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2021-09-13 05:21蒋珊珊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课程思政

蒋珊珊

摘   要: 本文联系当前高等院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课程思政”视域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基本途径。结合宁波财经学院通过“课程思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创新实践,提出一种注重实践意义的工作方案。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实践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教育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研究制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思政会议精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全员全过程育人的一种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大思政格局”,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利用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方面,面临新的问题。

一、一些学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自始至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许多高校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展了诸多实践研究。但新时期,我们教育对象的特点,已经发生了较多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有待提升。

(一)课程教学偏离“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忽略了教育育人的功能。

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放在“授业”之前,认为相对于“授业”而言,“传道”更重要。事实上,一些教师认为高校育人的职能应该是学校学工线辅导员的工作,课堂上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忽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道”和“解惑”。一些教师,只把专业知识的讲授当作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把价值引领当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和责任,忽略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一些学生,对师长缺乏敬重之心,团队合作意识淡化,班级人际关系紧张。

(二)思政课程依赖“注入法”开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当下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情感认知等,有更加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更充满个性的个体需求。但从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来看,仍然较多地使用理论注入法开展教学,对现代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显得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对学生的个体特征与需求的忽视,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脱节,缺乏为满足学生个体需求进行系统应对的主动性,导致教育者对学生群体新的变化与需求反应迟钝,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难以聚合。因此,为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注重“启发”,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活起来”,这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一环。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创新路径

古人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传道”是作为师者的首要任务与使命。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联系起来,在传授知识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高校要创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大格局”,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将专业育人、课程育人等“育人”工作落在實处,努力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衔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回归教育本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前,高校面临的立德树人任务很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矛盾挑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需要相互配合,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高校教师,更需要把传授知识与价值观教育及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起来。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注重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传道育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落实课程育人的相关政策措施,真正回归教育本质。促使学生通过课程育人,“亲其师,信其道”。引导年轻人树立信仰,深入思考“为谁办大学、为谁培育人及如何培养人”这一系统工程,将课程育人作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大思政格局”的有效路径,强化课程育人的实际效果。

(二)尊重教学规律,形成“立体式育人”的教育合力。

“课程思政”是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旨在实施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它是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不仅需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显性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掘课程教学中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任何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特地位,不同的专业、不同在课程内容有建设规律和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制定中,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方法,加强对高校的思政教学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有效整合,构建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引导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着力增强课程育人的有效性,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作为教学过程化管理和质量评价的考量标准,充分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最终形成“立体式育人”的教育合力。

(三)增强育德意识,构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责任人。当前,虽然已经有相当多的高校教师了解到了“课程思政”所具备的丰富的育人内涵,但是一些人还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片面地理解为思政教师或是学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这种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其他课程对学生价值引导的不重视。赫尔巴特曾警示人们“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在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价值的养成依赖于知识的汲取和积累,知识的本身并不一定能够促使品德的形成和价值的养成。因此,课程教学建设应该而且必须回归到育人的初心上,不断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使广大教师自觉加强政治思想学习,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在创建“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方面,学校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学校在注重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提升广大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同时专门出台了《教师育人工作量考核指导意见》,充分调动了专职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引领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等竞赛活动,通过教师相互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推进课程相互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推动“课程思政”在全校范围内卓有成效、深入有序地开展。

(四)注重文化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作为一种价值观,要想真正发挥功能,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感知和领悟。文化同样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需要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入心入脑”,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多层级、全方位、精准地开展文化育人实践,制定了相关规划,并下发文件,包括:制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颁布《文化建设年实施方案》等制度政策。学校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育人资源,协同发展,不断创新。专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培育“入心入脑”的大学生实践文化,完善育人理念、体系、模式、方法,提高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质量,落实学校教育理念中的“随才成就”。学校还在学分制的框架内将德育实践学分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方面。在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相关部门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比如,人文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定期开展的“阳明读书会”,每周开展一次,用阳明心学思想回应当代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各种问题,目前“阳明读书会”已经成为学校文化育人中的一个品牌。

实践证明,只有把立德树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把握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够保证“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最终以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的标准。高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进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增加开设几门课程或者几项活动就可以实现。“课程思政”改革是需要通过改革构建起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知识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重构课程育人内涵,把教书育人的丰富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让所有课程都能够散发出“思政的味道”,使所有任课教师都能够担负起“思政的重任”,把促进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作为我们的行动自觉,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01).

[3]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践研究[J].基层党建,2018(09).

[4]新时代高校课程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化学刊,2018(08).

[5]郑永廷,等.教书育人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7(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全媒体时代浙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育人创新研究(G19-ZX29)的项目成果(Y201942960)。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