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利用民俗节日活动 促进幼儿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策略

2021-09-28 09:13程丽
求知导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策略

程丽

摘 要:幼儿园开展民俗节日活动有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幼儿认知的发展和幼儿社会规范的形成,文章从“师幼共构”角度出发,提出了尊重幼儿,让民俗节日活动儿童化;分析内容,让民俗节日活动教育化;满足需要,让民俗节日活动化三种活动策略,以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体验,提升幼儿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幼儿传统文化素养;民俗节日活动;幼儿园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3-0034-02

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这也是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和民族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幼儿传统文化启蒙不应止于诵古诗、讲经典,应明晰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概念内涵与价值思考,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内容及途径进行有效的探索,发掘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一、幼儿园开展民俗节日活动的价值取向

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幼儿园的传统节日活动也逐渐丰富起来。幼儿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不了解,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就不能萌发民族文化意识,更别谈对家乡、祖国的归属感了。提升幼儿传统文化素养应建立在用活动挖掘和调动幼儿的学习潜能以及 参与的积极性之上。同时,这样的活动又能将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相融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活动中去感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幼儿园利用民俗节日活动来促进幼儿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把握好民俗节日活动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园民俗节日活动有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前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性形成和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民俗节日来源于生活,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四幼儿园和雅分园在开展民俗节日活动中以“培养健康、灵动、自信、共情、明理的中国儿童”为核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幼儿用自己的视角去理解民俗节日活动,在不断参与和生发的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幼儿参与民俗节日活动的过程就是自然习得良好品质的过程。

(二)幼儿园民俗节日活动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在民俗节日活动过程中会自然习得与节日相关的知识。民俗节日都是通过人们的外在行为、语言、表情、服饰等表现怎样过节,是外化的可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的节日感受和体验,不同于其他传统民间文化蕴含在语言、文字、艺术作品中,对幼儿而言需要学习、理解后才能感知。我们以中秋节活动为例,教师给幼儿讲中秋节的传说时,幼儿通过对中秋这一传统节日的了解,对中秋的由来、中秋的习俗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促进其对节日认知的发展。在开展的民俗节日活动中,我们通过讨论、提问、交流与分享等方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此外,传统民俗节日有周期性的特点,时间的固定性和周期性便于幼儿认识和掌握四季[1]。

(三)幼儿园民俗节日活动有利于幼儿社会规范的形成

民俗节日活动并不是个人单独的活动,是属于全社会的、属于大家的,因此民俗活动可以增进幼儿对他人的了解。幼儿园开展民俗节日活动时,幼儿可以从中体验到节日的一些常规礼仪和文化禁忌等,还可以从中学习遵守相关的社会秩序[2]。此外,幼儿参与传统民俗节日教育活动,还有利于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幼儿通过积极地参与这些形式多样的民俗节日活动,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团结互助,从而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二、“师幼共构”:民俗节日活动促进幼儿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策略

师幼共构式民俗节日活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根据传统民俗节日的特点和幼儿自身的兴趣共同设计并在特定的节日里实施的活动。我们的民俗节日活动主要以主题活动和项目活动的组织样态为主,在传承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实现幼儿发展的双重价值。师幼共构的民俗节日活动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教师完善自我文化修养的支持。

(一)尊重幼儿,让民俗节日活动儿童化

传统文化的基调是成人文化,要传承并发展,关键是将成人文化下的传统节日转化为幼儿自己的节日。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在开展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期间,我们更注重活动开展的儿童视角。师幼共构,在尊重儿童学习方式、学习特点的同时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活动过程中,教师把握活动的教育价值,在尊重幼儿的同时让民俗节日活动不失去它应该有的文化传承和情感体验。

例如,(中班)中秋节主题活动中,在开展中秋节主题活动前,教师根据主题设计活动目标,对幼儿现有的经验进行了解,将幼儿的想法、兴趣和需要融入活动设计中。活动前,教师以节日典型活动“甜甜的月饼”为切入点,抛出话题让幼儿进行讨论。中秋节里你想吃什么?为什么要吃月饼?和谁一起吃?幼儿通过收集信息,在分享、讨论中了解到月饼在中秋节所代表的含义。民俗节日活动中的食物也具有情感的传递作用。活动中,幼儿围绕“月饼”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月饼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我”来做月饼,月饼分享给谁?教师在不断支持幼儿的过程中将尊重幼儿体现在活动里。幼儿在追随自己兴趣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对民俗节日文化的认识,理解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深入了解中秋节这一节日的内涵。在制作月饼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让中秋节的习俗留在了幼儿的心中。幼儿把制作好的月饼分享给了同伴、家人和朋友,在传承中秋文化中,将团圆共享的美好情感内化于心,在分享月饼中激发幼儿产生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在民俗节日活动中的社会性发展。

(二)分析内容,让民俗节日活动教育化

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赶花会”“坐茶馆”等,在传承文化的同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促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的融合。师幼共构体现在教师对民俗节日活动的价值判断,教师需要把握对幼儿发展价值的兴趣点才能满足幼儿在原有经验上的生成。民俗节日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以幼儿的经验、不断发展的能力以及年龄特点为基础。

猜你喜欢
幼儿园活动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略谈幼儿手工活动的指导策略
谈幼儿园晨练活动中的图标的运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园活动
幼儿园活动中提高幼儿素质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