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并治理念下高校依法治校的对策探究

2021-10-04 09:04徐晨晨
公关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依法治校对策

徐晨晨

摘要:依法治校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在高校治理中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代中国已步入新时代,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高校采用新技术、新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在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经受互联网的考验。近些年来陆续曝光一系列高校教师违反师德和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体现出部分教生出现道德滑坡、部分高校法治建设不严的现象。本文试图探讨高校师生法制化约束路径,以进一步健全相关法治制度。

关键词:德法并治 依法治校 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辦教育”。扎根中国大地显中国特色。依法治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的法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得到提高,学校的法治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但近些年来大学生恶性杀人案层出不穷,震惊社会,在令人发指的同时,深入探究发现,案件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法治思维,同时也反映出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缺口”,与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1.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提出依法治校的必要性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法治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构建系统完备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学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等。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人生中的关键一环,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法治理念能否形成,直接决定着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成。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建设刻不容缓。

2.当前高校法治治校困境

2.1大学生法治认知不足,道德失范

大学生群体的法制观念和法治信仰直接关系到高校依法治校的推进进程,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与目前的价值准则存在不少差距。”在我国,道德教育是传统范畴,法治是现代范畴。“道德与法治是并行不悖的,高校既需要道德观念理念信仰作为引导,又要法治背景作为支撑。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道德信仰,表现为道德行为的不定性,因此逐渐导致道德失范。近些年来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文化影响下,世俗物质利己主义逐渐显现,并不断在社会各层面滋生。从马加爵事件再到复旦投毒案,都表明自我意识的价值观念已经严重危害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

2.2法治教育脱离当前教育实际,教育方式落后

高校法治教育平台不足,课程依托单一。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而这两门课设计到法律政策方面的内容也就仅仅几章节,同时课时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前高校法治治校的要求。同时当前大都是大班课进行课程教学,合班教学不仅不利于任课老师的教学管理,同时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课程效率低下,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当前的教学大都采用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大都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缺乏生动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不佳,而且学生对于法律课堂的学习主动性低下。此外,学校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不够,对于法治课堂的经费拨款不足,不足以开展各项法律实践活动或项目,因此法治教学的发展停滞不前。相反,当前社会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传统的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的的教学需要,因此破解法治课堂教学的困境是解决当前教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2.3法治教育者角色模糊,缺乏专业背景知识

法治教育主要由思政专职老师承担,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法律相关背景,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无法准确理解要义,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准确传达和解释相关条例。同时,由于大多数学校思政队伍存在配比不足的问题,相当一部分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也充当法治教育课程的传递者,但大多数兼职教师专业各异,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更没接受过专业的法治培训,不能以专业的角度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因此课堂教学仅仅以简单的罗列和照本宣科为主,无法用课堂中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课程的延伸性和扩展性不足。因此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3.涵养法治理念的有效培育路径

3.1营造良好校园法治环境

校园环境作为三全育人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是提升大学生认知环境的一个重要渠道,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校园内的“硬文化”,如雕像、横幅、标语等;而精神文化一般指的是“软文化”,即制度文化,如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各种艺术形式的活动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媒介进行宣传道德和法治文明。学校应当完善依法治校的各项制度,让学校的各项制度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建立校园法治体系,做到遇到各类事件有法可依。

3.2调整课程设置

当前很多高校对公共课重视不足,甚至部分高校在学时安排上存在公共课让路于专业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因此要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增加相关的课时量,同时在学校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小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提倡设置法律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法律问题,采用情景式、案例式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加强专业教师的法治素质。

3.3加强思政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建设

“德法兼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室工作会对思政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就是让思政工作者“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法治育人”是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首先有坚定政治立场和道德情操是思政工作者的前提,我們思政工作者以专职思政教师为主,以辅导员老师为辅,同时专业课老师也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因此相关的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树人。近年来一些师德失范的案例,无不是因为违反职业道德操守,忽视道德规范。因此高校需要将师德师风这类刚需原则以法规制度形式订立下来。除此之外,对于专职思政教师要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其法治素养,培养其拥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在人才招录的入口把好“进口”关,同时每年动员教师参加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方式上从生硬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说理式教学。最后还需要在制度上保障思政队伍的的定期培训制,制定师德师风条例,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3.4以理想信念为抓手,道德品质为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制约。高校既要重视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要强调法律对学生的约束作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培训、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规则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尤其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明确立场,同时鼓励学生将理论融入生活,融入实践,敢于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4.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高校需基于习近平新时代的法治建设特征,逐步形成法治信仰,倡导良好的法治文化,从而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这不仅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因此要加强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建设,实现德法并举理念下的高校法治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颖.“德法兼治”理念下高校法治教育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09).:40-41..

[2]董晓红..法治信仰:.高校法治意识培育的价值共识[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5):.6-10..

[3]刘昭含..新时代法治理论与高校思政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22-24.

猜你喜欢
依法治校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外大学法务工作机制比较研究
依法治校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法治文化的构建
中职学校学生维权的意义探析
依法治校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