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学习,问题引领课堂

2021-10-02 20:31何玉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4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数学课堂

何玉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不再只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而是更加关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任务驱动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愿参与任务驱动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在递进式的任务情境中积极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数学学习能力。本文以“平移”一课为例,探讨任务驱动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于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任务驱动;问题引领;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即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层层递进的、具有启发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学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这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教学形式。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学生可以深刻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学习的品质,逐渐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为例,围绕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平移”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这个内容,学生在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二年级下册以及四年级下册“平移”的教材主题图对比如下:

对比分析可知,二年级只要求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平移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就可以了;四年级则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从方向和距离两个维度描述图形的平移,并且能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画出来。如果说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定性的,那么对四年级学生的要求既要定性,也要定量。

2.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第一次接触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后,学生已经开始建立空间观念,对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理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能力,学好本节内容应该不难。但是,如果不让学生多实践、多感悟,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会错过教育的机会,从而忽略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筆者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任务,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探究图形平移的正确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流程设计与教学过程实践

1.教学流程设计

笔者对文献进行收集与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调整任务形式,形成了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流程:“任务提出—自主协作—任务完成—回顾感悟”(见表1)。

2.教学过程实践

根据学情分析,我们知道学生能通过实例直观感受平移现象,但当把实例变成平面图形时,学生很容易把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成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距离,从而无法正确判定平移的距离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流程设计了四个环节,以“飞屋环游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一系列小任务,层层递进,让学生在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中达成学习的目标。

(1)任务提出——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生成学生内心驱动完成的任务

课始,笔者设计“飞屋环游记”情景,给学生发布了四个任务(如图2)。而这四个任务需要“小飞屋”正确平移到相应的位置获得,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帮助学生复习、回顾了平移的直观概念,为接下来在方格图上对平面图形平移的抽象感知做铺垫。在学生一边描述平移过程,一边对“小飞屋”进行拖拽平移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小飞屋能正确平移到指定的位置,需要说清楚什么要素?”这是本节课的首要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接下来,笔者将设计四个小任务进入课堂学习,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2)自主协作——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研读教材主题图,悉知教材分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层次是已知平移后的图形,让学生确定该图形移动的方向和格数。第二层次是已知移动的方向和格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根据这两个层次,笔者设计了四个活动任务,第一层次分别通过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进行理解,第二层次则分别通过完成任务三和任务四进行操作掌握。

任务一:观察原图和图①、图②,完成学习单,并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如图3)

问题1:想一想,原图是怎样平移得到图①的?

问题2:怎样才能正确地确定平移的距离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师:观察这两个图形,原图是怎样平移得到图①的?

生1:向左平移了3格。

生2:向左平移了5格。

生3:向左平移了6格。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移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距离却各有不同。怎样才能正确地确定平移的距离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请把你的办法写或者画在任务单上,并且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情境导入时,学生已经对平移的两个参量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平移的距离,学生还不太深入理解。因此,问题2直接提出“如何正确地确定平移的距离”,力求引导学生突破平移的难点——平移的距离,也就是平移的格数。教师先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和验证,最终形成统一的答案。有的学生选择了课前笔者准备好的“实物小箭头” 一步步平移整个图形;有的学生平移其中一个对应点;有的学生找出所有对应点,然后都数一数;也有的学生平移其中一条线段(见表2)。只要合理,教师都可予以肯定的评价。

任务二:通过所学方法自主验证刚刚平移原图得到的图②是否准确。同桌互相检查。(见图3)

问题1:你的答案通过验证后是否准确?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问题2: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师:同学们说到的几种判定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选择其中一个关键点,然后找到它的对应点,再数一数它们之间的格数。这样的方法更快。

生2:为了更加保险一点,我会选择所有的点,再数一数它们平移的格数,如果都相同,那就是图形平移的距离了。

任务二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又快又准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而问题的设置也引领学生对方法进行一次思考和总结,知道平移的步骤开始必须要经历“选点”和“移点”的过程,为下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任务作铺垫。

任务三:分别画出原图向右平移7格、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同桌互相检查交流。(见图4)

问题1:是哪个图形向上平移5格?

问题2:如何画得又快又好?小组分享,交流汇报。

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这个任务学生很容易出现以下错例。针对这个情况,笔者也对该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进行了成因分析。(见表3)

因此,问题1的设置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动笔前认真思考问题,理解题意,这样才能避免错误。接着,投影学生不同做法的作品,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画法,在任务的驱动和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归纳画法。

任务四:画出原图向右平移7格,再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小组交流讨论。(见图5)

问题1:任务要求画出多少个平移后的图形?

问题2:对比任务三的要求,你发现了什么?

任务四的设计目的是,与任务三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1的设置也是为了让学生多读题、多思考、多理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问题2让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独立思考和数学表达能力。

(3)任务完成——引导总结,实施评价,构建数学模型,掌握基本技能

当四个任务都完成后,笔者让学生回归课本,看书质疑,给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和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总结画法,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掌握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技能。

图6  板書设计

(4)回顾感悟——引导回顾,感悟思想,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路径,最后反观学习过程。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引导学生回顾该节课的学习过程,畅谈学习的感受与经验。这一环节有助于启发学生感悟思想,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成效与反思

“平移”这一教学课例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方法去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带着学生经历发现、总结画法的过程,并让学生掌握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确定距离的方法和平移的画法;构建图形平移的画法的数学模型,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虽然笔者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平移”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尝试,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对于“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其它课型的教学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希望接下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能对更多课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期望逐步覆盖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更加深入挖掘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素养,构建更加深度、高品质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晏长春.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与教学,2021(1):43-45.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数学课堂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