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让语文深度学习触及心灵

2021-09-30 02:33沙华中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文学作品境界

沙华中

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说:“审美体验是美感心理的积极建构和动态展开,是通往意义的生命运动。”众所周知,语文深度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建构过程,这里的“有意义”就是指触及学习者的心灵。语文深度学习离不开审美体验,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一、审美体验,是语文深度学习的内在需要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语文学习以阅读为主要手段,阅读往往不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看世界,而是用心灵去体悟世界。

语文深度学习,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作者是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写成文章,读者是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还原文章的情境,激活文章的意义。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沟通的程度,决定着学习的深度。

语文深度学习,是学生与生活的交互作用。当下使用的统编教材,文学作品增多了。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但不是生活本身,它高于生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来揣摩作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作品所起的就是中介作用,是学生通过作品实现与生活的对话,实现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观照。对话的高度决定着学习的深度。

语文深度学习,是思维与情感的高度融合。笔者以为,深度学习是高思维伴随高情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直觉思维占有重要地位。直觉思维是由审美敏感力决定的。在直觉思维过程中,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与认知会在瞬间显现、形成。这就是顿悟现象。顿悟是直觉思维的高境界,也是语文深度学习追求的目标。

二、审美体验,是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来实现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中使心灵进入澄明状态。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1.走进人物内心。写人叙事类文学作品靠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着作者的意图。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揣摩写作意图基础上的与作者的对话。而走进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激活人物形象的深層次品格,有利于体会作者对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用意。审美体验就在其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长征途中炊事班长为了让战士能走出草地,钓鱼给他们吃,自己舍不得吃而牺牲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文中的“我”心里怎样想,老班长此刻又怎样想呢?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老班长的良苦用心,即自己不吃鱼,是为了让战士们少挨饿能走出草地,体会“我”对老班长的舍不得、敬重,从而体会革命的艰辛和红军的伟大。

人心是彼此相通的,走进人物形象的内心就是触及学生的心灵,就是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呼吸,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同频共振”,这就是共鸣。共鸣,是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

2.品悟语言精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学的“器”就是语言文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品悟语言的精妙,就是玩味其神韵,使它沉到心灵里去。所谓“神韵”,就是深藏在语言里的意蕴及其表情达意的功效。

《父爱之舟》是吴冠中的文学作品,写的是父亲为了作者的学习而不辞劳苦奔波的事。作者在语言描写中流露着真挚的情感,十分感人,值得细细品味。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我”写的,但在作者考取师范时,这样写道:“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苦心人”指谁?二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用的都是“我”,而这里不用“我”,却用“他的儿子”?

“苦心人”,不仅指的是“我”,更指父亲;用“他的儿子”,强调的是父亲而不是“我”,所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感激,隐含着的是父亲的付出有了结果,写出了父亲的自豪……学生在讨论中,语言撞击着心灵,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3.沉潜作品意境。朱光潜在《谈文学》中说:“文学作品之成为文学作品,在能写出具体的境界、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情致。它不但要能满足理智,尤其要感动心灵。”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讲究“意境”,教学中就要引领学生进入这样的审美境界。

《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赞扬了穷人的善良。文章人物形象生动,情致深刻。当桑娜忐忑不安地与丈夫围绕天气恶劣,没打到鱼展开对话后,“两个人沉默了”。沉默是金,其意境深远。在这“沉默”两个字里,究竟有哪些值得深思的意蕴呢?这里,既有两人共同的无奈,即生活的贫困,但又有不同。桑娜怎样向丈夫开口说出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呢?丈夫作为一家之主,没打到鱼怎么能养家糊口呢?

进入作品的意境,能够更好地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托尔斯泰的同情心,对穷人善良品德的赞扬,对社会的不满都在其中,只有沉潜其中,才能深度体会到这些深刻的情致。

4.实现迁移运用。迁移运用,建立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是审美体验的深化,也是深度学习的高境界。

《桥》这部短篇小说在文末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起到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小说的构思令人叹服。在引导学生讨论这样写的好处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篇作文,要求在文末点明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是有挑战性的,学生写作之前需要再读《桥》,然后进行认真构思。学生写好后的分享,其实就是审美鉴赏。

触及心灵,不仅指让学生塑造好人物形象,还包括写法的精心构想。写法的精妙,往往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印痕,这同样是语文深度学习的魅力。

三、审美体验,是语文深度学习的目标追求

语文深度学习不能仅仅指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从而陷入“纯工具论”的泥淖。语文深度学习还担负着涵养学生心灵的重要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体验不仅是语文深度学习的路径,还是语文深度学习的内在目标。

畅神,是审美体验的高境界,也是语文深度学习所要追求的。畅神境界,就是学习者与他人、与客观世界诚恳亲切交接的无上美德,是心灵进入到的高尚状态。这种状态,使人由现象世界步入意义世界。畅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使学习者突破了学科界限,走向了超越学科的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语文深度学习的永恒追求。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文学作品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