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导写及佳作展示

2021-09-29 11:44王学华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1年9期
关键词:胸怀起点君子

王学华

真题回放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导引

文题材料列举了三种对立的观点,并以重复和矛盾的形式突出了几个关键词——“得”“失”“终点”“起点”“过程”。其中“得”“失”是核心,而“终点”“起点”“过程”是二级关键词。所以,审题立意时,既要关注“得”“失”,也要顾及“终点”“起点”“过程”。如果只谈“得”与“失”的关系,如“有舍有得”“祸福相依”“淡然坦然面对得失”“成功是失败之母”等,而不涉及另外三个关键词,就没有扣紧题意;如果抛开“得与失”,而另起炉灶大谈“人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青春励志”“不得意忘形,不灰心丧气”等,同样偏离题意;不对“得失”作概念诠释而直接或完全把“得失”偷换成“成败”,则是离题。就本题而言,既要分析“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又要着重讨论为什么是或不是“终点”“起点”“过程”,进而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而后两者才是写作的主体或重心,也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可以顺着文题材料的方向立意,如把得失看成终点,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做事只看结果,它是功利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终点”角度,可分析“功利主义”“成功学”(以成败论英雄)、“世俗性”(物质性)等社会观念的根源;也可分析“目标”的作用,进而导出“人生的意义或价值,就在于有所作为”或“成功需要努力奋斗”的观点。同样,把得失看成是起点,就要从得和失中获得经验、教训或动力等,以走好下一段路程。因此,从“起点”的角度,可分析“反思”“自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转换新思路”的意义;“成败归零,再启程,再奋斗”“成功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一直向前,功在不舍”的心态等。至于把得失看成过程,就是提醒我们在人生过程中不重结果重过程,摒弃功利主义,注重生命过程的体验。因此,从“过程”角度,可分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并非不在乎”“胜不骄,败不馁”“要乐观,不悲观”“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奋斗始终是人生的主旋律”等看法。当然,这个题目暗含着要对这三种态度的关联进行分析,最终要落实在“得失取舍”上来。因为无论是“终点”,还是“起点”,抑或是“过程”,最终都要论及正确的得失观。

無论得失,皆是过程

浙江一考生

人生在世,大凡人们都喜欢“得”,而不喜欢“失”。殊不知,“得”和“失”却如影随形,有“得”的地方必定有“失”,有“失”的地方也必定有“得”。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文王拘”是“失”,失了自由,失了体面,却成就了《周易》的深邃;“仲尼厄”是“失”,却成就了《春秋》的厚重;屈原放逐亦是“失”,却成就了千古绝唱之《离骚》。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闯王李自成挺进北京城时,春风得意,却在短短42天后,功败垂成。明清时期,中国实行海禁政策,自诩天朝上国,不得不说,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侵略,却也让中国固步自封,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他国,于是有了中国近代几十年的屈辱史。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如今的“得”是千千万万的先辈拿鲜血换来的,切不可居安却思逸。

那么得与失就一定是起点或者终点吗?非也。不管是起点还是终点,其实都不过是人生一段路的过程。我们在高考前,听到最多的话是,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有人说是起点或是终点,是十年寒窗的终点,却又是迈入更高学府的起点。可是谁又能说,这就是起点或是终点呢?我们面临无数的抉择,一个抉择是一段故事的结局,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篇。但起点也好,终点也好,都不过是人生中一段过程,是一个由得与失组成的过程。如果非要说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但死亡也不过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像屈原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离骚》和一个节日——而这,就是生命的延续。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代帝王都会觉得自己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殊不知转瞬即逝。社会就在这一代又一代的得与失中不断前进,才有了如今的盛世。而这无数的得与失,其实都是这条进化链上的锁扣。所以,得时,不要洋洋得意,应居安思怠;失时,也不要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而应该如梵高那般,抱着“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他始终不断地燃烧”的信念,让心中的那把火,永远燃烧着!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汲汲于得失,不戚戚于荣辱,因为无论得失,皆是过程,在过程中行走,在过程中反思,在过程中突破,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点  评

1.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考生根据材料提炼出“无论得失,皆是过程”的观点,

这个观点,是对原材料内涵的深度阐发,见解独到,给人以启发。

2.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本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材料,如文中引用了老子、论语、梵高等的名言名句等,使论说充满理论色彩,显示理论高度。二是事实材料,如文王、仲尼、屈原、李自成以及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事实等,这些材料的运用,强化了观点。

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浙江一考生

“失之淡然,得之坦然”,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幸与不幸的区别在于我们的胸怀,患得患失只会让我们变得狭隘。

君子怀本家,不计小得失。楚王身为一国之君,自然心系子民,这源自他君王的胸怀,也正是君子胸怀的第一层境界——本家之怀。本家之怀心念本分,心向小家。楚王失弓自是楚人得之,小小的失又如何?正如田忌赛马,没有下等马之失,何来以劣胜优之得;又如塞翁失马,无丢马之不幸,何来收获二马之喜悦。君子心怀本家,所以不计小得小失。于他们而言,个人的得失如同微风,拂之即来,或去或留,无需计较。多少年来,无数将士奔赴边关,放弃了时间,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原本的安逸生活,以本家之怀,不顾个人得失,守护着祖国。徐志摩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于小得小失之外,君子展露本家之怀。

君子怀仁爱,故众人收获。孔子身为思想家、教育家,自然心怀众人,这源于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君子胸怀的第二层境界——仁爱之怀。仁爱之怀,心念人民,心向大家。人失弓,人得之,于大家而言无根本意义上的改变,也就无所谓得失。正如药学家屠呦呦,没有牺牲青春的刻苦钻研,何来给全人类带来福音的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又如维和部队,没有夜以继日的冒险行动,何来全世界的和平安宁。君子心怀大家,所以不计较部分得失。疫情期间,全国上下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控制住疫情,不计前嫌、不顾本国损失,主动将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国,有效控制了各国疫情蔓延态势。于权衡得失之外,君子显露仁爱之怀。

君子怀自然,容万物而和。老子作为道教始祖,心容万物,无谓得失,这源自他容天地万物的胸怀,这正是君子胸怀的第三层境界——自然之怀。自然之怀,心念天地,心向万物,“失之,得之”,既如此,无失亦无得。正如青藏铁路,没有那专程设计的野生动物通道,何来铁路沿途的野性风光?又如华盛顿CTES公约,没有这全称为《涉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协定和无数人不计成本的这份“失”,何来如今部分濒危动植物数量的稳步上升的这份“得”?君子心怀自然,所以容万物而和。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尽显君子本家之怀;“人失弓,人得之”尽显君子仁爱之怀;“失之,得之”尽显君子自然之怀。故此,得失,既是起点,亦是终点;既是过程,亦是结果。不计得失,胸襟宽广,才能拥抱广阔的世界。

点  评

1.标题形象,揭示主旨。“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两两对称,朗朗上口;同时,运用两个典故,蕴含着深刻意蕴,揭示出鲜明主旨——人要有宽广的胸襟,不要计较得失。

2.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本文材料十分丰富,既有楚王失弓、田忌赛马、孔子、老子等经典素材,也有屠呦呦潜心研究、维和部分英雄守护和平、中国抗疫成功、华盛顿CTES公约等时鲜素材。这些材料的运用,有力论证了了观点,显示出出作者深厚的素材积淀。

猜你喜欢
胸怀起点君子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六月·起点
君子无所争
“曾左”与“左曾”
国风·卫风·淇奥
宽阔的胸襟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疯狂迷宫大作战
瞬息间是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