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2021-09-24 11:56丁桂学李发萍
云南农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产品生态

丁桂学,李发萍

(楚雄市农业农村局,云南楚雄 675000)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云南省“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发展定位,像楚雄市这样地处省会昆明周边,生态环境优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小城市,将被赋予一种特殊的社会区域功能,那就是为一、二线城市提供大量的生态农副食品。因此,生态农业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抓手。

一、存在问题

(一)规模化发展水平低

楚雄市现有的生态农业整体规模小且分散、面积不足、农户参与度低、覆盖范围有限。目前全市仅有魔芋、核桃两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相对集中,涉及农户数量多,产量相对稳定,产业运作模式较为成熟。其他农产品产业链条短,组织和经营方式还处于摸索阶段,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产业,短期内难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

(二)高新技术应用率低

生态农业涉及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多样性栽培技术、农作物(林果)间套作技术、沼气技术等,虽然类型多样,但应用范围有限,在农业生产中比重小。沼气农业技术应用程度最高,用户数达2万户,占总户数的22.99%;生物多样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66.67 hm2,仅占总面积的0.25%。加上技术层次低,开发程度有限,只注重农产品加工技术、忽视原料生产技术,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5G技术等高端领域的学科技术应用还处于空白阶段。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本身属于弱质产业,风险大、税收少,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不高,加之楚雄市政府对生态农业的重视度相对不够,没有成立或指定专门部门来主抓生态农业,组织形式上主要依靠企业和农民自发进行。生态农业发展资金难以纳入财政预算,没有被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楚雄市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十分有限,生态农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和补贴。

(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楚雄市属云贵高原中部,地势陡峭、海拔落差大,山区和半山区面积占65%以上。由于长期对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债较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当前,全市发展生态农业最佳适宜区普遍公路不畅、农田机耕路配套率不足,仅占25%左右;骨干性水利工程欠缺、灌溉水利设施简陋、基本农田沟(渠)配套率极低、农村水池(窑)数量少且蓄水量有限,生态农业发展区灌溉率不到30%。

(五)经营管理与服务能力差

生态农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密切相关,生产经营者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技术,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经营知识和服务能力。目前全市生态农业从事人员绝大多数缺乏先进理念、主动服务意识淡薄,自身能力只能满足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产业,目光短浅,小农经营服务意识明显,“小富则安”思想特别严重,不思进取特点十分明显。全市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投资、经营人才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熟悉市场规律、营销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都市农业营销人才更是稀缺。

二、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1.健全机构,明确职能。成立或指定生态农业管理机构,并引进和培养一批农业、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主抓生态农业工作。

2.学习理念,借鉴经验。学习以色列、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生态农业补偿理念,借鉴国内沿海地区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措施和经验,加大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关键环节进行补贴和奖励。

3.注入资金,政策扶持。对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和个人在资金、政策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比如补贴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物资,另外在税收、贷款利息、水、电等费用上给予相应减免和补助。

4.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考证,适宜发展的模式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对于效益不明显、辐射带动性不强的模式要坚决淘汰或改用新模式替代。对生态环境优越,农民科技、经济、环保意识强的地区,通过招商引资、扶持组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等方式,发展一些效益突出的生态农业模式。

5.政府引导,创建品牌。做好生态环境、土地治理,水、电、路配套等产前基地建设工作;做好技术指导、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市场信息提供和生态农业技术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的抽检,防止生态农产品农药残留和超标的产中工作;做好产业链条的延伸,培育本地生态农产品交易市场,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帮助拓展销售渠道的产后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扶持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影响力,帮助创建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努力培育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二)加快基础建设力度

1.开展农业生态治理和修复。一是采取工程建设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二是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落实农田残膜回收,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在田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还田、实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2.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和云南省深入西部大开发及哀牢山北部生态旅游区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加强交通建设,提高现有道路级别,实施好“村村通”等工程,扩大农村通车率,保证货车和农用车辆的正常通行,确保生态农业原料和产品的正常运输。

3.加强灌溉区水利建设。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不足、设施配套有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业有效灌溉率不高,仅占28.3%,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要将水利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充分整合烟草、财政、扶贫等部门的涉水项目资金,加快生态农业区域水利建设,加强灌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现有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利设施配套,利用沟、渠、管道多方式引水,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生态农业区域用水环境。

(三)加强技能培训力度

抓住国家加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机遇,整合各类农业、科技、营销等项目,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向农业从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先进的科学理念,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

(四)严格执行行业准则

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第一,从基地的土壤、水质、空气认证入手,必须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认证,不符合生态农业建设标准的坚决取缔,生产环节必须有专门部门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督,加工、包装、运输环节必须达到生态农产品规定标准。第二,加大对生态农业区域的环境整治力度,坚决查处工矿企业污染物排放的行为,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第三,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生态农产品,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秩序,保护生态农产品价格。第四,加大生态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让涉及生态农业的企业和个人知法、懂法、守法,并运用相关法律保护自身利益。

(五)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培育生态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整合现有的基层农业服务资源,如种子、化肥经销商,种业公司;支持和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及个人利用自身优势,成立专业服务公司,为生态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全程服务,农业科技部门做好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工作,实现供求平台的对接。二是拓展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新领域。引导现阶段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事生态农资供应,生态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保鲜、运输等链条服务,不断开拓市场预测、信息传递、农产品开发推介、技术咨询等新领域。大力支持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农业种子、种苗、信息、农产品流通等服务领域。同时开展农村宅基地、林权、农机具抵押贷款以及农产品订单和农业补贴等质押贷款,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实行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保险和互助合作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

稻田养鱼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产品生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