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残片续缀

2021-09-16 09:49王海云梁旭澍
敦煌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缀合残片

王海云 梁旭澍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有一批敦煌文献,部分可以缀合。前贤对已刊馆藏敦煌文献做了缀合,本文则对院藏未刊的汉文文献进行缀合,将39件残卷和残片缀合为13组,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也有助于了解敦煌文献的聚散情况。

关键词:敦煌文献;残片;缀合

中图分类号:K870.6;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4-0112-13

Abstract:The Dunhuang Academy has among its collection a group of fragmental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that can be spliced together to form more complete documents. Indeed, past generations of Dunhuang studies scholars have done such work on some of the manuscripts that have been publiciz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plice the remaining unpublished Chinese manuscripts, reorganizing a total of 39 fragments into 13 groups. This work will be helpful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manuscripts of Dunhuang an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dispersed condition of these documents.

Key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 collected in the Dunhuang Academy; fragments; splicing

敦煌研究院收藏有800多件敦煌漢文文献,其中一些残片可以拼接。1977年,刘忠贵、施萍婷发表了《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共计367号,将31件残卷缀合为14组[1]。199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甘肃藏敦煌文献》6卷,其中第1、2卷为敦煌研究院藏品,共发表383件,并将其中的60件残卷缀合为29组。两次共将91件残卷缀合为43组。

2015年起,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对馆藏敦煌文献重新进行了系统化整理,编为1142号,其中汉文文献写本701件、刻本180件;少数民族文献写本248件。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汉文残卷和残片纸质、字形比较相似,有一些还与已整理发表过的文献特别相近。我们通过对内容、残字情况、行款格式及书风、书迹等方面的比对分析,对这些写本残卷和残片又做了缀合,将39件残卷和残片缀合为13组,其中有3组是在前辈缀合的基础上将相关残片再次缀合。兹就具体内容做一介绍。

文中“敦研”指敦煌研究院藏文献发表号,“D”指敦煌研究院藏文献馆藏号(未发表)。为了凸显缀合效果,图版缀合处保持一定缝隙。不同卷号可直接缀合的用“+”号相接,不能直接缀合中间有残缺的用“…”号相接。文中校录缺字用“□” 表示,根据上下文补出的文字用( )表示。各组排列按照写本内容先后为序。

一 D0033+D0034+D0031《大涅槃经·卷第一·寿命品第一》

(一)D0033号

残片(图1右上部)。下端大部残损。残存上部5行,每行残存5至7字。有乌丝栏。山神庙出土。

(二)D0034号

残片(图1左上部)。下端残损。残存上端5行,每行残存2至10字。有乌丝栏。旧藏。

(三)D0031号

残片(图1左下部)。上端残损。残存下端8行,每行残存2至8字。有乌丝栏。山神庙出土。

按:上揭三号皆是《大涅槃经·卷第一·寿命品第一》残片,且其内容前后上下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所示,D0033号与D0034号左右相接,D0033号末行“尔时复有毗(舍离王及其后宮夫人眷属阎浮)”,与D0034号首行“提内所有诸王除阿阇(世并及城邑聚落人民)”前后连接,连接处均有接纸痕迹。D0034号与D0031号上下相接,二号拼接后,D0034号首第2、3、4行行末字句,与D0031号首行第1、2、3行行首字句上下衔接,密合无间。又三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每行约18字,字体大小、字间距相近),字迹相似。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设诸供具唯愿)”,讫“(深乐大乘怜愍众生等如一子所)持饮食香气”;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12册,第367页C栏第29行至第368页A栏第14行。

二 D0548+敦研203(D0426)+D0540+敦研263(D0488)《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九·梵行品第八之五》[2]

(一)D0548号

残片(图2右下部)。首尾均残。上部残损。残存5行,每行存4至14字。首行上下残,“□□□□菩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尾行下部仅存完整3字及3个残字笔画。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二)敦研203(D0426)号

残卷(图2右中)。首尾皆残。存29行,每行存9至20字。首尾行均存残字笔画,有乌丝栏。有水渍、霉斑。《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敦研263号缀合入此号,敦研203号下接敦研263号。中缺1行约18字,应是分割后磨损所致。首尾俱残,第30行至35行上部缺字。起“根心性随”,讫“敬合掌而”。

