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草原蝗害的研究

2021-09-27 18:27赛尼木马那甫
畜牧兽医科学 2021年22期

赛尼木?马那甫

摘要:在草原生态环境中,蝗害属于危害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治理技术逐渐进入草原蝗害控制工作内。采用人工招引粉红棕鸟的方式,能够有效控制蝗害影响范围,最终达到无害化治理的目标。该文对人工招引粉红棕鸟治理草原蝗害的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人工招引;粉红棕鸟;草原蝗害

中图分类号:S812.6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2.053

Study on Artificially Attracting Pink starlings to Control Grassland Locusts

SanemManaf

(Forestry and Grassland Bureau of Qapqal Autonomous County,Ili Prefecture,Ili Xinjiang 835300,China)

Abstract:Locust infestation is one of the more serious negative factors in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biological management techniques are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grassland locust control work. The use of artificial pink starling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locust infestation and eventu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harmless manage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artificial recruitment of pink starlings to control grassland locust infestation for the reference of colleagues.

Keywords:artificial attraction,pink starling,grassland locust

0引言

采用生物治理方式控制草原蝗害能显著提高治理效果,同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粉红椋鸟是草原蝗虫的强力天敌,能有效控制蝗害影响范围,降低蝗虫啃食草原造成的生态危害。采用人工招引的方式吸引粉红棕鸟并为其创造理想的活动范围,有利于椋鸟筑巢并快速繁殖,最终实现控制蝗害的目标。分析粉红椋鸟生活习性及人工招引方法,能够为后续治理效果提供重要参考,对于控制草原蝗害具有正面意义。

1粉红椋鸟简介

粉红椋鸟属雀形棕鸟科,常规体型为200 mm×250 mm。该鸟腹部、背部有粉红色羽毛,观赏性较强,同时捕食能力优秀,在治理虫害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粉红椋鸟属季节候鸟类型,主要繁殖区域位于南亚越冬位置,以新疆为核心活动点。5—8月,粉红棕鸟普遍在新疆草原范围内生活,主要分布于海拔300~2 500 m区域,对草原蝗害具有重要遏制作用[1]。粉红棕鸟主要以集体方式开展捕食工作,同时具有营巢特征。在繁殖阶段,该鸟会扩大蝗虫捕食规模,以达到哺育幼鸟的目标,成年粉红椋鸟每日最高捕食记录可达180只蝗虫。与其他鸟类相比,粉红棕鸟对蝗虫的捕食量极为优秀,可以显著降低蝗虫存活数量,有利于降低蝗灾发生概率。通常粉红椋鸟在较为狭小的区域内栖息,完成繁殖活动,通过集群配合方式生活,粉红棕鸟能够充分利用生活区域,对环境条件的需求相对较低。观察记录显示,粉红椋鸟捕食距离通常在6 km范围内,气温较高的夏季捕食距离可能会进一步减小。同时,椋鸟对水的需求量在夏季会增加,因此夏季栖息地主要集中在水源附近的树林、灌木丛等位置。在捕食过程中,粉红棕鸟会以低空飞行的方式驱散蝗虫群,随后紧随单只蝗虫进行捕食。成功捕食后会更换新地点重复活动,与牛群、羊群的活动相性较为良好,适合开展人工招引工作。

2人工招引方法研究

2.1科学选择筑巢时间段

人工招引时,应明确粉红棕鸟的筑巢时间段。通常情况下,可在春秋两季设置人工巢穴,如选择早春为活动时间,在草原表面冰雪出现融化趋势时开始布置巢穴。粉红椋鸟一般会从5月初开始进入草原生活范围,此时间段也是蝗虫高速孵化时期,由于蝗虫幼虫体型相对较小,同时数量少,暂时不会对草原环境产生严重危害。而到5—6月,蝗虫逐渐进入三龄阶段,对草原的危害性开始凸显。因此,人工筑巢需要在5月前结束,为粉红棕鸟创造理想的生长环境,使其能够完成捕食与繁殖活动。

2.2合理部署人工巢穴位置

人工筑巢应科学选择相关位置,避免对粉红椋鸟活动范围或繁殖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通常情况下,在远离人员活动的区域设立人工巢穴能够达到理想的部署效果,如有水源的道路或居民区旁。人工筑巢时,应保证巢穴分布平均,避免过于集中或存在覆盖漏洞等问题。通常鸟巢与鸟巢之间的直线距离应小于6 km,按照粉红椋鸟的捕食半径进行科学部署[2]。此外,人工筑巢时应仔细考察周边环境,避免在地形复杂或缺乏水源的位置部署,防止粉红椋鸟受到意外伤害或缺水无法繁殖。

