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往事,思来者”

2021-09-28 09:13孟钟捷
外国问题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王老师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01(2021)01-0004-03

“王斯德老师已经走了!”当顾老师(王老师爱人)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几乎懵了。没想到更让我不知所措的消息还在后面:“我们已经做完了后事。不麻烦你和组织了。王老师在世的时候就一直强调这一点!”当时我便说不出话来,脑海中不断地闪现王老师在我成长中的一幅幅画面。

在最近几年的研究里,我一直专注于记忆与历史的关系。人们认为,记忆是鲜活的,历史是冷静的。但当我写下这段文字,追念王斯德老师时,却发现记忆和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如此扭结在一起,以至于我突然间更明白了太史公的精辟之语“述往事,思来者”正是一位历史书写者的使命——当年,王老师便把苏渊雷先生写的这幅字挂在办公室墙壁上,日日自勉;今天,我也想以类似的思路来描述这位“历史人”留下的生命记忆。

一、追求通贯的世界史学家

王斯德老师曾写道:“人类历史是一个先后承续,不可割断的发展过程”①“历史学把人类社会的变迁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和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和剖析”。②他本人也是把世界通史的教学和研究作为毕生追求的工作目标。

苏俄史是王老师的最早研究领域。1979年,他发表《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文,打破了研究禁区,获得学界广泛好评。③此后,他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等各领域都进行了仔细研究。90年代初,他和周尚文、叶书宗两位老师共同出版了《苏联兴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02年)。该书已成为苏俄史研究的必读书目。

70年代末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世界现代史教研室决定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起源研究”作为集体攻关项目。由此,王老师便从苏俄史扩展到二战史,先后发表了针对二战前英国外交政策、美国远东战略及同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的大国战略演变等主题的重要论文。这些研究提供了比较视野,为王老师接下去的通史编撰打下了基础。

80年代末起,王老师把工作重心投入到《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的编撰中。这些教材惠及了整個90年代的一批学生,并获得国家及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在此基础上,世纪之交时,王老师主编的三卷本《世界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09、2020年)问世。这部通史教材汇集了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的骨干力量,集中体现了王老师的通史理念。他在前言中这样写道:“《世界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观,它所考察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历史运动的发展进程。”“通史的灵魂在于‘通’,要有一种贯通古今、融会经纬的历史通感,‘登高壮观天地间,俯仰古今一脉留’。同时,通史对历史进程的阐释又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生动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所以宏观考察与微观考察应当有机地结合,取精用宏,执简驭繁,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该教材后来再版两次,入选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有二十余家高校选用。

两千多年前,太史公便提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言壮语。我想,王斯德老师一定也是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它。对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师生而言,“通贯”二字自然应该铭刻在我们的学术抱负之中,体现于我们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提出的每一个观点之间。

二、全心育人的历史教育学家

在今天的学术期刊《历史教学问题》封面上,依然还保留着王斯德老师在退任主编之前敲定的四句办刊方针:“推进史学研究创新、深化历史教育改革、培育公众历史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了王老师作为历史教育学家的深邃思考。

王老师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93—1997)。当时,历史学正逢“史学危机”,办学陷入困境,人心浮动,优秀学生也不愿报考历史专业。在此情况下,王老师坚持创新理念,把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作为工作重点。1994年,他和王家范老师在办公室连续工作三天,撰写历史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申请书。第二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成功获批基地。我是1996年进入大学的,正好“享受”到这次育人模式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导师制、小班化、三步式培养(读书笔记—研究综述—小论文)、专有书柜、专项奖学金、提前毕业、直研等——今天我们正在谈论的“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在当时都已初步成型。他以此为基础主持的教改项目“历史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更为重要的是,从基地班走出的历史学专业研究者已分布在全国各地,实现了王老师当年在史学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推陈出新的愿望。

王老师在退而不休的最后二十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历史教学问题》的编辑工作中。在他看来,办刊是比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更能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教育事业。他先后同100多位史学名家联系,请人做专访,把他们的治学经历和体验留下来。从今天的史学眼光来看,此举不仅为后来研究者展示了前辈学人创新摸索的心路历程,而且提供了中国现当代历史知识生产机制及其运作的部分面貌。王老师心里始终装着那些奋斗在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他为此特别设置了“研究生课堂”栏目,邀请国内著名学者把课堂实录记下来,以便没有机会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学老师们拥有继续学习的平台。不仅如此,他还把三分之一的版面留给中学教师发表教研论文。在《历史教学问题》创刊六十周年的座谈会上,他曾十分动情地谈到,尽管一些栏目已不适用于目前强调“转载”“引用”等指标的评价体系,但他依然觉得刊物需要继续坚持为中学历史课堂服务的宗旨。

