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2021-09-30 18:09于秀权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高中语文

于秀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大多以应试为目标,机械性地开展教学,使得教学陷入“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等模式之中,不利于学生艺术鉴赏力、文学创造力及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这便需要教师在理性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古代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提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教师方面

古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从重要性来说,高中古代诗歌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的千古名篇,是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学习古代诗歌能够让学生在不同语言文字、情感内涵之中增进文化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举足轻重。从难度来说,古代诗歌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均与当前时代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乏经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及所表达的处世态度,教学难度较高。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育的“应试性”较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古代诗歌学习过程变成背诵默写的过程,趣味性较低,学生很难参与其中,严重影响教学质效。

2.学生方面

由于生活背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难快速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及精神。相较于现代文的阅读而言,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相对不足,很难将古代诗歌的学习内容融入生活之中,对于古代诗歌的涉猎和积累仅限于课堂,最终导致古代诗歌教学的综合价值得不到体现。同时,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需要机械、被动地“听讲”即可,不需要进行思考,就使得学生认为古代诗歌的学习就是為了考试。这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会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优化策略

1.在资源整合中提升教学趣味性

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情感,是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等的集中反映。相较于现代诗歌而言,古代诗歌表达更为含蓄、委婉,情感的传递更加隐晦。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味性提升为重点,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对古代诗歌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实现学生兴趣培养、主动性激发的目的,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深入探索古代诗歌的内涵,挖掘古代诗歌背后的故事,形成与创作者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让古代诗歌学习在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柳永《雨霖铃》的教学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会逐字逐词逐句地对诗歌进行翻译,将富有韵律、充满节奏的古诗词转变成枯燥的白话文,既无法体现古诗词原本的美感,又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幅“灞桥烟柳送别图”,将古诗词营造的虚拟景象真实地呈现出来,同时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音乐和画面共同营造出的依依惜别、愁肠婉转的氛围之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感伤之情。在李商隐的《马嵬(其二)》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了解其爱情原委,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中描绘的内容。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则可以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来导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诗人厌倦官场生活、选择隐居田园的情感,并在诗歌的学习和品读的过程中随陶渊明进入到浪漫、盎然、恬静的审美氛围之中,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诗歌学习兴趣。

2.在多元诵读中体味文本旋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在古代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古代诗歌诵读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律和结构,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四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细致的品味。第一遍为初读,其目的在于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第二遍为情感读,其目的在于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从情感上与作者共鸣,强化对诗歌情感美的体验。第三遍为想象读,其目的在于将诵读与学生的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诵读在脑海中勾勒出情境画面,化虚为实,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第四遍为记忆读,即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增强语感,以便触类旁通。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教师领读以及学生自主诵读、分角色朗读、接力朗读、趣味竞赛读等多元化的诵读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激发课堂活力。以《短歌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诵读活动,强化对诗歌情感内涵及营造画面的理解,在形成相应的诵读感想后进行分享和展示,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核的把握,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3.在意象品析中培养诗歌鉴赏力

诗歌是诗人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既来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的丰富和升华。因此,在诗歌教学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品析,引导学生自主品味和体会诗歌“物象”同诗人主观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关键物象进行想象,以点带面,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完整的诗歌画面,了解诗歌意境,继而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体味能力,增强学生核心素养。

在古代诗歌中,很多物象具有共性化和普遍性的含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意象所指,提升阅读技巧。例如,“柳”通常被指意为“留”,在古诗词中常用于表达惜别和留恋之情;“梅兰竹菊”则通常被用于指代品行高洁、坚贞不屈。但是,部分情况下,这些意象也会有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诗歌意境,提升情感分析能力。以《声声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黄花、秋风、梧桐、细雨等关键性意象进行情感分析,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诗人凄惨寂寞的心境,继而在对李清照生平的了解中深刻把握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及愁苦之情。对于古诗词而言,意境是诗词意义和情感的集合,是作者艺术水平的体现和情感的凝结,是洞悉诗歌情感和内涵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和把握的重点。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之中,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提升诗歌品鉴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分析,将意境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出兼具画面感和趣味性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古诗词意境的熏陶下获得精神的洗礼和净化,让学生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再创作,促进多样化能力的培养,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必须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创设趣味性课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古诗词的艺术世界之中,陶冶情操,升华情感,提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清河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