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精准扶贫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思考

2021-10-04 08:41李绍先
公关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李绍先

摘要: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确立了精准扶贫的战略规划。力求在2020年实现全国脱贫的战略目标。精准扶贫覆盖全国的各个方面,也包括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而新时期背景下精准扶贫就是高校中的资助育人工作,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全国范围的教育公平公正,让贫困大学生能够跨越经济障碍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工作。

目前,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存在着贫困大学生识别、认定不够精确,资助不到位,资助育人的相关机制、法制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新时期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不断创新资助形式和理念,积极探索构建符合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成为所有民办高校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高校必须不断创新,将教育树人的教育理念与贫困大学生资助相结合,实现既解决贫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困难,又教育育人的目标,最终实现在教育公平的条件下,将贫困大学生塑造成国家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精准扶贫 民办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育人

一、“精准扶贫”定义及提出背景

(一)什么是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在扶贫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贫困地区进行识别,对处在不同贫困县、乡等区域内不同类型的贫困户,探索其导致贫困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帮扶政策,实现对贫困户的精确管理,并要求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工作方式,要求根据贫困户的状况,进行精确识别、有针对性地管理和扶助,定期进行回头考核,实现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从制度上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二)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

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思想起源于党的十八大,为了彻底消除我国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该思想在党和政府随后的工作中不断被补充和完善,成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脱贫道路。其形成及发展背景如下: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时候,就要求党的干部在解决地区脱贫工作中应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根据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指示,详细规划了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进一步推动了“精准扶贫”概念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实。

2015年1月到5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探访云南、陕西等多个省份,要求各地有针对性的制定 “十三五” 期间的扶贫工作,并确立了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经过此次探访,“精准扶贫”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2017年10月,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动员全国全党和全社会的理论,在中央统筹安排下,重点实现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实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完全脱贫。

二、资助育人的定义及内涵

“资助育人”式扶贫是指将大学生的育人工作与高校的扶贫资助形式相结合。通过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对其摆脱贫困的目标。就其内涵而言包括“隐性机制”“附加条件”与“主动构建”三个内容。

第一,“资助育人”是一种教育机制,既是资助的过程,也是教育育人的过程,就是通过资助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品德。大学生的品德教育通常包括以思政课为主的显性教育和以社会实践为主的隐性教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工作就是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品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及过程对大学生的道德感和世界观塑造,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认知以及感恩意识;另一方面,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学习和劳动的形式培养其劳动意识,树立其敢于克服困难,热爱劳动的道德品质。

第二,“资助育人”是带有一定附带条件的育人方式,高校通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形式,参考学生的学习中的表现、成绩、社会实践等情况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奖励。以激励受助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努力学习。在未来的工作中,资助育人还会综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的成果。综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个因素进行资助,鼓励其成为一名品德优良、成绩良好、热爱劳动的优秀的大学生。

第三,资助育人也是一个主动构建大学生的过程,资助育人的最终的目标就是“授人以渔”,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资助到“主动”寻求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思想引导、情感激发和素质提升等方式实现对受助大学生的塑造,完成对受助大学生的教育过程。实现既以物质支持大学生完成学业,同时也以资助过程塑造大学生品质的目标。同时高校自身也完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平台、体系、模式和机制的构建,建立起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意义

在我国“精准扶贫”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建立资助育人的体系是高校贫困扶助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公平公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以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建立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为核心,协助大学生摆脱困难为目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不断实现自身的蜕变,实现帮扶对象的成长和独立,最终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一)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要求

大学教育的教育的根本就是立德树人,而资助育人工作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大学通过资助育人工作既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也借用资助的机会实现塑造大学生品德的目的。因此,民办高校应以国家教育工作方针为方向,不断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经济和家庭情况建立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实现高校范围内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准扶贫任务。

(二)资助育人工作就是高校领域内的扶贫攻坚

从我国全面脱贫的大战略的角度来说,扶贫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而高校内扶贫则应该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党中央很早就做出了不让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上不起学的庄严承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对民办高校来说,资助育人工作就是高校內的扶贫攻坚,就是让每一个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让每一个上大学的大学生家庭能够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传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资助育人工作就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扶贫攻坚。

(三)资助育人工作同时也是教育公正的必要条件

教育公平公正是国家开展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的“公正”原则的表现。对高校来说,实现每一个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有平等享受的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正原则的根本体现。因此,大学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的扶助工作就是实现在高校内的教育公正。高校必须将资助育人与高等教育工作相联系,将实现教育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相连接,将高校大学生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教育领域的扶贫攻坚。

四、新时期精构建民办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主要路径

(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

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认定。首先建立大学生资助的认定和管理机构,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数据分析制定认定标准和资助标准,并建立可应用实际的量化评估指标。其次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中了解学生经济、学习、参加活动、亲属等方面的情况全方位了解潜在资助对象,并寻找合适的资助对象,确立完善的认定和资助程序,建立资助的App平台。最后,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动态管理,最终实现对大学内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准确认定,并制定帮助策略。

