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引领的国际协同平台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2021-09-15 07:02史达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3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人才培养

史达

[摘 要] 从旅游管理专业高端留学生人才的培养出发,探讨了在教育改革开放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与中国一流专业建设两者在互补互融时存在的两方面问题,特别是一流专业建设与“一带一路”留学生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开展“一带一路”旅游管理专业硕博项目教育实践的探讨,总结了多方面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效果,探索了将两者相互融合发展的路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案例。

[关键词] 一流专业;国际协同;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课题“一流专业引领的国际协同平台高端人才培养体系研究”(CAFSA2020-Y018);2020年度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赋能的旅游管理一流学科建设”(yjyb202026)

[作者简介] 史 达(1973—),男,江苏吴江人,经济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3-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2-07

东北财经大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开展中英合作办学长达14年[1]。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软科排名和QS排名中多年均名列全球前十。在上述背景下,如何聚焦我国“双一流”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将中外合作办学与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对接,并产生对人才培养的化学反应和辐射带动效应,这是在目前新文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对外改革开放的双重背景下亟待考虑并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将现有的国内教育资源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也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的领域。因此,本文旨在阐释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制度框架下,如何构建资源引进与教育输出的国际协同模式,探索与推进旅游管理专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高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与国际化办学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一流专业的办学实践中,将专业建设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全维度、立体化相结合的典型案例还比较少见,有的高校重点突出与国外高校在旅游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合作,人才培養方面以学生交流交换的双校园模式为主,而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不充分。尽管有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通过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专门项目,将教师交流与硕博交流整合成一个由国家基金支持的项目,但由于时间较短(一般为3年左右),故仍然没有建立起中外一体的治理结构,无法实现制度上的保障;另一部分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重点,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学科点并不归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科点所在单位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之间多采用教学支持的合作模式,导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依附性较强而独立性较弱。在这种以项目为主的合作中,外方教师多采用“飞行教学”的方式,即只在中国教学1~2个月,甚至只有2~3周。这种方式有时连教学效果都无法保证,更遑论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制度化。

(二)一流专业建设与“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脱节

从前期调研中发现,目前国内有不少高校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对“一带一路”留学生进行培养,其主要以国际教育学院为主体,尽管旅游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为其提供了师资,但对于学生培养仍呈“孤岛”状态,与学科所归属学院和专业建设脱节。国际教育学院更像是一个平台,通过将主体教学活动分包给相关院系进行人才培养,这就造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缺少与中国学生的长期持续性互动。尤其是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留学生融入性不足,硕博留学生在学术活动、社会调研等方面的代入感不强。此外,部分一流专业建设单位也未充分把这部分学生纳入本单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常见的做法是由硕博留学生的导师自行负责培养,缺乏学院层面的统筹布局。比如,某旅游学院的教师通过国际教育学院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硕博留学生,但旅游学院并不为这些学生提供专门化的科研或者学术支持,而教师因为个人学术资源有限,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处于“散养”状态。

目前,我国“一带一路”留学生教育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能否通过制度创新,对学术研究资源、中外教学资源、行业资源、校友资源等进行深度整合,将全球顶尖与全国领先的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对接,最终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平台,努力实现在一流专业的引领下,“一带一路”留学生高端人才培养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共赢,这是本文关心并正在付诸探索和实践的核心内容。

二、培养体系的构建:萨里国际学院的教育实践

在上述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于问题意识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思路,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从2017年开始,通过近5年的教学改革,围绕如何在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将中外合作办学与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对接,产生融合作用和示范带动效应。该思路的基本描述为聚焦“一流”学科发展的核心难题,整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中外优质资源,实现旅游管理高端留学生人才培养中战略引领、“两翼”式发展和凸显特色的培养体系。

(一)提出“一流学科引领”的旅游管理留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因此,萨里国际学院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一流学科引领”为核心的旅游管理留学生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目标的内涵,即以“精致化、高层次、研究型”作为支撑性理念,始终融会贯通在旅游管理专业硕博留学生培养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中,融专业培养与国情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研究能力为一体,始终贯穿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人才培养
航空专业建设中的国际“一流”标杆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