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分析

2021-09-13 05:21邓婷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大学生

邓婷

摘   要: 信息时代,新媒体的普及,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相互碰撞、较量和融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为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教育理念

信仰是人精神层面的支柱和追求,一个人可能信仰这样或那样的学说,但不会不信仰任何学说,这会造成意识的空白。一个人拥有错误的信仰,会出现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多有变化的时期。大学生有着对信仰的情感需要,但一些人区分科学信仰与非科学信仰的能力较弱。虽然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缺乏社会阅历,对新事物接受性强,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需要经过教育的引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2016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25年。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1]。近年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价值教育,信仰教育内容本身的独特性提高了信仰教育的难度[2]。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构成要素即教育者、教育环节、受教育者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

一、一些信仰教育教师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师是信仰教育课堂的主导者,是大学生在信仰方面的引路人,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教育者是否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败的关键[3]。教育者只有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真心实意传播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有学者对广东省几十所高校思政課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做了调查。对于“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63.3%的教师表示依然信仰马克思主义,17%的教师回答“说不清楚”,13.8%教师的回答是“半信半疑”,5.8%的教师的回答是“不信仰”。这个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信仰教师出现了信仰的不同程度弱化,极个别教师出现了信仰动摇。

2.部分教师存在着信仰教育能力不足的情况

部分信仰教师的信仰教育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素养欠缺。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和研究不透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缺少政治敏锐性,只会照本宣科。在这种情况下,难以用理论联系现实做到以理说人以情动人,难以提高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直接削弱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第二,在教育过程中育人能力不足。部分信仰教育者在信仰教育过程中,持有的教育理念较为陈旧,没有充分合理灵活运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和与时俱进的教育载体,仍采用旧式“满堂灌”的生硬办法,单向性地传播。第三,过渡重视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科研。高校信仰教师既要承担信仰教育的教学任务,又要进行相对应的科研工作。部分教师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重视不够,忙于关于信仰教育的科研工作,花很少时间在信仰教育教学工作上,这就限制了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

二、一些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认为其适用指导自身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悦纳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遥远,缺乏实际指导意义。有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高深难以掌握。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主动积极性,决定他们是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信仰教育,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败。

2.部分大学生被动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马克思主义,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4]。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被动参与。根据学者调查,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态度,52%的回答是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课程;18%调查对象认为这门课程是有意义的,不仅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还有16%表示“没有感觉”,跟其他课一样,没有什么区别;14%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枯燥,跟本专业无关。大学生参与信仰教育的积极性,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

三、一些学校信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的理念守旧

信仰教育理念是教育者根据感性材料、经验及理性判断对信仰教育事业价值性及价值实现路径的根本看法。根据教育理念指向的对象与层次性,可以将信仰教育理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关于信仰教育的本质、功能等方面的教育理念。二是关于信仰教育方法、媒介等操作层面的教育理念。三是关于信仰教育评价方面的教育理念[5]。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学派的教育理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些高校信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更重视信仰教育方法,忽视信仰教育的本质,没有认清自己的教育角色,单纯把信仰教育当成一种知识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比较保守,缺乏创新[6]。

2.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需要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但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太遥远,深奥难懂,难以为己所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教育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理论较抽象,大学生学习掌握有难度。信仰教育内容偏向宏观方面,与大学生关注的就业、人际交往等现实情况联系甚少,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有一定差距[7]。

3.教育的方法缺乏创新

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然以班级为单位,在课堂上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课堂理论宣讲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缺少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忽视学生在信仰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8]。虽然部分高校加入关于思政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运用实践锻炼法,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运用、认可和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进行课外实践受到限制比较多,所以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有限,社会实践这种教育方法并没有让全部大学生参与[9](152-155)。

4.教育的环节有所脱离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包括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主动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信仰。但往往停留在第一阶段,系统地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通过期末成绩判断信仰教育的效果,这就是应试教育模式。部分高校在信仰教育过程中加入了实踐课程,参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大学生的比较有限,信仰实践教育并没有普及,但实践是信仰教育实现升华的必要步骤,是增加信仰教育的现实性的必要环节[10](95-97)。一般的信仰教育,忽视了信仰情感引导和激发的环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奋斗方向、理想理念,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培养,对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至关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多有变化的时期。大学生有着对信仰的情感需要,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引导,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1](56-57)。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为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提供思路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信仰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赵秀红.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N].中国教育报,2016-06-01(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荆学民.现代信仰学导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5]陈蔓茜.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7.

[6]赵华伟.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7]郭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以成都地区高校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8.

[8]姜茹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9]张霞,邓淑华.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四个维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2(4).

[10]钱从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分析与策略[J].佳木斯社会科学学报,2018(4).

[11]周政.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9(3).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