在资助形式上,目前各高校资助育人主要形式为保障型资助,如国家和校级奖助学金扶助、银行的助学贷款、家庭或其他类型的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为了更为准确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民办高校除了传统的资助方式外,还应设立发展型资助。如学校可开展大学生创业工程,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效率。

(二)健全和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求高校的扶贫工作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既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也要在此过程中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质,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良好运行的机制以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合理的资助育人机制平台,明确高校内各部门资助育人的职责,建立经费来源管理、使用管理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机制,保证其运行的规范化。同时制定灵活的标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需求及个人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资助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求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不断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其学习生活中推进励志、诚信以及感恩教育。

(三)全面推进民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法制建设是推进大学校园内扶贫攻坚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内推动法制建设的大背景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法制化建设是创立大学生扶贫工作有法可依健康格局的基础。高校资助育人的法制化建设必须遵循系统完备、科学公正、可操作性的原则。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确保受助大学生受到高效的资助。

五、新时期精准扶贫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扶贫工作的问题和难点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问题

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主要依靠各基层单位开具的贫困证明,并由资助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老师进行验证,由于高校内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有限,且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充分了解,导致这种认定方式缺乏准确度,甚至产生各种问题,如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资助,不如实上报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虚报家庭困难情况。在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会导致人为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难度,甚至导致不合标准的大学生获得贫困资助,而实际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反而被遗漏的状况。因此,高校必须寻找到合适路径以便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進行认证。

(二)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及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西安市内最大的五所民办高校的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体系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民办高校的资助育人机制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模式单一,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传统学生资助体,其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主要依靠其所在地的社区、乡镇来认定,形式单一,很容易造假;二、资助模式单一,目前的资助方式主要以单纯的资金资助为主,并没有将其与学生的日常表现相结合,这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惰性,贫困大学生习惯于“等、要、靠”,而拒绝去参加勤工助学等为自己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拒绝采取办法提升自己就业或创业的能力。这种资助方式与高校通过资助塑造大学生品质的目标想去甚远。因此,高校必须逐步完善资助育人的机制,首先要求民办高校应当利用学生或教育方面的大数据去识别困难学生,然后,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的机会,增加自身的劳动技能,鼓励其参加勤工俭学。最终达到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同时还能树立其诚信、感恩的意识。

(三)大学生资助育人相关的法律存在缺失,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的法规仍然仅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方针政策。这些规定都是概括性规定,并没有详细的细则。在资助过程发生的问题与困难并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比如,资助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确定,助学贷款拖欠解决办法、资助过程中产生的不诚信行为的解决等。法律法规的缺失加大了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难度,降低了资助工作效果。

六、民办高校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措施

基于目前高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问题,高校应在目前的基础上资助育人方面大胆创新,积极举措,在全方位、多渠道做好资助工作。学校应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探索多元资助育人模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教育相结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各个民办高校应因地制宜的制定自身的资助策勒,比如,西安翻译学院在现有国家政策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特有的 “2345”资助工作模式,即:贯彻国家和学校层次上的2级资助体系,落实资助对象、资金分配和资助标准与发放时间3项精准资助措施,采取班级、辅导员、院系和学校4级评审程,强化经济、心理、学习、就业和综合素质5方面的资助措施。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精准疏导

在心理资助方面,高校的大学生资助中心与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和公寓辅导站等部门,在受助大学生中全面开展“结对子”帮扶教育活动,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确保受助学生心理上能时时得到开导,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二)着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精准培养

在素质资助方面,高校主要强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以下三种素质: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在政策普及和资助宣传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二、大学生创新及开拓精神的培养,高校应将资助与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潜力,鼓励自由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帮助受助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勤工俭学和科研创新项目,增强受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的能力;三、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发挥国家奖学金等方面的物质奖励引导作用,鼓励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励志、诚信、社会责任感等精神教育。同时借助助学贷款还款的过程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树立贫困大学生对社会、国家、父母和学校的感激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七、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精准扶贫概念的产生及时代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教育树人的职责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创立的资助育人的概念。并从目前民办高校贫困扶助的方针政策探讨了高校资助育人现有体系的问题。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格认定过程困难,资助育人体系有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完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当前民办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包括推进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的法制建设,完善资助育人的体系,提升贫困大学生识别和资助的精准化水平。为目前民办高校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扶助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最终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本质目标。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校级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1B57)

参考文献:

[1]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作者:段玉青

[2]高校学生资助方式:性质的重新界定与功能的开发利用【J】教育发展研究.作者:宋飞琼

[3]大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作者:徐国兴

[4]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作者:黄素君

[5]高校學生资助提升育人绩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作者:徐惠忠.程显毅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