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学语法

2021-09-30 15:30邹燕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对联短语

邹燕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语法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改变语法教学方式,而且能让学生在语法学习中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在教学中将对联、成語故事与语法教学相结合,效果较好。

从对联中学语法。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学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笔者将语法知识、对联和所学课文内容巧妙对接,可让学生掌握语法和对联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从2018年开始,广东省中考语文新增了拟写对联题。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材中的“补白”内容。基于此,笔者结合教材中“补白”部分的对联知识对学生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如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笔者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为例,从词性、结构和意义等方面做了具体的分析,让学生对对联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有了总体认知:上句的“山”和下句的“江”都是名词;上句的“随”和下句的“入”都是动词;上句的“平野”和下句的“大荒”都是偏正短语;上句的“尽”和下句的“流”都是动词;上下联是两两相对的关系,而且意义相连。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笔者又设计了一道对联仿写题目,学生通过听讲和练习,基本掌握了对联的拟写知识,并强化了语法知识。

教材文本是帮助学生拟写对联的最佳材料,如果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拟写对联,即使所拟对联并不工整,且不甚符合平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笔者进行了课堂随文写对联的探索性练习,将简单的对联仿写进阶到结合课文内容拟写对联上。学生可从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特征、文章的艺术风格等多个角度概括文本,并用对联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在执教《伟大的悲剧》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上联“悲情英雄世人敬”,要求学生在对课文知识的回顾中自由发挥,拟写下联。一开始,学生的概括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表层,而且词性、词义等也不太符合对联的要求。但是,随着练习的不断重复,学生对用对联概括文章内容的兴趣大增,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法知识的理解,都有很大的进步。

从成语故事中学语法。成语故事是汉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在学习汉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掌握一定量的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语言修养,增强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成语以四字语居多,且多含语法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四字短语引导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如“咄咄逼人”是偏正短语,“心有灵犀”是主谓短语等,在学习成语时,引导学生树立语法分析意识,学生会自觉学习语法规则。教学中,笔者利用课前3分钟设置了“成语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成语故事,在全班讲解故事内容,还要分析其语法结构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成语内容,还学会了语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还指导学生制作成语故事的动画视频。成语故事制作小组一共四人,一名学生编写故事脚本,其他学生负责搜集动画并配音,成语要选自课文,制作成功后,笔者将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此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含义,掌握成语运用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了成语内涵,掌握了相应的语法知识,提升了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对联短语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健民短语》一则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