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科学做好学习准备

2021-09-22 08:43李云翔邓红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

李云翔 邓红

摘要:学习准备是幼小衔接中的重要内容,却常常被误解,最突出的问题是将学习准备与知识准备相混淆。科学的学习准备不单单是知识技能上的,还包括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等。可通过家园校协同,减缓衔接坡度、打通衔接阻塞点,做到科学有效衔接,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习准备;观察评价

学习准备是幼小衔接中备受社会与家长关注的一个重要衔接点。家长常常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幼小衔接的学习准备就是知识上的准备,是识字、书写、计算等能力的堆积。其实,科学的学习准备不单单是知识技能上的,还包括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等。幼儿只有全方位地做好学习准备,才能在跨越人生“第一道坎”时,更平稳、更顺利,进而为后续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幼小衔接学习准备提出了科学的教育建议,既关注到了儿童发展的整体性与可持续性,同时帮助教师与家长重新架构起关于学习准备的概念框架。

一、家园校协同调研,关注学习准备的衔接坡度

笔者深入幼儿园和小学,开展了面向幼儿园、小学、家长和教师的三方协同调研。调研采取定向访谈、随机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了解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焦虑与困惑,寻找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准备方面的衔接坡度。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幼小衔接学习准备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要求坡度陡

以语言领域的识字为例,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5~6岁幼儿的语言要求是:“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对识字量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一年级上册认识3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个,结合识字,学习常用偏旁。”这种大跨度、高坡度的要求,不但给孩子造成了初入小学的学习困难,也给小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教学方式变化大

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玩具是孩子的学习工具,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习方式也比较活泼,重在培养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幼儿自主发展。而小学教育的环境相对严谨规范,学生开始接受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接受有一定任务和负担的学习。虽然政策要求小学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组织考试,但一些学校还是会有一些测验和作业。

(三)学习习惯有差异

幼儿教育阶段是保教并重,教师对幼儿的生活与学习都应给予关注并照顾,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小学教育侧重学习,在生活方面的照顾相对减少,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有计划做事等能力。此外,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比较放松。而小学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需要学生专注听课,对注意力的时间与自我约束能力有一定要求。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方。实际上,小学一年级陡然提高的坡度,特别是一些学校违反“零起点”教学的规定,以班上识字量多、计算能力强的学生为教学依据而加快教学进度,才是导致幼儿入学压力大、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

二、家园校互通互联,打通学习准备中的衔接堵塞点

《指导意见》将双向衔接作为关键点,要求“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努力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改变过去单向衔接为主的局面,让衔接陡坡变缓,着力打通学习准备中的诸多衔接堵塞点,推进幼小衔接中学习准备的无缝衔接。

(一)注重学习品质与习惯、能力的养成

以往的单向衔接,家长们普遍认为学习准备就是知识准备,只关注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算几位数的加减法而忽略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而事实上好奇、兴趣、主动、专注、不怕困难、探究、尝试、想象、創造等学习品质对幼儿入学后的学习乃至未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指导意见》强调在学前阶段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支持幼儿持续的探究行为”“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在小学阶段要继续“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引导儿童专注做事”等,均指向儿童学习品质的核心素养。在《指导意见》的引领下,幼儿园在帮助孩子学习方面的顺利衔接而改变着。如大班下学期,鼓励幼儿尝试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活动,有意识地增加需要一定专注力和坚持性才能完成的游戏和活动,很多幼儿园将幼儿专注游戏的时间从一小时延长至一小时以上,为幼儿专注做事与持续探究提供充足的时间与前提保障。有的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开展绘本阅读,鼓励幼儿与同伴、老师积极交流,鼓励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涂画方式表达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到了中大班引导幼儿自制绘本,将图画、文字、符号等进行综合运用,充分体验其功能与意义,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与能力。这些从小培养的学习品质的积累,有利于幼小衔接更顺畅。

(二)支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受过去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不畅的压力,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迎合小学的“入学标准”,违规开设幼小衔接班,以降低幼儿园大班幼儿流失率。幼儿园的这些无奈之举又变相加剧了幼小衔接中学习准备的压力,造成家长的“入学焦虑”,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指导意见》打通了双向衔接,为幼儿园和小学都释放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信号。对幼儿园提出“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同时对小学提出“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课程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 为幼儿园坚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理念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也适当降低了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坡度,为家长减压。

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指引下,学习准备衔接课程内容与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为了引发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开展“我的名字”主题活动。幼儿用积木、插塑拼摆自己的名字,在胶泥上刻画自己的名字,把胶泥涂上颜料印在纸上。在“玩”名字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中国有很多不同的姓氏,这为幼儿上小学后的阅读与书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了引导幼儿用数学的方法尝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由幼儿的身高引发“测量”活动,鼓励幼儿收集各种测量工具,如小尺、雪糕棍、积木块、吸管、扑克牌等,在测量游戏中幼儿发现首尾相接才能量准,发现用笔做个标记会更方便,发现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结果就越小。各种测量的方法,如用符号记录测量结果、逻辑思维等数学核心经验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为幼儿入学后的逻辑思维发展提供数学学习准备的支持。

(三)帮助孩子科学做好学习准备

以往,家长在幼小衔接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幼儿园为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不敢涉足与小学有关的课程,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如不允许幼儿园环境出现文字,不允许幼儿进行写画活动等。与此同时,小学一年级又出现加快教学进度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坡度直接导致家长成为幼小衔接的主要焦虑者。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家园校协同合育。幼儿园与小学建立起联合教研制度,针对双向关键衔接点进行诊断式教研,家长可以亲子游戏活动的形式参与到孩子学习准备中来。

幼儿园与小学应根据实际确定研究专题,建立幼小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展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问题研究。比如,针对家长非常关心的前書写准备,到底该不该让幼儿提前进行书写练习?《指导意见》给出了明确的解答,“不宜要求幼儿提前学写字,幼儿有自发书写行为时,可以示范正确的书写姿势”。在这一方向引领下,幼儿园和小学开展“田字格在双向衔接中的变化”为主题的联合教研,深研幼儿园和小学对于田字格的书写准备有哪些不同要求与做法,引导幼儿识别上下、左右等方位,帮助幼儿学习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运笔技能,为幼儿的书写准备打下基础。

家长可以在幼儿园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今天你拥抱了吗》《大卫不可以》《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故事,边倾听、边讨论、边思考,在亲子共读与讨论中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三、家园共同关注幼儿发展,建立学习准备评价体系

观察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不是要检验幼儿获得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成就与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准备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

(一)注重过程评价和全面评价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从注重幼儿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幼儿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从片面的对知识技能的评价转变为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全面的评价。其次,在评价方式上,不宜采取测试、考试等评价方法,应重点观察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的表现。

(二)引导家长参与观察与评价过程

家长是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幼儿园应为家长创设更多的机会,通过亲子游戏课程、家园校共育活动、家庭观察记录、家长反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学习准备评价观念,学习在平时生活中随机观察评价孩子的方式方法,共同促进幼儿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宜春,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J].清风少年,2020(11).

[2]樊玉莲,樊冬梅,陈琛,构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05).

[3]吴小汝,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35).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关注“幼小衔接”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数学绘本
多管齐下给力时,幼小衔接无尽处
幼小教育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