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1-09-29 15:15黄赵华
地理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形式价值取向劳动教育

黄赵华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并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劳动技能,更应强调的是“劳动育人”。本文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及时代性优势,进而明确了中学地理教学在引领学生劳动价值取向、拓展学校劳动教育新形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能够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担当。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新形式;中学地理教学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隔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握劳动育人导向,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两次文件都一致要求应结合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中学地理教学在学生的劳动教育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能否成为重要担当?

一、中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优势

劳动教育肩负育人重任,需不断探索和丰富其内容及实施路径。中学地理课程实践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

1.生活性

中学地理课程倡导结合生活性的内容,关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问题、现象和景观等,地理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致力于教给学生对现在和未来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具有生活性。劳动与劳动教育离学生并不远,劳动寓于生活之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存在。生活中的很多地理事物都可以成为学生劳动的对象和劳动教育素材。如不同季节外出旅游地的选择、衣物装备的准备、旅游线路的规划、部分旅游景观的欣赏与讲解,户外露营场地的选择、遭遇一般自然灾害自救方案的施行,环保与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及实践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劳动的对象,纳入勞动教育范畴,使劳动教育凸显生活性,让学生享受生活的乐趣、劳动的乐趣以及劳动的价值。

2.乡土性

乡土性与乡土乡情密不可分。乡土乡情是乡土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和补充,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学校所在地环境)、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感受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感受家乡的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乡土)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具有乡土性。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场所和内容的选择上。劳动教育的本义是要实现“劳动育人”,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育人优先、适度合理的原则,选取劳动教育的场所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从乡土乡情出发,突出优势乡土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当然,家乡的变化、家乡美好生活、家乡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与智慧也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些乡土资源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极好载体。

3.时代性

中学地理课程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课程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渗透了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成就;回答了众多当下人们最关心的地理话题;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关注新时代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要求;顺应发展需要、紧随时代步伐。

中学地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该属性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促进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并使新工种涌现与旧工种消亡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以知识和科技为支撑的脑力劳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应在发展中求变以顺应时代要求。如利用地图软件(共享单车、电动车)体验快递员(外卖员)穿梭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劳动状态、为城市新楼盘设计广告词、在市区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摆地摊……这些与当下潮流相适应且需要利用地理新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劳动便是劳动教育时代要求。

二、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引领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功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所涉及的知识广泛、多样,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相关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选取恰当的素材,引领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

1.感恩劳动人民

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归根结底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坚守与付出。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热爱劳动人民,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何突破地理的纯学科限制,融入劳动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应该且必须成为地理教师们思考的课题。

以2019版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人教版第二册)为例,教材选取基本社会经济活动作为教学内容。作为参与者与推动者,劳动人民在基本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影无处不在,具有突出贡献(表1)。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相关信息,顺势而为,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即在享受他人劳动成果的同时不忘感恩劳动人民。

2.尊重劳动成果

学生在生活中可接触到的劳动成果大致分为两类,即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成果,他们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学生不知生活物资从何而来,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度消费、攀比消费,浪费严重等现象。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缺失。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体验感知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成果。

根据一般的生活需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粮食(大米、面粉)、蔬果、水产品和肉类,这些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生产,需经过多个环节最终才能成为商品。如大米来自季风水田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具体田间作业分为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排水→收割→干燥→筛选8道流程。水稻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夏秋的旱涝灾害,春季寒潮带来的低温冻害,都会限制水稻的正常生长。为确保高产、稳产,必须对水稻生产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兴修水利;在生长环节,水稻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和杂草的影响,农民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工作,如定期喷洒农药。这些都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真可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工业产品的生产同样需要经过不同环节,如商场内所见的各式服装需经过纺纱→织布→印染→设计→裁缝→包装→运输→销售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凝聚着不同工作岗位上劳动者的付出。地理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工业生产中劳动者的劳动场景,或邀请作为工人的学生家长来讲述工业生产过程,或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体验劳动过程,以此强化学生认知,达到教育目的。

3.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中国劳动人民在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中,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描绘着一幅幅美好画卷。

农业生产上,修建坎儿井,引高山冰雪融水灌溉良田;修建排灌渠,引黄河水滋润河套平原;依山就势,在南方山地丘陵区修建梯田;顺应地形,在低洼平原发展基塘农业、修建垛田;利用大陆架资源,发展近海养殖,使珍贵海鲜进入寻常百姓家;加大科研力度,培育新品种、发展设施农业等。这些都无不彰显着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巨大作用。工程建设上,南昆铁路的修建、青藏铁路的通车、南水北调工程的贯通、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等,使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人们生活变得更美好。生态保护上,绿化中国,使广袤沙漠从中国版图上缩小;三北防护林建设,使华北平原的风沙天气减少;保护长江,使最美岸线常在。这些事例都可以被地理老师们深度挖掘,让学生们明白美好生活、美好未来靠劳动创造。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新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变革,劳动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已不能涵盖劳动的全部范畴,劳动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应主动扩容以涵盖变化发展了的劳动现实[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学地理教学应“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要”的要求,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其中在真实情境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成为重要选择。地理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直接体验和操作行为的活动[2],主要包括户外考察、模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学生需要行(如步行)、看(如观察)、问(如访问)、做(如测量)、思(如推测)、写(如记录)和说(如汇报)等[3],全过程能促进学生手、脚、眼、脑、嘴等多个身体部位的开动与协调配合,让学生亲力亲为、出力流汗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劳动的形式、把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新形式和重要外延既合乎情理,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活动之所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新形式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促进手脑并用,这是学生接受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地理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与,需要学生直接体验、亲历过程、具体操作、消耗体力并掌握相应技能。这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具有实践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学生接受体力劳动的形式。当然为确保活动有效、有意义、有价值,更需要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加工与创新,这属于学生脑力劳动范畴。

二是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习得地理实践能力、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专注地理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在劳动教育的实践形态上,伴随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教育的技术之维更加突显[1],劳动教育的价值不再是单纯地传授劳动经验,参与劳动实践也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某项动作,劳动的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方式必须及时调整。所有劳动教育工作者应正视这一事实。

参与丰富多样的地理模拟实验、户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优选手段。以户外考察为例,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经历从选定考察对象→设计方案→操作实施→获取结果→呈现结论→交流讨论等相对完整、规范的研究流程。期间必要的观察、发现、质疑,甚至是争论、试错、重复等都无不彰显着科学研究的魅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项难题、求真求实地对待各个研究环节也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劳动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素养、科学素养,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劳动教育也应致力于追求劳动、教育、科学技术的完美有机融合,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出力。

三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利于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和特长,增强学生自我存在感、荣誉感和满足感,获得快乐。劳动是人的本质,人只有劳动才能提供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每个人都应该在劳动中享受这种快乐[4],而劳动教育也应确保学生享受这种快乐的权利。将劳动教育寓于实在的地理实践活动中、给劳动教育赋形,就是要让学生享受这种快乐。任何一个完整的地理实践活动都包含多个环节与步骤,需要学生有效分工。而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储备、科学素养、思维方法、动手能力与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若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可找准位置、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特长,自愿投入到活动中,通过具体表现印证自我的存在,增强荣誉感与满足感,享受其中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01):21-26.

[2] 白文新,袁书琪.地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岳大鹏,王明明.野外场景式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及过程指导——以秦岭太白山研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0(01):4-9.

[4] 保虎.勞动的自由与自由的劳动:马克思“非物质劳动”时代新意解读[J].湖南社会科学,2020(04):15-22.

猜你喜欢
新形式价值取向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新形式下供电企业党建工作探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