华和夸张生活中“丑”形象,常常出现于六大艺术领域,如:音乐、文学、戏剧、影视、书画、雕塑,“个人能力分为不同的方面”[1](10)。当然,随着艺术的发展,“丑的艺术”将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更多的艺术领域。审丑的过程,是对审美活动的消极影响因素所包含的否定性价值进行认识的过程。作为审丑的主体,我们应该知道:审丑的过程就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平凡、病态、畸形的现实生活,也就是审视现实生活和真实的人性。只有持有正确的态度,我们才能对丑有相对客观而合理的审视。

二、审丑的文化批判

1.“芙蓉现象”及问题。

在芙蓉现象中,有一件事情应该引起广泛关注。在关注芙蓉姐姐“潮流”的人群中,青少年表现了热情和关注。我们应该意识到,青少年的审美素质值得关注。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是必需的,对他们进行审丑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庸俗文化和低俗文化不仅降低了文明的整体素质,还大大降低了公众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如今,“网络秀”日益兴起,已然成为一种病态,可能还有许多人正在接受和模仿“芙蓉姐姐”的成名模式。但是喧嚣之后,“芙蓉姐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除了宣泄的快感和视觉的刺激外,人的思想也会进入虚无状态。如何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意识到当代审美文化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呢?这是一个至关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审丑教育的界定。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通常来说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美的欣赏、创造和评价,培养学生关于审美的综合能力,如欣赏、表现和创造。但审美内容不仅包括“美”,还包括“丑”和“荒诞”。事实上,丑与美的欣赏是同步的。当人们在审视丑的对象时,审丑意识便已经开始萌芽了。

“审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现当代势头更盛。正如蒋孔阳先生所言:“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象。”[4](373,380)近代以来,由审美转向审丑,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丑不再只是美的陪衬,逐渐独立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至今日,丑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何为“审丑”?包含人对丑的审视、判断、欣赏、批判和包容。借助以上视觉活动,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和把握丑的本质及表现。

3.审丑教育缺失的体现。

(1)美术教学的“单一化”。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中较少涉及当代艺术,明显缺乏与之相关的有效联系。当代艺术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觉醒作用,被忽略甚至避而不谈[5]。例如,美术课程缺乏国际多元文化与现代美术的内容,回避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其他当代艺术等,有关国内美术界的新潮流、新生的当代艺术甚至几乎无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出现,这将在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之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用于授课的艺术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美”的作品,而“丑”的艺术作品则被忽视甚至被有意回避。此举使学生接受的审美教育是片面的,学生无法直接面对“丑”,更别提“审丑”了。然而,审丑能力的缺失将导致学生审美人格的部分缺失,可能造成诸如兴趣面狭窄、情感体验淡薄等不良后果,更有可能使学生缺乏对审美冲击的承受能力,以及回应与自省能力。

(2)审美教育的“平庸化”。

在现代艺术中,由于心理上的审美认同,人们往往更喜欢先入为主地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而不是“丑”。因此,某些被冠以“审美”美名的审丑对象,其实并不具有审美特征,仅仅只是被审美主体认可罢了。相应的在审美教育中,就很容易对“审丑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同的看法。这种惯性思维很容易影响现代美育。

在审美教育中,因为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且大多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目标,所以有些学生不能直视并接受作品本身的“丑陋”,甚至可能因为不了解作品,对作品进行过分解读,曲解作品内涵,强硬地将其归入“美”的范畴。此举不仅造成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还导致学生产生“一切艺术皆美”的错觉。

(3)美术教学中的“审丑”。

丑的出现作为一个附带性的参照,出现在美育理论中。在审美实践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丑的形象和丑的内容。师生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探索、追求和创造美上,却忽略美与丑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这一重要事实,实际上,在审美过程中,美与丑是无法避免直接碰撞的[5]。

当今艺术教育,尽量不让学生知晓艺术中的“丑陋”,将学生保护于温室之中。然而,正是这样,才使学生不仅不能正视这些“不美”的丑陋形象,缺乏对“丑”的“免疫力”,反而容易盲目跟从、盲目模仿,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从丑”的不归路。面对现当代艺术中的丑陋形象,将审丑教育纳入艺术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培养学生从丑的角度审视当代艺术中的各种丑艺术现象的能力。