(三)D0540号

残片(图2左中上部)。首尾上下皆残,残存上部7行,每行存3至13字。首尾行及下部每行均存残字笔画。有乌丝栏。有水渍、霉斑。原未定名。

(四)敦研263(D0488)号

残片(图2左)。首残尾缺,存10行,每行存6至20字。从第7行始至首行残损程度逐渐严重。有乌丝栏,有水渍、霉斑。《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此件已与敦研203号缀合,敦研203號下接敦研263号。

按:上揭四号皆为《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九·梵行品第八至五》残卷或残片。内容前后上下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2所示,D0548号与敦研203(D0426)号相接,原本分属两号的残字“大如须”3字复合完整,《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敦研203号下接敦研263号。中缺1行约18字,应是分割后磨损所致。第30行至35行上部缺字。恰好可由D0540号填补,凹凸处及栏线密合无间,原本分属在敦研203号与D0540号的残字“因放逸生又”“逸复因”8字复合完整。又此四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字体大小及行距、字距皆相近,天头地脚等高),字迹、书风相似,可资参证。又均有水渍、霉斑,纸色相同。四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罗三藐三)菩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具足十)”,讫“(衰没相即时消减便起作礼)绕佛三匝恭敬合掌而”;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12册,第478页A栏第6行至C栏第1行。

三 D0589-3+D0588-3+敦研290(D0583)+D0589-5+D0588-1+敦研289(D058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九十五·初分无性自性品第七十四之一》

(周炳南旧藏)

(一)D589-3号

残片(图3右1)。首尾下部皆残。残存上部4行,每行存3至6字,首尾行皆有残字笔画。有乌丝栏。有油渍。背面书4行回鹘文。原未定名。

(二)D588-3号

残片(图3右2)。下部残损。残存上部5行,每行存上部5字,首尾行皆有残字笔画。有乌丝栏,有油渍。背面书4行回鹘文。原未定名。

(三)敦研290(D0583)号

残片(图3中)。首尾皆残,下部仅缺地脚,存12行,每行存4至17字。有乌丝栏。首1、2、3行处有油渍。背面书11行回鹘文。

(四)D0589-5号

残片(图3中右下)。前后上部都残损,下部缺地脚,仅存3行,每行存1至5字。上部和末行有残字笔画。有乌丝栏。有油渍。背面书2行回鹘文。原未定名。

(五)D0588-1号

残片(图 3左2)。首尾皆残,下部残损,残存7行,每行存6至13字。有乌丝栏。背面书8行回鹘文。原未定名。

(六)敦研289(D0582)号

残片(图3左1)。首尾皆缺,存10行,每行约17字。有乌丝栏。背面书11行回鹘文。

按:上揭六号皆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九十五·初分无性自性品第七十四之一》残片或残卷,且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3所示,D0589-3号末行与D0588-3号首行相接,“名”“为”“四”3字完整衔接。D0588-3号末行与D0583号首行相接,“不”“变”“异”“谛”4字完整衔接。D0589-5号小残片是D0583号第2、3行下部残字笔画的部分,二者拼合,原本分属二者的“离”“相”“常”3字完整衔接。又以上四号都有油渍,并且油渍痕迹都可对接。D0583号末行与D0588-1号首行衔接,相接处“一切圣谛”4字完全契合。D0588-1号末行“切法空谓如实见四谛所摄及所(不摄诸法)”与D0582号首行行首“皆空如是见时”先后衔接。又六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栏距相近,足行17字,字体大小、字间距相近,天头高度基本相同),书迹相似。背面皆书回鹘文。六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是涅槃”,讫“不起缘执道心”;相应文字见《大正藏》第6册,第1045页B栏第15行至C栏第19行。

四 敦研292(D0585)+F291(D058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九十五·初分无性自性品第七十四之一》

(周炳南旧藏)

(一)敦研292(D0585)号

残片(图4右)。首尾俱残,存10行,每行存16至18字。尾行下部有4残字。有乌丝栏。背面书11行回鹘文。

(二)敦研291(D0584)号

残片(图4左)。首尾俱残,存11行,每行存10至17字。首行下部存4字残笔画。有乌丝栏。背面书11行回鹘文。

按:上揭二号皆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九十五·初分无性自性品第七十四之一》残片,且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4所示,D0585号尾行与D0584号首行相接,“未”“离”“障”“未”“到”5字完整衔接,又D0585号尾行“未离暗障,未到”与D0584号首行“彼岸,未得自在”先后相接成句,中无缺字。又二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栏距、字距、行距相近,字体大小相近,天头、地脚高度基本相同),字迹相似(比较二号共有的“一切”“此”“是”“菩萨”),可作参证。二者背面均书回鹘文。缀合后所存内容起“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讫“觉世尊如此所说”;相应文字见《大正藏》第6册,第1044页A栏第7行至第27行。

