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非洲猪瘟病毒接触后发病的 “五分”策略

2021-09-22 07:51朱中平朱敏彭
中国猪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猪只猪瘟猪场

朱中平朱 敏彭 尧

(1湖南加农正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329;2PSY应用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329)

传统生物安全防控非洲猪瘟的模式可能已经“失灵”。传统生物安全的内涵是堵住病毒不进入猪场围墙之内,于是便有了“铁桶”防控非洲猪瘟的模式。围墙或“铁桶”防控非洲猪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俗话说“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道出了传统生物安全的“难言之隐”。根据大量检测数据分析发现,猪场内的非洲猪瘟病毒可能来自引进的猪只,尤其是基因缺失毒株感染的引进猪,往往感染30 d才可以检测到,在引进时对非洲猪瘟抗体进行检测可能是抗原抗体反应“双阴性”,但实际上已经被非洲猪瘟病毒隐性感染了。此外,猪场内病毒还可能来自菜市场、屠宰场和拉猪车等,据樊福好研究员在会议讲课中报道,在菜市场随机抽检的菜品及地面垃圾中,非洲猪瘟病毒的检出率高达80%。因此,非洲猪瘟病毒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猪场。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毒株感染的猪只表现发病晚、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毒隐蔽性强,往往在猪只出现症状时,已经有大批猪只感染了病毒,精准清除等“拔牙”措施为时已晚。

1 如何应对猪场内 “低烈度”病毒的存在

既然病毒随时都会突破传统的围墙或“铁桶”生物安全防控屏障,那么,养猪企业就要思考如何在猪场存在“低烈度”病毒的情况下阻止猪群不感染病毒,甚至是感染病毒而猪不发病的防控措施。一般病毒入侵猪体要经过3个“关口”,如果能够做好防控,增加病毒闯过这些“关口”的难度,病毒自然就会“知难而退”,最终再通过日常的严格消毒将病毒消灭。

1.1 第一关,病毒怎样进入猪体

猪体完整的皮肤黏膜对于非洲猪瘟病毒来说就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体型“巨大”的非洲猪瘟病毒难以通过完整的皮肤进入猪体内。如果猪体有伤口,则病毒很容易侵入。

1.2 第二关,病毒如何进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猪体内后,会被猪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触发非特异性免疫而被吞噬细胞消灭。同时,体液中的抗体会粘附在病毒颗粒表面,并且互相结合,把单个微小的病毒聚合在一起,由巨噬细胞对病毒进行吞噬和分解。

1.3 第三关,找到细胞核

在微观环境上,猪体细胞的体积比病毒大800万倍。“无手无脚”不能自主运动的病毒在较大的空间中寻找细胞核,纯凭“瞎猫遇上死耗子”般的运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猪的细胞中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各种免疫物质,并会对病毒进行包裹和杀伤。进入到细胞内部的绝大多数病毒终其一生都未找到细胞核。病毒想感染猪体,只能依靠足够多的数量去“碰运气”。

2 “非洲猪瘟病毒+猪≠非洲猪瘟”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研究员在2021年5月南昌召开的“生物安全”大会上报道,在试验猪场,用非洲猪瘟活毒模拟自然感染猪只15 d后,检测猪的血液、鼻拭纸和肛门拭纸,病毒抗原均为阴性,但环境病原检测为阳性。说明非洲猪瘟病毒和猪共存的环境不等于会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可以说猪群环境中存在非洲猪瘟病毒,甚至猪的皮肤上存在病毒,猪也不一定表现非洲猪瘟疫病的症状。因此,猪群处在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环境中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根据以往经验,列举“非洲猪瘟病毒+猪≠非洲猪瘟”的一些条件,为存在“低烈度”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场防控非洲猪瘟提供参考。

2.1 非洲猪瘟病毒与猪接触需要一定的量才能使猪发病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只需要一定的病毒数量才能使其发病,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报道[1],感染不同剂量非洲猪瘟病毒分离株的田间试验发现,非洲猪瘟病毒数量达102HAD50才能具有致病性。

2.2 非洲猪瘟病毒与猪接触需要有利于病毒存活的环境条件

非洲猪瘟病毒必须在宿主活的细胞内才能复制,存在于环境中的病毒只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减少。病毒本身在环境中不能长久生存,在有利的环境下,病毒半衰期会长一些。而在不利的环境(强酸、强碱)下,病毒的半衰期会大大缩短。如表1、表2和表3所示[2],非洲猪瘟病毒怕高温、怕干燥、怕强酸强碱。

