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1-09-24 06:02郑锋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郑锋蓉

摘 要 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整本书阅读是重要的阅读方式,被广泛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本文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总结了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中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新课标教育标准水平的不断革新,有关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整本书阅读是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而带来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目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推动整本书阅读的健康发展。

一、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读整本的书”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可以充分将整本书中的文学内容与个人自身的思考与理解进行结合,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个人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长时间的整本书阅读能够给学生的阅读素养及身心健康带来长远且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对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同时也给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有效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相对来说变得更为轻松,从而有利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师对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阅读进行有效引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足及时做出纠正,从而将学习效率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十分有必要,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重視。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问题简析

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尚不乐观,且一些问题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显露,其中主要表现如下。

1.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缺乏激情与动力

从初中语文课程本质的角度分析,其相对初中数学和英语来说本身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对初中学生的自身阅读能力有一定要求,而阅读能力则是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本书阅读和长时间积累获得的。然而就近年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在实践中的当前情况及问题进行简析,在当前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对教材重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思考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长时间下来容易使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缺乏激情与动力。

2.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类型选择缺乏多元化

部分初中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较为浓厚,也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然而这些学生往往对整本书阅读的类型选择较为单一,其整本书阅读类型多为言情武侠或悬疑等,而对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却提不起兴趣。这样单一片面的阅读类型的选择往往不利于初中学生对阅读视野的开拓和初中语文基础素养的形成。

3.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初中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否掌握科学性的阅读方法,对初中学生长期阅读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一些初中学生对书上的内容理解往往只停留在

表面,而对书本中的深层含义缺乏自主性的思考和联想。如此低效的阅读表面化地完成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实际上长时间容易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从而降低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针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问题的对策

关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在实践中的当前情况及问题进行的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相关教育工作研究工作者的身上。以下是对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进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1.通过构建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激情和动力

要解决学生对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缺乏兴趣和动力这一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阅读兴趣和动力进行有效培养。例如可以对学生开展“经典名著阅读分享课”,组织学生在课外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分享和思考,并在课堂中积极交流和分享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2.创建沟通平台,引导学生多元选择阅读类型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类型的多元化选择方面的问题多加研究,在特定的教育阶段给予学生一些关于初中语文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的选择建议。例如,教师通过与学生阅读心得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类型选择方面的不足,从而进行及时的指导。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将生硬枯燥的表面阅读过程逐步转型成注重思考的科学的自主整本书阅读过程,从而将初中语文整本书的阅读实施到位。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不断设置情境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引导学生对书中的深层内容进行自主思考与联系,从而引发学生独立性思考与探究。一方面可以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使整本书的阅读内容更生动化和鲜活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

面对一本书,引领学生进入的渠道很多很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以及阅读的乐趣。那么如何高效读完一整本书呢?

1.由书名展开对内容的猜想

书名对一个读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可以通过这个信号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毕竟,对书名带来的信息,展开猜想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预言书中的故事,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编织他们心底的故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学生们就可以猜想: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剧?什么原因造成的悲剧?……通过这些悬疑,激发学生探寻知识的热情,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联想与想象。

2.为书中的人物“画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阅读一本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文章的主人公的话,会是怎样?指导学生找出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精心描绘的地方,内在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他“画像”,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梳理概括孔乙己的外貌特征以及他的性格,在文本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如:为什么孔乙己是一个站着穿长衫的人?付账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排”出一串大钱?……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品味一下孔乙己的情感态度,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而走入孔乙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只对外貌进行勾勒,毕竟,读懂才有乐趣!

3.把握叙事的主线与节奏

老师应指导学生注重故事情节的整体架构,与故事的编织节奏,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主人公的语句或动作等形成的节奏是欢快还是悲伤、沉闷,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高尔基的《海燕》的节奏感就很强,尤其是结尾处慷慨激昂的情愫,把握住了文章的节奏,该平缓时就平缓,该激昂的时候激昂,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体味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懂文章的主旨。学会读懂文章并跟上故事节奏,然后把握住叙事的主线,为日后自己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排演故事的场景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选择一个片段进行故事排演,这样同学们就可以通过表演的情境,进一步体验该角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增加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不仅通过编演使阅读作品由抽象便具体,而且对作品的再创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整本书的阅读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1)单篇阅读与整书融合

教学过程中采用整合单篇文章与整本书阅读,

能帮助学生掌握创作背景,更好的理解与阅读文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单篇课文的阅读难度。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改写,这样可以有效训练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逻辑思维以及表达技巧等,进一步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技能。此外,读书虽然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水平,但想要最大化吸收书中的内容,老师还需引导学生从佳词美句、章节概括等方面加以记录。

6.互动交流

老师不能只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同学们一定的展示机会也是很必要的。因为这是对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进一步巩固与加强。老师可以利用特定的自习课或班会时间,让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是開展读书知识竞赛,让他们在竞赛过程中,体验读书带来的乐趣以及成就感,使学生愿意读书,而且参加竞赛的优秀作品也能丰厚自己的知识积累。

此外,为了使同学们避免一些无效阅读,老师可以根据他们所读的书,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成,可以定期更新的读书板报。在教室里设置板报专栏,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这样他们就可以边读边思考,把优美的词句以及需要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积累语言的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当整本书读完后,沉淀在脑海中的,除了原文内容,就是自己最深的感触了,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也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呢,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交流与点评,也能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还需要我们及时地发现其在教学实际中出现的不足与缺陷。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学习,从而使其能进一步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通联:武汉市育才中学]

“无非”亦即“不外乎”“只不过……罢了”的意思。从字面意义和日常语言表达习惯出发,一些人由此得出教材不重要的结论,从而轻慢教材、忽视教材,认为教材“可有可无”,教师在教学时“可用可不用”。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叶老自己对这句话的内涵有明确界定:这是“说语文教本的性质跟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83页)。说教材是例子,绝不是指对待语文教材的态度。

我们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时会发现,这些学科教材的编写逻辑,总体上是演绎式的(当然,在导入某些知识、讲到某些知识的形成时也会用到归纳的思维方法),以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为统率,依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分章节展开。在这些学科的教材、教学中,也有很多“例子”,但这些“例子”的主要作用,一是帮助加深对某个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二是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逻辑是归纳性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一个个“例子”,也就是一篇篇课文,去学习、思考、总结出一些语文学科的知识来。因此,语文学科的“例子”(课文),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学习的“凭借”,离开了这些“例子”,语文学习就无从谈起。由此观之,语文教材的“例子”,其功能、作用和价值,比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教材中的例子(举例、例题)大得多,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有人可能会说,为何中小学语文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基于学科的系统性和概念体系进行内容分解,按照章节和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编排呢?笔者想这个问题包括“语文三老”在内的众多教育专家肯定都曾想过,但是自语文学科诞生百余年来,每册语文课本由若干篇课文组成的体例沿用至今未变,定然有其道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语文知识,需要学生依托具体的载体和情境去体会、感悟,由“一”而“三”,由感性认知到理性总结。知识隐于课文中,这不仅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性质、地位、功能和学习方式决定的,也是顺应儿童青少年母语学习思维发展规律的要求。

(汪瑞林,《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30日03版)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