五 D0529+D0521+敦研308(D0655)《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六》

(一)D0529号

残片(图5右上)。首尾下部俱残,残存上部5行,每行存8至13字。从首行至尾行下部依次逐渐残损严重,尾行仅存2字右侧笔画。有乌丝栏。有水渍。原未定名(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二)D0521号

残片(图5右下)。首尾上部俱残,残存下部7行,每行存5至12字。尾行仅存1字右侧笔画。有乌丝栏。有水渍。原未定名(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三)敦研308(D0655)号

残卷(图5左)。首残尾缺。存24行,每行存7至19字。首3行残损严重。有乌丝栏。有大面积水渍。经文曾作校勘(1955年敦煌市老乡处购得)。

按:上揭三号皆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九·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六》残卷和残片,内容上下前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5所示,D0529号与D0521号上下相接,“提”“触”“宫”3字完整衔接。二者再与敦研308(D0655)號左右相接,“岁”“处”“中”“欲”“界”“不”“为”“宝”8字完整衔接。又三号行款格式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字体大小相近。足行约18字,皆有乌丝栏),字迹相似(比较三号共有的“所”“如”“男子”),可作参证。又水渍印迹也可对接。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提心摩尼宝者”,讫“如勇士被执铠(仗)”;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9册,第777页C栏第15行至第778页A栏第18行。

六 敦研052(D0261)+敦研224(D0448)+D0550+D0546+敦研264(D0489)《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到彼岸义第五十卷三十三》

(一)敦研052(D0261)号

残片(图6右)。首尾上下皆残,残存上部12行,每行存8至13字。首行仅存1残字笔画,有乌丝栏。《甘藏敦煌文献》称此卷可与F224号、F264号缀合,顺序为F052号、F224号、F264号。

(二)敦研224 (D0448)号

残片(图6中)。首尾俱残。存13行,每行存1至19字。有乌丝栏。《甘藏敦煌文献》称此卷可与敦研052号、敦研264号缀合,次序为敦研052号、敦研224号、敦研264号。其中敦研224号与敦研264号为交叉接茬(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三)D0550号

残片(图6左中上)。首尾下部皆残,残存上部9行,每行存1至10字,首尾行仅存残字笔画。有乌丝栏。原未定名(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四)D0546号

残片(图6左上)。首尾下部皆残,残存上部10行,每行存3至6字,下部每行存残字笔画。有乌丝栏。原未定名(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五)敦研264(D0489)号

残片(图6左下)。首尾上部皆残,残存下部18行,每行存7至14字。上部每行存残字笔画。有刮削改字。有乌丝栏。《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此卷可与敦研224号缀合,敦研224号下接敦研264号,交叉接茬(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按:上揭五号皆是《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到彼岸义第五十卷三十三》残片,且内容上下前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6所示。敦研052尾行“(萨侍从所)以者何如不可思议(解脱经说佛欲生)”与敦研224首行“(时八万四千一生补处菩萨在前)导菩萨从后而”内容左右字句相接,正好是两纸粘合处。《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敦研052号、敦研224号、敦研264号依次缀合,其中敦研224号与敦研264号为交叉接茬。这次整理时又将D0550号与D0546号缀合在一起,此两号前后衔接,恰好填补在敦研264(D0489)号上部残缺处,又与敦研224(D0448)号左右断茬相接,原分属在两号的“复次”“一切苦”“可得”“真际是故能净报施福”16字与经文契合。

又此5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字体大小及行距、字距皆相近,天头地脚等高),字迹相同(比较5号共有的“不”“是”)。5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令其成)道以是故在(声闻辟支佛前欲为诸佛给使)”,讫“净所谓不能以好物施若与好物不能多与若”;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12册,第303页B栏第12行至C栏第29行。

