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浅论

2021-09-13 05:47杨艳红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劳动教育高校

杨艳红

摘   要: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证,推进劳动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从明确劳动教育地位、构建劳动课程体系、营造劳动文化氛围、拓宽劳动实践渠道和构建劳动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发力。

关键词: 高校   劳动教育   实践路径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从明确劳动教育地位、构建劳动课程体系、营造劳动文化氛围、拓宽劳动实践渠道和构建劳动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出发,提升质效。

一、明确劳动教育地位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

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首先明确劳动教育地位,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1.在师生思想层面:充分认识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2]。然而,当前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象还存在,部分教师对于劳动教育关注不足,存在重智轻劳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职业歧视、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因此,教育引导高校师生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尤为关键。一是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劳动教育专题培训,加强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等方面的理解和实践;二是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础作用,把握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三是大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在机构设置层面:明确划分相关组织机构的劳动教育职能职责。高校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离不开校内组织机构协同配合,需要在细化劳动教育分工的基础上,明确机构部门的“责任田”。一是人事部门和教师发展中心,要从全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上考虑,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和发展。二是学工部要注重发挥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环节中的积极作用,引导辅导员在学生党团、班级活动、日常管理等方面主动作为。三是科技处要牵头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列为重大招标或重点课题,鼓励教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3.在制度规范层面:建立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劳动教育系列规章。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完备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規章制度。一是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公共必修课并设定学分,与德、智、体、美一体化部署,共同彰显育人价值。二是制定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教学大纲,明确劳动育人要求,确定劳动育人目标任务,体现劳动育人的完整性、时效性和优势。三是完善劳动教育常态长效的运行机制,制订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研究部署劳动教育各方面工作。

二、构建劳动课程体系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

在大学教育里,大学生收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著的是课程教育,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构建完备的劳动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1.坚持“思政劳育”,发挥思政课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一是深入挖掘思政课中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加强劳动法治素养和职业获得感教育,引导大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行动自觉;二是在思政课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问题的解读,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三是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侧重讲好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广大劳动群众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真实故事,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树立正确择业观。

2.坚持“课程劳育”,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提高劳动科学基本素养。高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通过多种课程实践形式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一是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党校教育,增设入党积极分子劳动实践环节,将劳动实践锻炼作为党校结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增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三是编好一批劳动教育教材,率先打造劳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坚持“专业劳育”,在专业课中传授劳动知识和提高技术技能。一是挖掘各学科专业和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育价值体系。二是找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在专业课程实践、专业实验、专业调研等环节,有重点地开展专业知识和技术教学。三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在整体规划学校劳动教育基础上,注重专业性质、人才培养类别,分类实施劳动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四是建立学科专业劳动教育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劳动实践中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避免突发劳动实践活动安全事件发生。

三、营造劳动文化氛围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

浓郁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以文塑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挖掘校园文化育人内容,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

1.抓劳动文化宣传,营造“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报告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新时代行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用好行业歧视反面教材,激浊扬清、正面引导,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获得感,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每一份职业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位辛勤劳动的人都应该被善待的观念;打造融知识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劳动文化长廊,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文化的熏陶,实现劳动教育长效化。

2.抓文体实践活动,形成“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发挥学科和专业特色优势打造“劳动月”“劳动周”,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沉淀品牌,让学生身体力行,热爱劳动、参与劳动;二是建设校院志愿服务社团、志愿服务队,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公益活动、家乡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在义务劳动和公益服务活动中知恩、感恩;三是围绕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生态环保、城市文明建设等主题,在校内外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四是通过举办劳动理论知识竞赛、辩论赛,劳动宣传标语、漫画、摄影、案例征集,最美寝室、十佳实验室、家庭劳动技能评选活动,引导大学生体会劳动对于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意义。

3.抓先进劳动典型,形成“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加大行业先进模范人物进校园力度,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事迹报告会”“劳模进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劳动精英对大学生成长的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大学生务实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二是注重培育选树在劳动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学先进、赶先进,用身边先进模范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比如,可利用重要法定节假日,在“五一”劳动节前后,表彰一批校园优秀劳动者和集体,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校园风尚和敬业风气。

四、拓宽劳动实践渠道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基础工程

劳动教育成效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拓宽劳动教育实践渠道是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硬件基础。高校要持续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劳动实践场域。

1.加强对外合作,建设特色劳动实训基地,满足多样化劳动需求。高校要注重将专业实习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共同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满足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和专业实习需求。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合作,率先打造大学生劳动教育特色实践基地,为高校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提供便利条件。二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将专业建设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奋斗精神、提高职业素养。三是与举办“会议类”“论坛类”“赛事类”单位保持长期合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平台。

2.整合内外资源,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作用,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整合家庭、高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做到“三化”。一是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注重转变家庭教育理念,鼓励大学生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本领和生活技能。二是高校劳动教育规范化。高校要把握和遵循教育规律,统筹理论和实践两种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和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三是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文艺工作者要创作高质量的劳模和工匠题材文艺作品,新闻媒体要注重宣传劳模工匠典型人物和事例,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劳模工作室,培养高技术创新人才,提高劳动教育引领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3]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当前,劳模工匠工作室的创建,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劳动精神。因此,高校要以“劳模工匠进校园”为契机,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依托,以劳模工匠团队为支撑,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开启劳育铸魂新模式,释放人才培养“蓄水池”新动能。

五、构建劳动评价体系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

当前,高校关于劳动教育的评价和结果运用研究相对薄弱,存在人才培养供需“脱节”、评价方式相对单一、重技能轻素质等问题。要下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保障棋”,必须构建科学的劳动评价体系。

1.将“双创”要求引入劳育评价考核体系,避免人才培养“脱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高校独特的育人价值,将“双创”要求引入劳动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利于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一是在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教学中,严格按照“双创”应具备的劳动技能开展相关劳动知识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在创造性劳动教育实践环节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将创新思维能力、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意志力等因素纳入评价内容,引导劳动教育精准开展。

2.多维度多主体建立劳育评价指标,避免劳动教育考核单一。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推动劳动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关乎高校育人导向,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多维度”的构建评价指标,又要确立“多主体”。一是注重劳动教育评价内容的完整性。高校劳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生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评价,还应将自我服务的生活劳动纳入评价指标。二是强调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就是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精确地得出结论。三是坚持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大学生劳动实践场域广泛,不仅仅发生在校园,还涉及家庭和社会场所,要构建起学校、家长、社会组织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3.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避免重技能轻素质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对大学生自觉提高劳动素养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一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评价体系。推进劳动教育学分制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将劳动素养作为大学生毕业“综合素质学分制证书”评价的重要指标,从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时间、劳动成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二是注重劳动教育评价结果的科学应用。学校劳动教育结果要纳入绩效考核,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此外,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结果可根据劳动实践性质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六、结语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教育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大学生明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关键内容。高校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探寻劳动教育的新路径,引导大学生在踏实奋斗的历程中,用劳动托起中国梦,靠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0-11-25(2).

[3]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基金资助:本文系2020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建与廉政重点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2020DJZD0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劳动教育高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