表2 非洲猪瘟病毒在不同环境下的存活时间 [2]

表3 非洲猪瘟病毒在原料中30 d的适应性 [2]

2.3 不同接触途径感染发病所需病毒数量差异显著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感染途径是口鼻或鼻咽,然后通过经扁桃体或胃肠道进入猪体内。ASFV的pH值耐受范围是3.9~13.4[3],而胃酸环境pH值是1.0~3.5,因此,非洲猪瘟病毒在胃肠道中引起感染的可能性不大。饮水(液体介质)为病毒与扁桃体接触提供了理想的基质,病毒在扁桃体内复制。饲料(固体介质)可抑制病毒与扁桃体接触,减少病毒在胃肠道前暴露于淋巴和上皮组织,因此饮水方式更容易使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有研究表明[4],在饮水途径中,非洲猪瘟病毒的最小感染剂量是100TCID50;饲料途径中,病毒的最小感染剂量是104TCID50。因为饲料可能刺激唾液蛋白酶降解病毒(见表4)。此外,饲料中的物质可能包裹病毒而抑制其与扁桃体接触,减少病毒在进入胃肠道前暴露给淋巴组织和上皮组织。总体来说,在饲料和水中,ASFV的感染可能性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当病毒多次暴露时,饮水和饲料在各个剂量水平的感染率都会显著增加。

表4 非洲猪瘟病毒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感染特性

2.4 猪非特异性免疫是阻止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阻燃剂”

当非洲猪瘟病毒进入猪体后,病毒会被猪体免疫系统识别,触发非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抗体会粘附在病毒颗粒表面,并且互相结合,把单个微小的病毒聚合在一起,由巨噬细胞进行吞噬和分解。有少量病毒侵入黏膜系统时,可以通过提高猪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而被机体清除掉。

2.5 猪群应激是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 “催化剂”

从严格意义上讲,非洲猪瘟病毒不依靠空气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粒子大小为170~215 nm,无法进入正常的细胞。如果猪只的皮肤、天然孔黏膜屏障、细胞结构完整,巨型的非洲猪瘟病毒粒子无法感染猪只,而伤口、应激、血液是非洲猪瘟病毒直接接触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如图1所示,猪群存在应激时,会产生大量自由基,从而破坏黏膜的通透性;应激会减少黏膜血液供应,改变黏膜形态;应激会使免疫球蛋白减少,从而破坏黏膜功能。因此,应激发生时,由于黏膜紧密性形态改变、防御功能下降以及通透性增加,为非洲猪瘟病毒的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图1 应激破坏黏膜的途径

2.6 “帮凶”性疾病的感染是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发病的 “助燃剂”

临床发现,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以及肠道病毒性疾病的发病与非洲猪瘟感染高度重叠。从发病机制上看,如图2,一方面是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以及肠道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降低了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另一方面是这些疾病的发生破坏了猪体黏膜的物理屏障功能。

图2 “帮凶”性疾病的感染与非洲猪瘟病毒窗口期重合

3 小结

综上所述,让非洲猪瘟病毒不接触到猪是一个理想的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的策略,但在万一非洲猪瘟病毒突破围墙、“铁桶”屏障进入猪场的情况下,猪场也决不可“坐以待毙”,必须“以猪为本”筑起一道道物理性、生物性屏障,如通过强化猪场的“五分”,防止场内病毒交叉感染和病毒载量升高。其中“五分”分别为①分区:严格区分脏区、灰区和净区;②分人:严格控制不同岗位人员的流动,严禁串舍;③分路:严格划分人走的路、猪只单向流动的路、粪便流向及处理路径;④分物: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物品的及时销毁,重复使用物品的及时清洗消毒;⑤分度:严格消毒的程序和时间,例如人洗澡手泡药时间,物料的熏蒸时间和熏蒸浓度,车清洗的清洁度。规模化猪场要做到工作职责不交叉、行走路线不交叉、洗消工具不交叉。并且,通过抗应激和清除“帮凶”等方法,保护猪的黏膜屏障,让非洲猪瘟病毒无从下口,从而提升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猪的抗感染能力。最后通过筑起的一道道屏障,使得“非洲猪瘟病毒+猪≠非洲猪瘟”的“不等式”能够成立。

猜你喜欢
猪只猪瘟猪场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方法研究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