七 敦研184(D0407)+敦研261(D0486)+D0520+D0519+D0516《佛说孛经抄》 (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一)敦研184(D0407)号

残片(图7右1)。首缺尾残,存12行,每行存12至19字。尾部倒数第1行中间缺(相劳贺共赐)5字,(四)1字存残笔画,倒数第2行缺(必清净)3字,(故佛)2字残存右侧笔画。有乌丝栏。有水渍、油渍。《甘藏敦煌叙录》称此件与F261同卷,同一人书写,此件在前。

(二)敦研261(D0486)号

残片(7右2)。首尾俱残,存16行,行存2至19字。首行仅存3字,从第8行下部开始残损程度逐渐严重,尾行仅存2字,残损边缘均有残字笔画。有乌丝栏、油渍。《甘藏敦煌文献》称此件与F184同卷,同一人书写,此件在后。

(三)D0520号

残片(图7左2上)。首尾俱残,下部残损,残存8行,行存上部1至9字不等。从第7行上部开始残损程度逐渐严重,首行仅存1字,上下边缘均有残字笔画。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四)D0519号

残片(图7左2下)。首尾上部皆残,存10残行,行存下部7至9字不等。上部缺失边缘有残字笔画。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五)D0516号

残片(图7左1)。首缺尾残,存8行,每行存4至16字。从首2行下部开始至尾行残损程度逐渐严重,尾行仅存1字和3残字。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按:上揭五号皆为《佛说孛经抄》残片,内容前后衔接,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7所示。敦研184(D0407)号倒数第1、2行中间所缺的“相劳贺共赐”“必清净”8字在敦研261(D0486)号首第2、1行,原本断裂在二号的“故”“佛”“四”成为完整的4字。D0520号与D0519号上下衔接,原本分属在二号的“万”“其”“道”“所”成完整的4字。由于边缘日久磨损,比对《大正藏》倒数2行缺1字(死),5行缺(请)字的左侧;二号与敦研261(D0486)号相接,衔接处“为”“一”成完整2字。由于边缘日久磨损,比对《大正藏》倒数第5行第4字(为)仅存下部残字,第7行第6字(盛)缺失,第9行第11字(宿)仅存半边残字,第10、12(我命)2字缺失,第10行第12字(嫉)缺失,第13字(而)不清晰。D0520号和D0519号句末“不知能却淫心消伏蛊道”正好与D0516号首行“道武略备有而性慈仁”内容接续无间。又此五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行距相等,字间距相似,字体大小相近,每行字数相近,天头、地脚等高),笔迹相同,且纸色亦同。五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舍佛来事诸师”,讫“犯复得四意”;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17册,第729页B栏第6行至第730页A栏第6行。

八 D0561-1+D0562-2+D0562-1+D0561-3《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六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周炳南旧藏)

(一)D0561-1号

残片(图8右上)。残存5行,每行存上部7至10字,尾行仅存5字右侧残笔。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二)D0562-2号

残片(图8右下)。残存9行,每行存7至17字,首行仅存完整3字,其余均是残字笔画。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三)D0562-1号

残片(图8左上)。残存4行,每行存上部4至7字,首行存不完整4字。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四)D0561-3号

残片(图8左下)。残存5行,每行存下部1至13字。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按:上揭四号皆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六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残片,内容上下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8所示。D0561-1号与D0562-2号上下相接,断痕吻合,衔接处“是”“诸”“利”成完整的3字;D0562-1号与D0561-3号上下相接,衔接处断痕吻合无间;D0561-1+D0562-2与D0562-1+D0561-3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两片的“烟”“云”“盖”“神”“种”“种”“香”7字拼合完整。又此四号行款格式相同(纸高相同,天头、地脚等高,皆有乌丝栏,栏宽相近,字体大小及行距、字距皆相近),字迹亦同,四号可缀合为一。缀合后所存内容起“无量百千万亿那庾”,讫“十八部诸药叉神”;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16册,第429页C栏第2行至第15行。

九 D0567+敦研288(D0565-1)《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第三》(周炳南旧藏)

