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工作模式探究

2021-09-28 10:59齐雨菡张天娇于欣琳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共青团

齐雨菡,张天娇,于欣琳

(1.中国传媒大学 a.团委;b.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媒介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新的时代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和特征。高校共青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主体,应全面把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与青年学生的新需求,结合实际,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构建“微思政”工作模式,有效引领青年学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检索显示,关于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研究成果颇丰,其内容主要包括该理念的历史沿革、工作方法、工作体系建设、创新路径及工作成效等几个方面;对“微思政”的研究也不少,其内容主要包括时代内涵、特征、工作方法、教学实践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但是,将“大思政”育人格局与“微思政”工作模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另外,对高校共青团的思政工作主体地位的研究也较为匮乏。本文拟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开展调研,了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思政工作运行现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高效率的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工作模式,以期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实践创新有所裨益。

一、“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

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指将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综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体系,进行整体呈现[1]。将“大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经历了较长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被提了出来,它们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三育人”也成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建构的基础,而“大思政”又融入了高校育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得到巩固和拓展。各高校均根据自身思政工作实际,对“三育人”进行新的解读,丰富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榜样育人、自我教育等新的育人方法,不断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和最终目标的实现,故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

(二)“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大思政”是一种融合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教育内容,涵盖高校各类工作主体、各级工作系统的宏观教育格局。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对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时,可提高成效。

1.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政工作的主体包括课程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基层党组织、基层团组织五类,涵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三个育人领域。在当代学校教育体系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样重要。而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培育方面,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作用更大,其教育形式更加丰富,育人方式更加柔软,覆盖面更加广泛,教育效果更好。第二课堂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推进思政工作,而高校共青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主体,故可以说,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思政工作的主力军。

2.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包括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等。其中,引领青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3]。当前,各高校都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积极搭建团学组织架构,建设由共青团组织与学生群体共同管理、运营的传播和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他们成长。从学生群体的角度而言,通过团学组织平台的搭建,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进入共青团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当中,在共青团的核心场域中,滋养精神品格,提高思想政治修养与道德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被调查者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团组织干部。从团组织的角度而言,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可以扩大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社交圈层的影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拉近思政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些高校的共青团组织主动让学生群体参与思政宣传品的制作与分发,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工作积极性。许多高校的共青团组织都以更加亲和的方式与学生打交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共青团十八大以后,各高校陆续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并将其纳入团学组织建设中,以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组织形式和教育形式,培养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青年政治骨干[4]。截至2020年6月,各级“青马工程”共培养近200万名学生,成为高校集中开展思政教育实践的核心平台之一。

(三)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

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政教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即开设思政类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举办思政主题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体验、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等)。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接触过思政内容,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过思政主题实践活动。听报告、讲座以及参观展览为思政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其他形式的思政主题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参与率也较低(见表1)。

表1 高校学生参与思政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情况

二、当前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呈现方式单一

本研究引导高校学生根据语义差异量表,对本校的思政教育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总评分的均值为33.76(见表2),说明高校学生对目前思政教育的总体评价较高,思政教育得到认可。具体来看:思政教育意义的得分较高,说明高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知。思政教育的呈现形式、传播渠道和可接触性三项,满分均为7分,结果,它们得分的均值都在5分以上,这三项得到较高的评价,与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不无关系。思政教育内容的得分最低,为4.95,这说明高校学生对目前思政教育的内容质量不太满意。他们普遍认为,思政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单一,教学流程化,课堂缺乏互动。这说明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仍未完全摆脱原有的单向灌输的模式,不重视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造成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联系不紧密;同时,未能熟练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内容呈现。另外,思政教育的内容设计缺乏趣味性,无法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减弱了内容传播的有效性。思政课教师应在内容打磨上下功夫,并用灵活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改善思政教育效果。

表2 高校学生对目前思政教育的评价

(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维护不到位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高速发展。面对这一趋势,部分高校未能将数字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当中;有些高校虽然建立起相关的基础网络平台,但缺乏后期的运行维护和技术保障。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高校学生中,有64%的人登陆过本校的思政教育线上平台,有21%的人表示不知道学校有没有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见表3)。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不够大,其利用率不够高。