2.3注重巢穴材料与规格设置

人工巢穴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类型,并保证基础规格符合粉红椋鸟需求,避免鸟类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在设置巢穴时,可选择卵石与块状石进行组合,通常石块直径为10~30 cm。巢穴需将石块堆积为长方体形状,高度在1 m内,宽度在5m内,长度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设计。卵石堆砌阶段,内部空隙需要小于5 cm,总空隙分布范围应为60%。为避免巢穴受到意外破坏,可以利用钢制网状材料在周边设置保护,降低倒塌或损坏的概率。科学设置巢穴,可以为粉红棕鸟提供理想居住环境,有利于提高繁殖效率與捕食能力,最终实现控制蝗灾的目标。

2.4开展巢穴保护宣传与讲解工作

通常情况下,粉红棕鸟对人类活动较为敏感,若受到意外伤害或生产工作影响,它们会放弃巢穴,寻找新的活动场地。因此,在人工招引时,应加强宣传工作,避免人类活动波及粉红棕鸟生活范围,同时还需要在鸟巢周边设置警示牌,并设立巡逻岗位,防范违规捕猎或破坏行为。此外,为尽可能营造理想的招引环境,当地管理部门还可与农户进行全面沟通,讲解粉红椋鸟对控制蝗灾的作用,并阐明其生活习性与捕食特征,为后续进一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理想的人工招引效果。

3蝗害治理效果分析

开展人工招引工作,可以使粉红棕鸟在草原蝗害活动范围内进行捕食,有效控制蝗灾影响范围,降低蝗虫繁殖速度。实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蝗虫密度会自粉红棕鸟巢穴附近开始,由内向外分布,同时数量出现逐渐增加趋势[3]。距离粉红棕鸟巢穴6 km以外的位置蝗虫密度与数量显著提升,表明粉红棕鸟对蝗虫规模的控制作用。通过展开1 km间隔的蝗虫密度情况抽样调查工作,利用扫网、方框取样方式进行检查,选择10个基础点位分析,能够获得相关治理结果。在粉红棕鸟巢穴周边范围内,蝗虫基础密度为0.1只/m2;距离鸟巢2 km内,蝗虫基础密度为0.3只/m2;距離鸟巢4 km内,蝗虫基础密度为0.9只/m2;距离鸟巢6 km内,蝗虫基础密度为1.5只/m2;距离鸟巢8km内,蝗虫基础密度为5只/m2;距离鸟巢10km内,蝗虫基础密度为87只/m2。超过10 km 距离条件下,蝗虫密度与周边虫害密度趋于一致,但仍然低于基础防治标准。对各个半径范围内的蝗虫灾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明确粉红棕鸟对蝗灾的最佳治理范围为6 km,单只椋鸟在繁殖期对蝗虫控制面积可达1 330m2,证明其对草原蝗灾具有显著控制效果。

4讨论

研究表明,人工招引粉红棕鸟对控制草原蝗灾具有显著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应严禁在人工招引范围内应用化学农药,防止对粉红椋鸟产生直接毒害作用或在蝗虫体内累积毒素间接引发粉红椋鸟中毒。同时,若粉红椋鸟捕食范围内蝗虫数量过低,则应采用人工方式保证粉红椋鸟繁殖期对食物总量的需求,防止饥饿导致棕鸟孵化失败。在人工招引试验范围内,应加强宣传工作,让农牧民了解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呼吁保护益鸟,控制蝗虫灾害的影响范围。落实人工招引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技术应用质量,有利于草原蝗灾科学控制,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5结束语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对控制草原蝗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得出,人工筑巢需在5月前结束,科学设置巢穴,为粉红棕鸟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人工招引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避免人类活动波及粉红棕鸟生长范围,同时防范违规捕猎或破坏行为。重视粉红椋鸟的生活习性,落实保护措施,为粉红棕鸟捕食草原蝗虫提供理想环境条件,进而增强人工招引粉红棕鸟,对于草原蝗灾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桂林,赵海龙,马崇勇,等.粉红椋鸟鸟巢结构和迁离时间防治草原蝗虫效果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34(6):923-926.

[2]王卫,冉华荣,侯婷婷,等.伊犁河谷粉红棕鸟繁殖特点调查[J].新疆畜牧业,2018,33(2):38-40.

[3]张建伟,王建峰,刘建平,等.不同纬度洞巢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及差异[J].动物学杂志,2019,54(4):46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