(一)D0567号

残片(图9右)。首尾俱残,存9行,每行存5至18字,首行仅存5字,尾行行末缺2字。原未定名。

(二)敦研288(D0565-1)号

残片(图9左)。首尾皆残,存9行,行存2至18字,首行仅存2残字左侧笔画,尾行有11字只存右侧。

按:上揭二号皆是《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第三》残片,且内容前后相承,中无缺字,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9所示。二号左右相接,D0567号尾行行末所缺2字,正好是敦研288(D0565-1)号首行仅存的2残字,据残字笔画、前后文内容,经原文比对,确认是“取食”2字。又此二号行款格式相同(字体大小及行距、字距皆相近),字跡相同(比较二号共有的“须菩提”“不”“乃”“诸法” 等字)。二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讫“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14册,第540页B栏第13行至C栏第3 行。

十 敦研246(D0471)+敦研189(D0412)+敦研242(D0467)《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一)敦研246(D0471)号

残片(图10右)。首残尾缺,下部残损严重;残存19行,每行存4至8字。有上界栏。地脚残缺。《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此卷同敦研189号、敦研242号同卷,同一格式,同一人书写,但经文不连接。

(二)敦研189(D0412)号

残片(图10中)。首尾俱残,下部残损严重;残存21行,每行存7至10字。有上下界栏。有油渍。《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此卷同敦研242号、敦研246号同卷,同一格式,同一人书写,但经文不连接。

(三)敦研242(D0467)号

残片(图10左)。首尾俱残,下部残损严重,残存16行,每行存5至11字。有上下界栏。《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此卷同敦研189号、敦研246号同卷同一格式,同一人书写,但经文不连接。

按:上揭三号皆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残卷,《甘肃藏敦煌文献》称此三卷为同一卷,同一格式,同一人书写,但经文不连接。后我们经查阅《大正藏》进行比对,其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0所示。敦研246(D0471)号与敦研189(D0412)号左右相接,衔接处正好是接纸处,敦研246(D0471)号尾“断”“坏”“解”“脱”4字残缺的少许笔画复合完整;敦研189(D0412)号后接敦研242(D0467)号,敦研189(D0412)号尾行“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与敦研242(D0467)号首行“之力多所饶益是故众”内容先后衔接,中无缺字。又此三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上下单框,字体大小及字间距皆相近,天头地脚等高),书风相似,字迹相同(比较三号共有的“是”“人”“观”)。又下部残损形状较相似。三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虎珀真珠等宝”,讫“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9册,第56页C栏第12行至第57页A栏第15行。

十一 敦研239(D0464)+敦研314(D0661)《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一)敦研239(D0464)号

残片(图11右)。首尾俱残,上部有规律性的残损,残损处有火烧的痕迹。存25行,行存19至21字;首行仅存2字左侧笔画。有乌丝栏(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二)敦研314(D0661)号

残片(图11左)。首尾俱残,上部有规律性的残损,残损处有火烧的痕迹。存26行,行存16至19字。一整纸,有乌丝栏(1955年老乡处购得)。

按:上揭二号皆是《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残卷,其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1所示。敦研239(D0464)号尾行“故为实梵王是诸如来等无差别所以者何是诸”与敦研314(D0661)号首行“如来以色如故等以受想行识如故等以是等故”内容相接,中无缺字,从衔接处看应是接纸处,因时间久了自然脱落。又此二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字体大小及行距、字距均相近,天头地脚等高),书风相近,字迹相同(比较二号共有的“坐”“以”“如来”“佛言”“世尊”等字),又二号上部残损处均有火烧的痕迹。缀合后,所存内容起“八万四千亿那由他师子座上”,讫“于色无色得等入智十三于一切”;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15册,第630页B栏第29行至第631页A栏第29行。

