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2021-09-30 09:26柳爱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鲁侍萍周朴园高中语文

柳爱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生成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建构而成的。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知识的获取需要以一定的情境为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置教学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建构。

一、运用优美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新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以清晰、准确、富有激情的语言启发和感染学生,使其产生积极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设疑、激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更应注重以美的教学语言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对所学内容充满期待和向往。

例如,在教学《六国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之所以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借鉴,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故事之中各主体的联系来窥得一些王朝更替、事情发展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地诸侯更是不计其数,为何独独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大家能不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鞭辟入里,从《六国论》中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教师的语言十分简洁,但给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学生都被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所吸引,自觉地想要去探究秦朝一统六国的原因,对课文研读的积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借助有效提问,创设悬念情境

学习贵有疑,疑能得教益,这句话是说在学习中能够提出疑问是非常可贵的,对教学的开展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从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问题引路”激发学生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会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为个性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宽容〉序言》一课时,教师就散文诗和寓言的体裁提出了问题:“我们在阅读散文诗或寓言时,应重点关注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意象”和“寓意”可能是散文诗或寓言阅读的关键点。学生还举出了文章中的一些意象,有“无知山谷”“村民们”“漫游者”和“守旧老人”等。教师顺势继续进行启发式提问:“如果我们要去无知山考察,需要先解决什么?”教师通过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路被打开,理解文章内容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引导亲身感悟,创设体验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体验情境的创设来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自学意识,最好的方法是激趣,而激趣的关键在于对课文内容有切身体验。对此,教师可以创设“舞台”情境,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和感受。这样能够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高中语文课文中有一些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篇目,这些文学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出一些作品的影子。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舞台情境,引导学生从文章与生活相交处入手,搭建生生、师生、生本之间的桥梁。这样既能够满足学生乐于表演的心理,也能结合生活原有的认知对文本有所感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例如,《雷雨》里面有两场戏,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舞台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剧本的演绎。在舞台情境下,学生将自己当作剧中的人物,在角色朗读中细细咀嚼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由语言入手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度挖掘文本的意蕴。比如,为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鲁侍萍和周朴园,思考以下问题:①三十年之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恋是否被当时的时代所接受和认可?鲁侍萍为什么在三十年前“投河自尽”?②周朴园对“活着”和“死去”的鲁侍萍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他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找出关键语句,朗读并体会剧中的阶级矛盾。

四、强化学后反思,深化情境体验

情境相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教师必须认识到情境不僅可以创设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也可以设计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强化学生的学后反思,那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的体验,这也应当是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比如在《雷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亲身感悟并有所认识之后,再让学生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剧本中的某一个人物,你会对课文中关于这个人物的描写有什么想法?这个问题能够驱动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剧中人物的一些语言细节或者行为细节。比如说学生在一开始阅读剧本的时候,会觉得周朴园这个人非常可恶,而当学生在这个认识产生之后,再进一步思考,他们就会深入到情境当中,思考周朴园当时的生活环境,思考他那些观念是怎么形成的。而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就会逐步认识到,某一社会背景之下的人一定带有这个社会非常明显的痕迹。当一个人身上暴露出一些弱点时,如果能够从社会原因角度去思考,那就可以获得对这个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后通过思考获得的。相比较而言,这样形成的认识往往更加深刻,也更能够触及文本的主题。

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曾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开展与学生的情感、思维、阅历都分割不开,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帮助学生规避阅读的消极心理。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应遵循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立足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体验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创设,进一步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对学生进行激趣和情感引导,以提升阅读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鲁侍萍周朴园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雷雨》(节选)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