三、审丑及其审美教育

“审丑”不是通过娱乐丑陋或者浅层次的消费获得愉悦,而是要深层次地评价、欣赏、考察,真正看到丑在艺术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丑的正确认知,有助于促进“丑”的创新实践。在美育中加强审丑教育,有利于我们欣赏艺术、享受生活、善待自己,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1.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审丑教育,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的消极价值的否定形式,并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正确审视赤裸裸的丑,在消极评价中表达不满,并提出抑制丑、修正丑的要求。审丑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儿童在动态冲突中遏制复杂性、化解冲突、寻求双赢、掌握自身心理平衡的能力,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建立起健全和谐的人格。

审丑的本质是对人的自我进行审视、解剖和重构。所谓审丑,不仅是个体对丑的欣赏、批判和改造,还包括对社会历史中丑的演变的把握,目的是建设心理结构,塑造健全的人格。李泽厚说:把艺术和审美与陶治性情、塑造文化心理结构(亦即建立心理本性)联系起来,为发展美学开辟出一条新路。

“审丑教育”对调整和建设人的心理和审美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周来祥在《僻证和谐美学与审丑教育》一书中指出,开设审丑教育这一课,不仅作为审美教育的补充,还使学生建立健全和谐的人格。审丑教育是对丑的形象进行审视、判断、鉴赏、欣赏、包容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和谐的审美观念,完善学生的审美观,对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

3.培养孩子判断美丑的能力。

生活充满着美和丑,甚至混杂在一起,芬芳的花朵和有毒的杂草并存,“狂欢文化是对日常规则的反叛和排斥”[1](55)。为了正确地感受和欣赏美,我们需要进行审美判断,将美和丑做区分,避免美与丑不分或者以丑为美、以美为丑的现象出现。事实上,逐渐认识社会和生活的过程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孩子如何辨别真善美,如何辨別假恶丑。如果孩子碰触到社会中的邪恶,甚至被邪恶不断侵扰,就有可能对自我失去认知,更有甚者变成邪恶的传递者。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受伤的始终是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进行审丑教育势在必行。

4.培养孩子抵抗丑恶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判断丑的能力同审美的能力一样,对孩子至关重要,这种能力应早于孩子经历丑陋、悲伤的事情之时,以便“防患于未然”。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形成一张庞大的审丑教育网络。在“丑”面前,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引导他们勇敢地往前走,确保成长之路安全。当丑陋的事物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时,孩子能敢于说“不”,坦然处之,从容应对。

5.培养孩子的生存与保护意识。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仅有美丽,还有丑陋的事物。如果对我们所说的“丑”的外延进行扩大,将触及更广阔的范围,包括平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苦楚。当下社会中,多数孩子都被当成温室中的花朵来培养,他们沐浴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中,从小接触温暖而美丽的事物。其实,“月无长圆,人无长寿”,社会上的问题难以避免,这点他们应该意识到。只有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负面的信息才不会影响孩子们,才能让孩子们保持健康的心态。他们应该明白,在漫漫人生路上,困难与苦楚是无处不在的。他们应该认识并接受丑恶事物的客观存在,学习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识别和处理丑恶。全面的教育是孩子们提高免疫力的关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增强“丑”的抵抗力,才能用清亮的眼睛看清纷繁复杂的世界,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走得更稳、更成功。

四、结语

审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审丑意识,还培养对立、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体现主体精神对客体的自主性和优越性。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通过审丑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多元发展,形成更高层次的辩证和谐健康的审美心理。我们可以把对丑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形成个体的创造性评价能力,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丑”的态度和“审丑”的方法,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评价事物,在积极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激发学生的综合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当然,审丑教育只能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细化,不能代替审美教育。“要重视艺术教育净化情感的社会教化功能”[1](74),完善审美教育,构建现代人辩证和谐的审美心理结构,才是审丑教育的最终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审美教育,将审丑教育纳入审美教育中是必须的。

情感教育对人的精神成长有很大的影响[7]。审美教育辅以审丑教育的和谐美育,可以使学生感受艺术的多样性,体验丰富的社会,认识自身的矛盾,达到丰富和谐的境界,实现“从感性化的情感发泄到理性化的批判反思”[1](79)。

参考文献:

[1]卢衍鹏.审美解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周晓风.现实主义精神与新世纪文学[J].中国文艺评论,2016(11).

[3]教育大辞典: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4]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5]李海磊.构建当代美术教育新语境——“审丑”教育[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4).

[6]周来祥.辩证和谐美学与审丑教育[J].文艺研究,2003(4).

[7]王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出发[J].学术论坛,2011(7).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面向前沿的艺术批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东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改革试点项目《文艺鉴赏学》。

猜你喜欢
审丑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