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的构建
——以开封大学旅游学院为例

2021-09-28 10:59丁永琦杨艳丽
开封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三全育人产教

丁永琦,杨艳丽

(开封大学 旅游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根据运行层面的不同,将试点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省级层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层面,突出“十大育人体系”)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各院系是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微观层面,是宏观、中观“三全育人”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按照“三全育人”微观层面的运行逻辑,建立微观层面“三全育人”的基本思路,制定总体规划,推进各院系的“三全育人”工作。本文拟以开封大学旅游学院为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探讨高职院校院系层面“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实现途径。

一、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模型的构建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所谓“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它是一种教育理念,要求构建一个完整的育人系统,进而全面、系统地育人。从狭义上说,“三全育人”是一种德育理念,它要求建立一个立体结构的德育体系,开展强有力的德育。从广义上说,“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这一教育范畴包括但不限于德育,但是,从德育实践的视角来诠释“三全育人”,更有针对性,也更易于理解,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我国的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要求发挥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重要作用,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基于此,“三全育人”中的“全员”,其范畴应涵盖多元主体。高职院校应围绕专业共建、师资共享和人才共育等主题来推进产教融合。“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是指学生在校求学的整个过程,说明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是指利用多条途径开展教育。

(二)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模型的构建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促使学生德才兼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我们可采用三维认识结构模式这一方法论,对立德树人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分别归入标准维、手段维和基础维,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的模型(见图1)。在该模型中,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明确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进而明确“全员育人”中的多元主体,并规范育人主体行为,确定标准维;以学生成长发展理论为支撑,抓住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中的生理、心理、需要、行为和问题等五个元素[1],研究大学生成长中主动发展与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而构建动态的“全过程育人”模式,并规范育人方式,确定手段维;以中观层面的“十大育人体系”、微观层面“全员育人”的多元主体和动态的“全过程育人”模式研究为依据,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确定基础维。标准维、手段维、基础维构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模型。

图1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的模型

开封大学旅游学院作为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单位,对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细化工作方案,全面落实责任,加强监督考核。该学院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学生入校前、毕业后,做到了教育全过程覆盖。同时,采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监督模式,确保考核评价的准确性、公平性,提高了教育成效。旅游学院坚持服务地方、开放办学,在产教融合方面积极进行实践探索。目前,该学院拥有国家级骨干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教学基地、国家旅游局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该学院努力推进专项育人实践,打造实践品牌,突出自身特色,优化、完善运行机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丰富育人载体和育人途径,形成了可复制的做法、可推广的经验,为学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二、“三全育人”中的多元育人主体

高职院校的育人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分层次的。美国学者米切尔等人从合法性、紧迫性和影响力三个维度来衡量不同群体与高职教育的关系。据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的三个类型: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三个维度全符合)、预期性利益相关者(符合其中两个维度)、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符合其中一个维度)[2]。

对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来说,政府的支持、学校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行业平台的搭建、学生及家长的参与和支持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显而易见,他们都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其中,学校、企业、学生是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最为重要,事关产教融合的成败;教师、家长、政府、行业协会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他们极大地影响着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效果,其作用不可忽视;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有媒体、社会组织、公众等。图2显示了这三者各自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的大小,表1罗列了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

表1 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图2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构成

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发展引领者;学校是人才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企业是产业政策的执行者和产业发展的支柱。政校企三方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利益诉求有差别。要对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下多元育人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明确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尽量予以满足,以便调动多元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全员育人[3]。

将企业、学生家长、行业协会、政府等纳入育人主体范畴很有意义,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确定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育人主体的工作职责,明确其关键责任区,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高全员育人成效。开封大学旅游学院加强与学院之外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协调,尽量满足其利益诉求,并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为他们服务,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该学院加强对企业、学生家长、行业协会等育人主体的引导,使之主动参与学院育人工作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三全育人”中的动态育人过程

根据岑逾豪先生关于大学生成长的实证研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并非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收获,也并非与个人努力程度成正比,而是在多个因素作用下会达到四个层级或者说“境界”:一是“学生参与”,融入大学生活,融入不同的子环境;二是“学生投入”,包括时间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等;三是“学生学习”,反思大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盘点学习收获;四是“学生发展”,个体在意义构建和思维构建上获得进步[4]。这四个层次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金字塔模型。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5]。高校要想有效地凝聚育人工作之力,就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6](P258)。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并构建“三全育人”微观体系,寻找育人的薄弱环节,有效弥补漏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全过程”成长的金字塔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高职院校学生“全过程”成长的金字塔模型

