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1-09-15 07:02丁文平易阳侯温甫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3期
关键词:工程认证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

丁文平 易阳 侯温甫

[摘 要] 基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为食品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对培养社会综合性人才、满足国际工程认证培养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对工程认证背景下食品类课程教学面临的改革要点、教学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途径进行了阐述,并从课前问题导入、课中问题介入、课后问题反馈的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以及基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个体差异教学等层面分析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期为食品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工程认证;教学方法;食品科学;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武汉轻工大学校立重点教研项目“工程认证背景下基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食品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XZ2018001);2020年度武汉轻工大学校立教研项目“面向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中英‘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研究”(XG2020004)

[作者简介] 丁文平(1971—),男,湖北天门人,博士,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谷物淀粉科学研究;易 阳(1986—),男,湖北荆州人,博士,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功能成分评价研究;侯温甫(1979—),女,河南洛陽人,博士,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畜禽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3-0081-04    [收稿日期] 2021-03-26

一、引言

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学育人的目标发生了转变,实践能力、动态发展能力作为教学育人的主要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才能符合工程认证背景的社会发展要求。而基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引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问题的引入下,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拓展性学习,这对把握当前社会发展动态,培养国际工程接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认证背景下食品类课程教学面临的改革要点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要求我国工程教育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同时和国际工程教育相辅相成,以此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在这种形式下,食品类课程教学立足于本学科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就业需求来组织教学,而不是进行笼统、范式的形式学习,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工程认证背景是相背离的,也是相矛盾的,需要进行整改,才能更好地和时代接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对此主要的改革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的食品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知识概念的学习,教师通过讲述的方式向学生阐述食品资源开发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食品开发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食品加工开发的现状,进而在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食品深加工的研究能力,为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基础。但是很显然,现在的教学过程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知识的融入,和工程认证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有明显的出入,因此教学内容上应融入教学实践,并进行创新设计,和理论教学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衔接,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

2.食品类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在工程认证背景下,强调结果导向和问题解决,强调和国际工程教育相契合,因此需要对当前教学模式进行整改,采用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对食品类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实现拓展型、自主性学习。此外,为了保证教学内容贴合实际生活,应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进行教学问题的引入。

3.食品类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在工程认证背景下,育人目标是培养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的人才,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对于教师的评价,也是结合考试成绩、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核,这与工程认证背景下的育人目标相背离,因此应制定以基于工程认证背景、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评价,立足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案设计、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进行考核,以此为实现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食品类课程教学育人的目标提供有利条件[2]。

三、工程认证背景下基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食品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实践课程对接

在工程认证背景下,要求食品类课程的学习应符合工程发展要求,符合企业发展趋势,所以课程体系的构成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应包括实践课程的学习,但是通过对食品类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了解,发现食品类课程内容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的安排虽然涉及了实验类课程,但是往往是分离式的教学,比如在讲述食品资源开发新技术课程时,主要采用理论讲述,让学生了解目前食品开发应用到的新技术主要有低温粉碎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等,再引导学生讨论哪些食品开发运用了这些技术。教师并没有通过在教学课程中穿插实验内容,让学生明确这些食品技术,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而是在学完理论课程之后,专门进行此方面的相关实验,或者在之后遇到有关该技术方面的教学,才组织教学实验,而课下组织教学实践或者理论课结束后组织教学实践,是脱离了知识基础进行的单方面的实践,学生很难理解实验内容,也很难发挥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3]。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单一。食品类课程内容和知识的学习应融入实验教学,在食品技术提升、食品研究能力培养上应融入实训类课程。

(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食品类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但是课时安排并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只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很难完成教学内容,更何况融入实践性教学,实现拓展性教学。比如“食品资源开发”课程的教学安排,课程一共有32个学时,其课程包括五章内容,平均到每一章节的教学课时仅为6个左右,可见学习时间的紧迫,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课程规划和安排,很难在32个学时中顺利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从“食品资源开发”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来看,每个章节都包含大量的知识点,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点的学习,而且需要组织相关的实验,了解当前我国食品技术的发展动态,利用当前技术来解决面临的食品问题,而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几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比如在讲述大米资源开发和利用时,需要了解大米食品的开发技术有哪些,针对这些技术进行探讨、实验、分析,这个过程包含了大量的内容,需要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由于课时紧、教学任务繁重,只能匆匆讲述带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而不能进行主动的知识探索,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实践能力水平低等不良学习问题[4]。

猜你喜欢
工程认证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面向工程认证的软件项目管理课堂教学探究
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现代加工技术的冷挤压技术教学大纲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