不仅如此,王老师还亲自走到了大中学历史教育的第一线。他主编出版了《大学世界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为非历史专业的本科生打开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奇妙之窗。他担任了国家基础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主编了经教育部审定的初中历史教材(华东师范大学版)。在罹患重病前,他还多次参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大纲的讨论。王老师不辞辛劳,多次奔赴全国各地参加中学历史教师新课标改革的培训工作,编写教师辅导读物,与各特级教师工作室合作,致力于提高中学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

王老师很早便意识到公众史学的重要性。早在世纪之交时,他在《历史教学问题》上设立“寻觅历史”专栏,提倡各种形式的写史活动。他对家乡乌镇的历史如数家珍,并欣然为《乌镇镇志》写序。2014年,他提出了“培育公众历史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句办刊方针,并在当年鼓励我组稿刊登有关英、法、德三国公众史学发展的系列论文。他曾写道:“逝者如斯,世上万物随着时间的流淌,皆成历史。历史在现实中延续,我们生活在历史之中。”(“寻觅历史”专栏序言)这充分体现了王老师作为一位专业学者对历史学的育人功能有着广阔而深入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以“育人”为使命,致力于培养一代代大中小學教师的高等学府。王斯德老师从1956年跨入校门,1960年留校工作,到2021年离世,在整整65年的时间里浸润在“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熏陶中,他自己也成为这一理念的最好注释。

三、真诚提携后辈的敦厚长者

在王斯德老师去世的消息发出后,我收到了国内各大高校与前辈学者的唁电。其中大多提到了王老师倾心帮助的往事。这一点,也是我与王老师交往二十多年来的最深切体会。

王老师在学术上始终以支持青年人成长为宗旨。他支持自己的博士生按照学术兴趣选题,全心帮助他们在学界发展。他愿意把《历史教学问题》的三分之一版面给青年学者(包括博士生),因为在他看来,青年人既有研究热情,也有研究水平,但缺少展示平台。学术刊物应该有气度包容青年人成长中的各种瑕疵。就我个人而言,学术起步时的不少文章,都是在《历史教学问题》上刊登的。不仅如此,王老师还以令人吃惊的信任态度把一些重要任务交给了我:如做三十年世界历史研究大事年表、参与编写“世界史30年发展报告”、修订《世界当代史,1945—2000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等。后来我才明白,这些工作实际上一步步地让我熟悉了世界史研究的历史,培育了“通贯”的观念。

王老师在社会交往里总是以谦虚、律己等形象出现。他长期参加市级和校级职称评定工作,助人无数。作为教育部专家评审各校历史学专业时,他也是以建议者而非批评者的角度为别人想办法提思路。70几岁时,他还时常在校园里骑车,带着行动不便的同事兼挚友王家范老师,前往编辑部或办公楼。有一次,他让我随他一起,陪同齐世荣先生访问故乡乌镇,坚决不让当地朋友接待,全程自掏腰包。过年时,我给他寄去贺年卡,他也总是及时回复。有一次,他请我在学校周边的小餐馆吃饭,点了一桌荤菜,让我“好好补补”。

王老师在生活中简单而质朴。几十年来,他都住在丽娃楼的小房里。每天两点一线,从家到编辑部,风雨无阻,假日不休。他几乎不看电影电视,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在学术之外,他想得最多的恐怕是“不要给组织添麻烦”。办刊经费最紧张时,他找往日的学生来捐赠。他主动担任系友会会长,帮忙牵线系友在系里设置奖学金,但他从来不愿意接受任何帮助,哪怕在他罹患重病时,他对系里送去的慰问金也要推辞再三,并不断让顾老师或女儿来致谢。医生和护士们几乎听不到他的任何抱怨。他总是对家人说,“不要对组织提任何要求”。这一点便反映在王老师的后事处理上。

对我而言,这位祖父一般的老师确实配得上其同辈人给他的称呼:“德公”。无论行事,还是做人,王老师为我们留下了知识分子的榜样。

记忆难免琐碎,但“述往事”,正是为了“思来者”。王斯德老师虽已故去,但他追求通贯的大历史观、全心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及愿意提携后辈的学者风范,却是从学术到实践直至为人等各方面,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愿王老师安息,愿同侪学人共努力,把世界史学科建设好!

(责任编辑:郭丹彤)

[收稿日期] 2021-03-01

[作者简介] 孟钟捷(1978-),男,浙江杭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① 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序言。

② 王斯德:《历史学是极富生命力的学科》,《人民日报》2018年7月10日。

③ 王斯德老师的主要文章已收集在《王斯德先生文萃》中,合肥:黄山书社,2020年。

猜你喜欢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
The Way to an Economic Giant
历史微故事的选取原则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