表3 高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认知度

很多高校的共青团组织都建立有线上线下工作平台,但是缺乏两个平台之间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5]。学校没有从顶层设计与整体部署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各平台均独立运营,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互动,发散点多,分散程度高。许多高校及其下辖的学院、机关部门、班集体、学生社团等单位和组织都建立有自己的新媒体账号,但是学校对这些新媒体账号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没有营造完善的平台组织与运行的生态系统。

三、“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开展“微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高校在构建自身“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及原有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积极推行“思政+X”工作模式,促使思政教育朝着更加宏观的方向发展,努力推动全方位育人局面的形成。互联网自身具有结构属性与社会属性。从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使基层真正强起来——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150例》一书中可以看到,互联网是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政工作的主要平台和载体之一,许多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和工作方式都依托于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被全面开发与利用,微信推文、微博、微视频、微课程等“微”产品层出不穷[6]。在高校,“微思政”工作模式也应运而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大思政”与“微思政”的关系

1.互联网时代,“微思政”是“大思政”的主要实现路径之一

互联网已深入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时也改变了思政教育的传播逻辑。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传播活动的“微思政”,是高校“大思政”的主要实现路径之一。

(1)内容呈现

互联网具有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共享等特点,这就导致网络舆论空间鱼龙混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不断恶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扰乱视听,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斗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凸显。高校共青团必须重视舆论引导和价值观培育。通过“微思政”,可以帮助团员青年树立正确认知、提高政治辨别力和判断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2)技术手段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在青年群体中已得到普及,利用手机进行碎片化媒介接触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新媒体传播具有载体移动化、内容碎片化等特点。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微思政”,高校共青团可以将大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另外,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制作出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说服力更强的课件,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分发渠道

互联网时代,媒介分发渠道增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既可以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也能够利用新兴媒体尤其是平台媒体进行分发,这使思政教育内容被团员青年接收的几率大大增加。社交媒体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平台型媒体分发渠道。正如福柯所言,话语即权力。“微思政”形式灵活,适应性和可塑性较强。若“微思政”得以抢占社交媒体平台的话语主导地位,就意味着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真正掌握了话语权,这样它会扩大影响力和传播力。

2.“大思政”的对象对“微思政”中的互联网工作模式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成功接入互联网。21世纪初期,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得到普及。根据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达到21%[7]。这反映出高校学生与互联网的亲密度。高校共青团的思政教育对象是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成长的阶段正是互联网在国内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时期,他们自小就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互联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天然的亲近感。

(二)“微思政”的优势

1.形式上更富有时代意味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是创新思政工作方法的一项必然选择。技术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而不断发展,思政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也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2.内容上更贴近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

高校共青团的“微思政”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多样性,而有着自己的内容风格和话语体系。流行于网络空间、传播于青年学生中间的梗、表情包等语言和符号生动形象,对它们的运用能够使“微思政”的效果更好。使用故事性强、贴近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交习惯、更加质朴的话语体系,能够拉近思政教育内容与当代大学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微思政”的作用。

四、“微思政”工作模式的内涵及其创新路径

(一)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工作模式的内涵

“微思政”工作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微”。在思政教育领域,对“微”的核心内涵,可以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载体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从教育理念角度而言,“微思政”是一种碎片化的教育方式。在信息量过载的现实情况下,碎片化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当今青年群体接受教育的实际。高校共青团的“微思政”正是把握住了这一时代特征,以碎片化的教育方式呈现更精练的思政教育内容,从而对高校学生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正面影响。从教育内容角度而言,“微思政”侧重于从微观的内容生产角度出发,从庞大的思政教育体系中筛选细切口的内容,比如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典故、一个专有名词等,降低内容的信息含量,实现教育内容的降维转化,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即时渗透思政教育,这样做,方便学习记忆。从教育载体的角度而言,“微思政”主要通过微信、QQ、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交媒体平台自身的网络传播属性,决定了对“微思政”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传播体量的压缩。信息传播技术与工具在“微思政”工作模式运行中具有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共青团“微思政”是指高校共青团作为一个思政教育主体,根据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与高校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借助“两微一端”媒介载体和信息传播技术,以多媒体融合形式和精准入微的分发技术,传播独立的、短小精悍的内容,从单向输出向平等互动的教育模式转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校学生这一教育客体开展思政主题教育,促使其自觉接受并积极践行主流思想观点的工作模式。

