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学习方式转变 助学生智慧生成

2021-10-04 14:42侯枫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初中语文

侯枫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抛弃传统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转而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但是这种合作探究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因“材”合作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之上的。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作用,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生成学生智慧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探究;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5-005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通常是教师说得多,学生讲得少,甚至出现满堂灌,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能力不足。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发现知识、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积极地投入到整个课堂的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口头表达能力、质疑和释疑能力也能有所增强,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合作探究也是语文课堂中的一把双刃剑,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因“材”合作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之上,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智慧生成的目的。反之,教师若没有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建构课堂,且脱离学生发展,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那么,学生就变成课堂上的道具,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下面,笔者就从四方面谈些体会。

一、因“材”合作是关键

合作探究并非多多益善,因“材”合作才是关键。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合作探究会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不应列入合作探究的范畴。合作探究的内容应符合几个条件:首先应该是整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其次最好能拓展学生思路,通过合作探究使他们加深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思维方法上也受到较多启迪。

比如《答谢中书书》一文,它的重难点之一就是体悟陶弘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自由生命的钟情。为了攻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在最后设置了合作探究:为什么“自康樂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偏偏作者能有这样的领悟?并提示学生一定要联系作者介绍和前文的叙述描写来谈。学生的已有经验较少,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的提示可以给他们一定的启发,而合作探究可以让他们在“你来我往”的发言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当然,除了课前针对重难点设定的合作探究,也可以抓住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来进行合作探究。当教师与有价值、有难度的生成性问题不期而遇时,可以把握机会,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思维空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比如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有学生对碟子是杨二嫂藏的提出质疑,认为杨二嫂性格直爽,想要会直接说,闰土才是藏碟子的人。这时,教师抓住契机,让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进行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文本内容、抓住文章细节描写来谈谈到底是谁藏了碟子。从杨二嫂顺手拿走“我”母亲一副手套的爱占小便宜和闰土在面对我们任他拣择时的不贪心、淳朴到社会根源的剖析,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对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小说主题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表达高度彰显,学生的动态成长也得以在课堂上实现。

二、独立思考是前提

任何合作探究都是以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为前提的。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充分的独立思考可以让学生在缓冲和酝酿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在合作探究中各抒己见,思维碰撞、脑力激荡,有所收获;反之则言之无物、流于形式。

例如在名著《朝花夕拾》的教学中,针对专题探究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首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人物作为探究的对象;接着指导学生各自研读书中相关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分析其性格特点,感受鲁迅先生对人物的情感;然后小组讨论,形成观点;最后学生对不同组的观点进行点评、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各自研读中独立思考、挖掘人物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使得课堂讨论和交流不再是“走过场”“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撞击的火花。

又如在李商隐《无题》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课前布置了分组合作探究:结合诗歌分析,《无题》是爱情诗吗?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李商隐的这首《无题》的主题历来都有争议,笔者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深入理解文本,剖析作者内心。在课前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小组抓住“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难舍难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相思入骨分析认为是爱情诗;有的小组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认为这首诗有政治色彩,不然也不会用“无题”命名。总之,学生在充分思考后的这一合作探究中深入挖掘作品内涵,互相启发,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的合作探究是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有效果的活动。

三、教师指导是保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参与和投入其中,对课堂进行指导和调控,在目标设计、策略匹配、过程展开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把控。

比如在《桃花源记》的新授课中,为了深入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笔者在最后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说说你的理由。要求每组进行5分钟左右的讨论,形成统一观点,并说明理由。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实时观察学生的讨论进展,对偏离讨论主题的小组加以干预,对遇到瓶颈的小组加以点拨,对各抒己见的小组表示肯定,对个别游离讨论的学生给予关注和鼓励。在分组探究结束时,笔者能做到心中有数,发言过程中的不同观点尽量让学生通过互相辩论来解决。教师只要适当地加以点拨和启发即可。这样,对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后,笔者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总结,顺理成章地得出文章主旨: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与现实完全相反的世外桃源就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又如在《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笔者为解决“深入理解作者的微妙心境”这一重难点,要求学生合作探究“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心境如何?”但苏轼是在政治失意、尝尽冷暖后写下这篇文章的,学生的人生阅历并不足以理解作者的内心,所以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比较原句和“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的不同,从而明确游记散文在抒情时运用反问句来表达更加强烈的感情。其次让学生找出句子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慨的字;最后为了让学生理解“闲”,补充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相关资料,包括被贬黄州期间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视野,做到了“知人论世”。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对一些思维受阻的小组,引导他们用给文眼“闲”组词的方式来理解作者心境。通过这一系列的点拨指导,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对比、联想、分析等,思维活动不断深化,逐步排疑解难,顺利地攻克了重难点,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课堂互动是重点

课堂的提问能大大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但是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也需要教师充分的准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整个脉络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读懂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通过几个问题的综合,最终能够体会到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分为几个层次。教师可以针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些提问。然后,再针对文章的各个段落进行相关的提问,并且这些问题都具有内在的关键性,让学生层层递进。例如,在九年级课本上《无言之美》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首先提出“无言之美,美在哪里?”,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在通读整篇文章过后,说出作者笔下的无言之美,美在哪里。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也应当采取随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上课中都紧绷神经,防止他们走神。通过课堂中这样的互动教学,更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加入课堂的建设。

陶行知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错误倾向。”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亦是如此,既要注重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导,更要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用这样的合作探究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能力个性,解决课堂中的重难点,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最终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振华,王霆.精教活学——语文教学新坐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215224)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