“学生参与”层次主要包括课业学习、联课活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勤工助学、人际交往、休闲娱乐、实习就业等活动。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环境,这八类情境是金字塔的开端和基础,共同支持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如果只进行“签到式参与”,奔走于各个情境之间,那么看似忙碌,其实并不充实,大学生活缺乏真情投入,其个人成长会停滞在第一个层次[4]。

“学生投入”包括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7]。大学生的重要经历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接受高阶思维的挑战、经历复杂的情感变化[4]。这些经历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使之达到金字塔模型中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有效教育实践”。由此可见,“学生投入”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相比“生源条件”这类难以改变的因素,“学生投入”因素是高校可以左右的[7]。

知识、技能、个人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成长金字塔第三层级“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每个领域又有细分[8]。学习结果建立在对有效教育实践的行为、认知和情感投入的基础上[4],得到理想的学习结果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的投入。狭义的“大学学习”指课业学习,广义的“大学学习”指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拓宽学习概念的范畴,认识到大学学习结果和收获的多元性,进而帮助学生调整在学业相关情境中的投入。

大学生成长金字塔顶层“学生发展”呈现出学生个体在意义建构上的三个维度:认识论维度、个人内在维度、人际间维度。促使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促使学生内在的创先争优声音出现和求新求变意识萌芽的,正是大学生的重要经历,是学生对校园活动的积极参与、对相关学业情境的深度投入和主动反思[4]。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个体在大学期间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产生的过程,及时跟进,施以援手。

大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其主动发展与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9]。主动发展和环境影响这两个因素是学生成长的内因和外因,主动发展是决定性因素,环境影响是主导因素。多元育人主体可以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中,纳入学习目标及促进学习的手段,稳步实施教育计划,并启发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

四、“三全育人”中的多种育人平台

在“三全育人”中,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搭建课堂、宿舍、实践基地和网络四个育人平台,实施“课堂”锻造工程、“宿舍”培育工程、“实践基地”提升工程和“网络平台”特色建设工程,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实现“育生”的目的,还要达到“育师”的目标。

(一)“课堂”锻造工程和“宿舍”培育工程

课堂和宿舍是高校两大基础育人平台。开封大学旅游学院参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双阵地十进”模式[10],实施了“课堂”锻造工程和“宿舍”培育工程,把“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落小、落细。该学院开展理想信念进课堂、良好风尚进课堂、科研工作进课堂、为人师表进课堂、书记院长进课堂等课堂“五进”活动,实行集体备课,“一月一主题”,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开展全员角色定位进宿舍、书记院长定期进宿舍、师生考核指标进宿舍、青年社区管理进宿舍、治理人才培养进宿舍等宿舍“五进”活动,丰富育人载体,打造“红色晚自习”这一思政教育品牌,利用宿舍这一基础育人平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实践基地”提升工程

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践基地是重要的育人平台。开封大学与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封市教育体育局共同发起成立了开封市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目的是探索开封市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路径。其会员单位包括5所开封市的大中专院校、开封市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清明上河园等20余家旅游景区。开封大学旅游学院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动产教融合,突破瓶颈、打通堵点,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促进专业群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该学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内驱力。我们可将校企合作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围绕“专业”共建、“师资”共享和“人才”共育进行深度合作。“开封大学-四川至诚高尔夫订单班”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产物。第二个层次是校企双方共同策划项目开发、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共同推动广告宣传和项目实施。开封大学旅游学院围绕宋茶、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和官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开发,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三个层次是企业仅仅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这属于传统的校企合作。在基于产教融合育人理念的“三全育人”微观体系构建中,我们应扩展第一个层次,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三)“网络平台”特色建设工程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开封大学旅游学院在文化旅游专业群建设中,充分借鉴“小郑‘抖’文化”等省级网络精品建设项目,实施“网络平台”特色建设工程,依托开封文化旅游职教联盟和相关校企合作单位,围绕校园文化活动,开发“励学行”“风尚行”“旅游行”和“文化行”等特色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提供优质网络文化内容,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五、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的出台,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微观体系建设中,应明确基本思路,按照总体规划和体系模型,稳步推进,确保各院系的“三全育人”工作扎实有效,确保他们都能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相关者三全育人产教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