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际学生的“三全育人”工作路径与优化

2021-09-15 08:03王佳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3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培养体系三全育人

[摘 要] 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为例,分析了面向国际学生的“三全育人”工作的背景与意义,叙述了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工作实践探索:通过制度建设,构建中外学生一体化育人机制,通过文化载体,打造系列精品课程与主题活动,依托实践育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现状。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校内外各管理部门形成合力不足、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不强、中外学生交流现状与需求不对等的问题。最后提出国际学生“三全育人”工作的优化建议:构建完善的国际学生管理服务支持,构建完善的国际学生培养体系,构建完善的国际学生自我发展体系。

[关键词] 国际学生;“三全育人”;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上海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留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上海市高校的调研”(2019LX08)

[作者简介] 王佳宁(1989—),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3-0013-04    [收稿日期] 2021-04-06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全国国际中文教育的领先院校,在国际学生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学院国际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65%,2019年在读留学生数量为1693人,位居上海高校前列。本文育人工作的主体是国际学生,即“三全育人”工作路径与优化的研究对象。

一、背景与意义

(一)面向国际学生的“三全育人”符合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育人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并大力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助力更显著、品牌更鲜明、影响更深远,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如今我国对国际学生的培养已经从过去的追求规模,逐渐转变为提升质量,并且纳入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发展战略。

在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经历了人才培养目标(来华留学生师资—走出国门的汉语师资—国外本土师资)的转向”[1],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毕业后回到本国担任汉语教师,他们承载着在本国讲述“中国故事”的新使命。在这样的时代下,面向国际学生开展“三全育人”工作,顺应了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发展潮流,将国际学生的培养质量放在培养数量之上,通过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国家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从而上升到新的格局。

(二)面向国际学生的“三全育人”为中外学生协同发展提供了创新方法

过去,中外学生协同发展更像是一个口号,而非实实在在的措施。比较国际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管理,“最明显的区别是跨文化差异引起的管理问题”[2]。对身处异国的国际学生来说,跨文化差异无法仅仅通过知识讲授来解决,更需要学生在教师、管理者、中外朋辈的共同协助下,在课堂和生活场域的共同作用下,贯穿从入校到离校的全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抹平差异,实现和谐发展。

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高校中外学生的培养也不断朝协同发展改进和创新看齐。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的防控管理促使中外学生协同管理在实践中落地。通过线上+线下、辅导员+宿舍园区管理等手段,将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延伸到国际学生教育中,在华国际学生成为我国治理能力和制度优势的切实体验者。“三全育人”既为协同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又为其提供了新方法,“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3]从根本上来看,这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异曲同工。

二、国际学生“三全育人”工作路径实践

(一)通过制度建设,构建中外学生一体化育人机制

学院致力于培养“双语、双文化、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努力融通中外学生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往能力。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注重构建中外学生的一体化育人机制。一是打通中外学生,以年级为单位设置专职辅导员,每一位辅导员都是独立处理国际学生事务与中国学生思想政治管理的双重角色。二是在国际学生中,开创性地实行本科生班主任制和本科生导师制。选拔优秀的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组建以辅导员、专任教师、教务人员为主的本科生导师团队,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文化适应等方面进行指导。此外,为了使国际新生尽快适应跨文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院自2020级开始在本科生中率先推行了中外学生朋辈结对计划,通过小组多对多与一对一并存的方式,围绕文化适应、语言提升两大主题,发挥中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协同学习中共同成长。

(二)通过文化载体,打造系列精品课程与主题活动

学院全面梳理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院系已有的国际学生精品课程并进行打磨,目前面向国际学生的“上海城市文化”課程立足当下、立足上海,成为学院课程思政的精品。与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建设面向全校国际学生的“中国故事”选修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开课,将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小组研讨等方式结合起来。

学院努力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掀起了多元文化融合风尚,打造了一系列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如国际文化节、中外学生服饰文化节等大型文化表演;依托传统文化传播,为国际学生开设书法、太极拳等文化研习的第二课堂;举行“我和我的家乡”中外学生主题交流班会,不同文化的学生相互交流,互通互融。上述各项丰富多彩的文化类活动,充分体现了学院在课程建设和活动设计上的中外融通。

(三)依托实践育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培养体系三全育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