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由《醉翁亭记》的朗读课说起

2021-09-24 06:02黄充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文言文教学朗读

黄充良

摘 要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本文以一节《醉翁亭记》的朗读示范课为例,对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文认为,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可以使朗读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载体,成为知识获得的途径,成为学生说话仿写的范本,因此,为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应该坚持以朗读为先。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醉翁亭记》;朗读

在广西基础教育教学一等奖获奖项目《以“说读”为主线的初中文言文四环节教学模式》推广学习的课例中,钦州市小董中学的付琳老师上的一节朗读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付老师的《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两个大问题。

第一问:下面几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1.第一段写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明确: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悠闲之情。

2.第二段写景“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明确:用欢快的语调读出变幻之美。

3.第四段写人“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明确:要以快乐无比的心情朗读。读出出游、宴饮的欢乐,读出作者为政有绩的快乐。

4.第四段写人“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明确:与民同乐,为政有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问:同学们仔细品味每句话里“也”的语调?请分小组比赛读、表演读。

明确: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而且全文共用了21个“也”,把诗一样整齐的句子断开,骈散相间,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也”字煞句自然相连,所描绘的画面层层展开,作者那种怡然自得的情绪与这舒缓的语气互为表里,令人回味无穷。

付琳老师这节课以“说读”为主线,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分层推进式朗读——读出了层次感: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出了文中情。教师根据学情,通过单向或多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读课文句子,进而感悟文意,理解文章,走进文学,理解文化。

一、使“读”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载体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付琳老师在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通过多维度度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醉翁亭的美景和作者山中设宴的快乐。再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作者对与民同乐的心情。在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中,让学生体味作者快乐后的崇高的爱民情怀。诚然,学生有感情投入朗读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甚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学生对作者崇高情怀的赞美,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随着学生诵读不断深入,同时也发展了思维。顺着情思的变化,披文入情,体会文中“情”;情动于中,体会文中“理”。激荡声中深受古人的思想情操、人格灵魂的陶冶影响。

试想,假若没有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那么文言文教学“因言悟文、因文促言”就成为一句空话的。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很讲究语气、语调抑扬顿挫以及语势、语感的轻重缓急,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再者,声读出来总是带有语气的,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像一句悠长悠长的“太守醉也”——让文言文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学生对“醉翁”的情感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透彻明了。

二、使“读”成为学生知识获得的途径

宋代朱熹有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把以“读”为突破口,凭借诵读的方法奠定学生文言阅读学习的基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掌握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获取知识经验,让记忆变成一件愉悦的事情。

譬如放在首位的文言字词的学习,为读懂文言字词,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就是大量读。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互轮说读,轮换逐句读原文,把拗口的文言读准读顺了。通过多次反复的读,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字形识记,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理解每个字、词、句、段的意思,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下面列举两例。

1.借注释词义读。如“伛偻:代指老人 提携:代指小孩”。由读释义至揣明作者表达深意。当然就一篇文言文字词积累教学来说,为通其意必以读带记。大可围绕特殊字、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及文化常识等方面进行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注解来多形式译读。以读析义来夯实文言基础知识。

2.抓关键词句读。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通过品读来探究“醉翁”这一命名的缘由,进而体会“醉”的内涵。再三吟咏出悠闲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以读带悟加深理解,以读带品获得体验。

纵观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以读为纲,以读为要,凡是读对读懂读流利,做到一字不磕绊,熟记于心。往后即便遇着生涩古文,坚持读下去,也一定可以起到“读着读着,自己顿悟”(叶圣陶语)的效果。

三、使“读”成为学生说话仿写的范本

《醉翁亭记》全文用四百多字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曾国藩先生在此的另一意思是诵能成写。这里的“诵”就是吟咏的陶醉状态,亦即达到朗读的标高“味”。我们在朗诵中不仅不知不觉领略了一番“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的文言独特风味,还最终会构建“仿真型”在自己的写作中,真正体会到了文言文简练、典雅的语体特征。还有,“味”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后,则自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一来,学生在说话写作上亦自能心领神会,读以致用,无须再多费教师唇舌。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相对现代文而言,文言文词句虽然艰深,但其在词语的色彩、句子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上却更讲究韵律。古时候,上至京师太学下至乡野私塾,常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教学。可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名校名师)在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读”在文言文教学被轻视,他们或偏重于词句精讲,精心于逐字逐句翻译,或偏重于阅读分析,醉心于微言大义肢解。粗暴抛弃朗读和背诵实际上是无法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美产生审美体验。诸如《醉翁亭记》用二十多個“而”与“也”字配合使用,调节节奏,读时有轻有重,让读者吟诵之余感受到心旷神怡之乐。其实无论是充满平和舒缓闲情的《醉翁亭记》,还是充满咬牙切齿激愤的《马说》,还是充满凝重沉郁忧伤的《小石潭记》……入选教材的篇目在“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曾有位教师在教学《狼》一课时,他采用说书人的口吻读,危险处语气急促,脱困时语气平缓,把屠户与狼的斗智斗勇中处处危险重重又时时绝处逢生的情景读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出了“味”。

古人有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作者通联:广西钦州市小董中学]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文言文教学朗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