(二)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工作模式的特点

1.即时性:信息内容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

“微思政”教育内容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互联网传播具有即时、实时等特点。内容审查线上化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和速度,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以往的思政教育往往需要经过线下复杂的程序和繁琐的布置才能进行,既增加教育者的工作负担,也容易引发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微思政”模式化繁为简,其传播的碎片化特征,使得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即时传达至学生终端,同时也降低了高校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接受的门槛。

2.开放性: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互联网本身具有开放性和无边界性。高校内部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开放和数据共享,会给“微思政”带来更多可能性。

3.交互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更便利的沟通交流

“微思政”借助互联网展开,网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和学生开辟了便捷的沟通渠道。通过互动交流,教育者可以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在思想认知上的变化和动向,在此基础上完善“微思政”的内容和形式;学生也可以借助沟通渠道,实现自我表达,从被动接受思政教育变为主动学习相关内容。

4.平等性:教学双方平等对话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开放式、扁平化、去中心化的传播,使得传播模式和传播活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作为受教育者的高校学生,也可能拥有与教育者相当的话语权。互联网给教育主体和客体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媒介平台,这种平等对话打破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拉近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思政教育,甚至提供思政教育内容,参与相关课件的制作。

5.协同性:各方共建团学工作格局

互联网不仅提供了一种工具媒介,更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由多个主体协同开展。包括学生工作处、团委在内的学校各个部门共同推动“微思政”工作,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结,构建“微思政”网络,共同打造团学工作新格局,增强了团学组织的影响力。

6.创新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开展“微思政”工作,并没有模板,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供教育者参考借鉴。“微思政”工作在网络空间展开,互联网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教育者创造性地开展“微思政”实践提供了可能,为“微思政”工作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创新驱动力。

(三)“微思政”工作模式的创新实施路径

1.教育内容创新

在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工作中,要紧跟时代步伐,观察时事动向,围绕焦点热点来选题,并采用新形式进行内容呈现。具体来说,在选取思政教育题材上,要牢牢把握“突出时代性”这一基本原则,聚焦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与议题以及重要节日等,以社会生活为资源宝库,从中提炼萃取思政教育主题,进行议程设置,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共青团要积极指导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促进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与社会大课堂的联系,成为社会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高校共青团更要时时关注青年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群体的诉求与反馈,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引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要密切关注校园热点事件,掌握舆情走向,及时进行引导。总之,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自身工作效能。在内容呈现形式上,要走出原有圈圈框框,采用新的制作手段,以图文、短视频、微电影、音乐、广播、H5等形式进行内容传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制作原则,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增强“微思政”的吸引力。

2.组织管理创新

从高校共青团组织架构上而言,应该建立起一个规模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基层团组织联动体系。我国高校基层团组织管理主体多元化的问题长期存在,相互之间合作沟通渠道不畅,组织性和整体性较弱,这导致“微思政”工作的推广力度和分级传播的反向作用较小。当前,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工作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对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协同共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增强校团委对各学院团委、团总支的组织与管理效力,发挥校团委的领导、引导、联系和服务职能,采用自上而下(校团委——学院团总支——基层团支部)的层级指导模式,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更加有效地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其次,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依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结合团员青年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精准化的“微思政”教育内容投放,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3.平台载体创新

目前,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应紧跟时代脚步,依托融媒体平台,搭建思政教育的全媒体矩阵,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力。要创建新媒体的官方账号,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展“微思政”工作,以更加生动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吸引青年学生。要打破不同媒体间的运营壁垒,实现内容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要打造“微思政”品牌,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在共青团思政教育平台搭建和“微思政”工作模式构建上,学校应提供技术保障。要利用大数据技术,重新构建学校内部的信息系统,创建精准化、个性化的学生画像和云数据平台,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追踪校园热点,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校园舆情风向,第一时间进行正面宣传引导。总之,要做到全天候在线、全方位育人。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8]。青年作为社会发展最具创造性的动力来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很激烈。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交融之地[9],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主体。互联网时代,要遵循教育规律,推进“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构建高校共青团“微思政”工作模式,将思政教育落小落实,增强说服力,根据思政工作特点,创新思政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实施路径,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树牢青年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之练就过硬本领,担当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任。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共青团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关于油田企业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