十二 D0538+D0545+D1078+D0547《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

(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一)D0538号

残片(图12右)。前后上下均残,残存4行,每行存7至15字。首行残存品题“(佛)说首楞严三昧经”。有乌丝栏。前后下部残缺处有火烧的痕迹。原未定名。

(二)D0545号

残片(图12右中)。前后下部皆残,存10行,每行存1至16字;首行仅存1整字,1残字笔画。有乌丝栏。前后下部残缺处有被火烧的痕迹。原未定名。

(三)D1078号

残片(图12左中)。首尾下部皆残,残存4行,每行残存4至7字。第1、3、4行下部有残字笔画,有乌丝栏。原未定名。

(四)D0547号

残片(图12左)。首尾下部均残,残存4行,每行存4至12字。有乌丝栏,首尾行下部边缘有被烧的痕迹。原未定名。

按:上揭四号皆是《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残片,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2所示。D0538号与D0545号相接,前者尾行第1残字正好和后者首行的残字笔画复合成完整的“衰”字;D0545号尾行“时会中天(龙夜叉乾达婆等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与D1078号首行“此三昧心无有疑不(为障碍我等不欲身被五缚)”内容相接,中无缺字。D1078号尾行“诸天龙神(汝以是故当于十二见缚而得解脱何)”与D0547号首行“等十二我见缚众生见缚寿命(见缚人见缚断)”前后内容相接,中无缺字,接纸痕迹明显。四号前后内容相承,可以缀合。又此二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字体大小、字间距相近),书风书迹相似。又二号下部均有规律性的被火烧的痕迹。缀合后所存内容起“(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讫“知若有众(生于佛法中起瞋恨心欲毀坏者皆以)”;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 15册,第637页B栏第2行至第27行。

十三 敦研238(D0462)+敦研126(D0347)…敦研156(D0377)+敦研230 (D0454)《佛說首楞严三昧经·卷下》

(敦煌城旧城墙发现)

(一)敦研238(D0462)号

残卷(图13右2)。首残尾缺。存1纸25行,每行存约21字,第1至19行背面托裱一层纸。地脚处呈规律性的残损。有乌丝栏,有水渍。

(二)敦研126(D0347)号

残卷(图13中)。首缺尾残。存18行,每行存3至21字,尾行仅存2完整字。有乌丝栏,有水渍。地脚处呈规律性残损。

(三)敦研156(D0377)号

残卷(图13左2)。首残尾缺。存22行,每行存4至22字。有乌丝栏。地脚边缘残损形状较规律。

(四)敦研230(D0454)号

残卷(图13左1)。首缺尾残。存14行,每行存3至22字。从第7行至尾行残损程度逐渐严重。有乌丝栏。地脚边缘残损形状较规律。

按:上揭四号皆是《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残卷或残片,其内容前后相承,可以缀合。缀合后如图13所示。敦研238(D0462)号尾行“人说时持须弥山顶释白佛言世尊阿难智慧亿念有”与敦研126(D0347)号首行“量声闻人者随他音声何故以是三昧法宝嘱累阿”前后内容相接,中无缺字。敦研156(D0377)号尾行“转不可思议是为二十坚意若人书写读诵是首楞严”与敦研230(D0454)号首行“三昧得是二十不可思议功德之分是故坚意若人欲得今”内容相接,中无缺字。此四号行款格式相同(皆有乌丝栏,字体大小、字间距相近,天头地脚等高),字迹相同(比较四号共有的“首楞严”“世尊”“此”“佛”“声”“诵”“诸”等字)。又四号地脚边缘残损形状较有规律。遗憾的是敦研126(D0347)号与敦研156(D0377)号不能直接缀合,中间缺12行。缀合后所存内容起“(能施作如)此希有难事示现众生文殊师利言(迦)叶于”,讫“佛说经已”;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第15册,第644页A栏第25行至第645页B栏第22行。

十四 小 结

这些不同来源的文献碎片能拼合到一起,说明最初是同一地方出土的,后流散被不同人或机构所收藏。如:山神庙出土的D0031号、D0033号与院旧藏的D0034号缀合为一件,敦煌县城旧城墙出土的D0529号、D0521号与1951年敦煌县老乡处购得敦研308(D0655)号缀合为一件,土地庙出土的敦研052(D0261)号与敦煌县城旧城墙出土的敦研224(D0448)、D0550、D0546、敦研264(D0489)号缀合为一件。这些残卷和残片的缀合,不仅使分散多年的残卷和残片聚而合一,而且对进一步的整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信息,为了解敦煌文献的出现及流散提供了新的线索。

参考文献:

[1]刘忠贵,施萍婷.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G]// 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1.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54-67.

[2]施萍婷.敦煌研究院藏土地庙写本源自藏经洞[J].敦煌研究,1999(2):41.

猜你喜欢
缀合残片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蒙书叙录与缀合
21世纪以来的甲骨缀合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宁夏佑啓堂藏三件西夏文残片考释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概述
俄藏Инв.No.6239号《天盛律令》残片考补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时光残片
敦煌本《大方等大集经》残卷缀合研究
敦煌佛经残卷缀合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