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思,大德育

2021-10-02 20:31张明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4期
关键词:初中德育信息技术

张明红

【摘要】为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提出的“德育在各科教学中都进行”的要求,践行立德树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多花小心思,巧施大德育,无声中让德育渗透到学生心中,并生根发芽。教师实践了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信息道德;提高运用能力,践行德育渗透;提高创新能力,感受技术价值等,使信息技术与德育水乳交融,从而收到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德育;能力

《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探究德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和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新要求。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对其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也是他们是否能真正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生力军的关键。作为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日常教学中适时地做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信息能力的同时,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信息道德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与网络产生交互。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若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将会给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初中生思想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学会鉴别,取精华,去糟粕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我们每天都会被大量信息包围,有些自媒体平台为了吸引大量网民点击、评论和分享而获得社交平台的优先推送,信息内容往往夸大事实,耸人听闻。初中生使用最多的是QQ、微信、搜索引擎和抖音等应用,这些应用里充斥着大量虚假或误导的信息,好奇心强而鉴别能力不强的初中生难免不被文章标题或内容吸引而被动接受文化灌输,从而被迷惑,甚至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信息技术课堂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鉴别信息,取精华,去糟粕。如,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交流“如何看待2020年1月接收的‘武汉封城和‘东莞封城的信息”,让学生对比分析,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的真伪,并强调仅仅获取信息是不够的,还要对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判断。如果长期对网络信息不加评估地全盘吸收,我们综合信息的能力就会弱化,容易受错误信息的误导。

(二)自觉抵制,不受诱,不传讹

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相对自由且速度极快,一方面为我们获取信息、言論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也产生大量的“网络垃圾”——谣言。我们必须让学生理解互联网是如何“塑造”这些信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要对信息来源的背后势力和其真实企图加以辨识,学会抵制不可靠信息,更不要传播“谣言”信息。如,分享某热点新闻“2019年10月,无锡市某小吃店发生燃气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引发关注。事后,某博主发布一燃气着火后是先灭火还是先关阀的消防培训视频。视频中一穿白色制服男子声称‘一旦燃气起火了,先灭火再关阀等内容,引发大量转发。后来,相关部门辟谣并发布权威答案:液化气钢瓶一旦着火,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并指出该白制服男子不是消防人员,凡是打着消防员名义推销产品的都是骗子。”这告诫学生对于未经证实的非官方信息,不能轻易相信,错误的消息会误导大众在危急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有可能会危及生命,更不要轻易传播,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三)主动维护,一发现,立举报

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凝聚正气、弘扬正能量,营造文明干净安全的网络环境,发现网络谣言、违法和不良信息应主动向网信、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尽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如和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一群学生在马路中拍抖音的行为”“如果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如果有人邀请你一起拍摄此类视频发布在抖音平台,你会答应吗?”等问题,互动交流探讨,注意向学生渗透法治意识和维护文明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一经发现不良信息,学会及时举报,阻止不良信息蔓延。

二、提高运用能力,践行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如,学习Photoshop知识内容时,初中生都有较强的玩乐心,会利用学到的技术故意恶搞修改图片,甚至会拿他人的照片来恶搞,这种行为要不得,也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这时,笔者会展示一些PS高手的恶搞图做对比评价,引导学生要修图就要修出搞笑而不恶俗的照片,但这需要内涵和技术,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然后,笔者再展示一些肖像侵权案例,让学生明白恶搞他人头像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希望学生不仅能成为技术高超的人,也要成为一个有道德和自律的社会公民。

三、提高创新能力,感受技术价值

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将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形成方案的思维方法迁移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感知和应用前沿技术,在技术与思想碰撞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活力,养成缜密思考,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如,在学习用micro:bit可编程嵌入式设备设计图案时,可融入人文素养,让学生设计一份礼物图案(爱心、花等)送给爸爸妈妈,感谢爸爸妈妈的辛苦养育,将现实生活情境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模和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建立有关活动实施的模型,感受技术的魅力,体验技术创造的价值。

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是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多花小心思,努力挖掘信息技术教材和生活中的德育点,做到事事、处处、时时渗透德育,从而收到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解雯燕.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J].青海教育,2020(4):55.

[2]马云霞.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核心素养分析[J].学周刊,2020(8):121-122.

[3]谢莉锋.德育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2):39-40.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初中德育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