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2021-10-07 06:42于瑞瑞王朝阳
焦作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教中医药国际化

于瑞瑞 王朝阳

(1.贵州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贵州 贵阳 550025)

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发展的一大趋势以及衡量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构建,是一所中医药大学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是提升其国际知名度的必要条件。

1.高等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积累出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1]。中医药学的传播与对外交流源远流长,传播至国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秦汉时期,中医开始传播至临近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2]。随后,随着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医逐渐开始传播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医的针灸技术也渐渐得到各国的认可。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也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对生命及其与自然认知智慧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纵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中医是我国真正对西方社会和科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积极推动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对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国内学术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开始受到世界的瞩目。加之,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的兴起,传统医药尤其是中医中药更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医药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则是促进其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战略。

2.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作为贵州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贵州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模式,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但与东部地区同类型院校相比,国际化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仅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对照两校国际化发展程度相关参考指标,如表1所示。较之东部地区同类院校,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存在较大的提升潜力。相比而言,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短板在于国际合作院校数量少,合作水平偏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其他涉外项目开展存在空白等若干方面。其他国际化发展水平参照指标,如引智工作、留学生招收与管理,招生数量与生源质量上,两校亦存在较大差距。以上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也为未来贵州中医药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找准了方向。

表1 贵州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化发展程度指标对比

3.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构成因素

教育国际化是“引进来”与“输出去”的双向交流过程。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医疗、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中医药院校广泛开展了中医国际化的相关工作,为我国中医国际化事业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西部部分中医药院校,由于国际化整体水平滞后,导致其国际化发展程度低,国际化发展模式不完善。因此,探索构建适合贵州中医药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是推进其国际化进程,促进其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重要策略。

本研究在探索和总结一些西部地区中医药院校(以贵州省为例)在国际化进程中呈现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尝试提出适合其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有效发展路径,构建一个适合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模式图,见图1。该模式图涵盖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图1 本研究构建的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图

3.1 中医药专业留学生

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是一所大学打开国际知名度的首要窗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赴中学习中医药知识及中医文化,招收并对其进行有效地培养与管理,是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留学生招收上,应宁缺毋滥,严把质量关。留学生培养上,亟待建设一个涵盖优质双语师资和科学课程设置的双语课程体系。

目前,双语课程建设仍是制约众多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贵州中医药院校双语课程的设置,首先应思考如何实现英语、中文、中医学科知识、中医文化、中国文化的无缝对接。其次,撰写教材、拟定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整合出一套切合留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留学生入学后应首先强化中文学习,中文强化期结束后通过HSK等级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中医专业课程学习。语言问题仍是制约留学生,尤其是欧洲医学生来华学习中医的主要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汉语学习来夯实基础[3]。在思考课程设置的同时,还应着力建设一支优质、稳定的双语师资团队。可对缺乏中医药学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及英语水平较弱的中医药学教师进行前期相关学科集中培训,从而夯实师资基础。此外,教学督导队伍对于确保教学质量也是不可或缺。课程、师资、督导三环环环相扣,其重要性均应等量齐观。

留学生管理上,总体原则为与中国本国学生一视同仁,严格管理,由专门部门、专人负责,提供贴心、热情、周到的管理服务,从签证管理到生活事宜,事无巨细,彰显人文关怀。同时,主动与留学生沟通,较好地把握其思想动态。帮助其较快、较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融入学校大家庭。此外,为预防与应对留学生突发事件,应制定一套应急预案,从而确保留学生日常管理有序进行。

较之综合性高校,中医药院校因其专业性强,留学生招收、培养与管理有其自身的优势。选择就读中医药院校的大多留学生申请的初衷或是对中国文化、中医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或是本身具有医学学科背景。这些优势,便于贵州中医药院校集中精力,着眼于中医药学及相关周边学科双语课程建设及中医学留学生管理,形成自身培养特色。

3.2 外教及外国专家

在当今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拓宽国际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外教及外国专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外教与外国专家工作上,学校应着力于探索如何引进、如何发挥好外教及外国专家的作用。

在外教及外国专家的引进方面,贵州中医院校可以向国外合作院校遴选派送具有海外学缘的教师,方式可以多样化。以贵州省为例,外教及专家引进上,可以借助国家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搭建的相关平台,如“东盟教育交流周”和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进程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等平台为高校引进外教、外专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贵州中医药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将通过各方渠道获取的外教、外专资源汇聚,组建一支优质的外教、外专教研团队。

贵州中医药院校建设外教、外专队伍意义重大,具体体现为:一是有助于实现中西医融会贯通,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开拓学校中医学教研国际视野;二是可为学校培养师资、为硕点、博点建设提供支持;三是为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供海外师资储备和硬件支撑。外教、外专资源应将其作用发挥到实处。外教、外专来华后的管理,依然坚持体贴、热心、周到的原则,另其感到宾至如归,以便于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学校服务中。

3.3 国际教育学院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大力培养国外的中医药本土化人才,是推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4]。成立国际教育学院,组建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涉外中医教学师资及行政团队、将中医药留学生及中医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国际教育学院统一管理,是培养国外中医药本土化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国际传播,仅仅依靠中国本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区的中医药院校,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和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开设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西部地区的一些中医药高校,由于整体国际化水平的制约,国际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或者空白,开展中医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较少,有些高校甚至只有中医药的海外短期交流项目,从未涉及到具备颁发双文凭的中医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此类项目对于我国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具有自身的应有之意。国际教育学院作为中华文化、中医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中坚力量,可以为贵州中医药高校培养国外本土化中医人才搭建桥梁,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以及中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推广。

3.4 国外中医教学与研究中心

实施“走出去”战略,成立国外“中医孔子学院”或其他形式的中医教学与研究中心是提升学校软实力、海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6]。贵州中医药院校可在知名的海外合作院校中寻求优质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协商、明确双方权责,从而成立对口帮扶的国外中医教学与研究中心试点。在运作方面,学校可以定期遴选部分优秀教师赴中心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这一措施有助于增加选派教师知识维度,拓展其国际视野,亦发挥了桥梁作用,沟通了学校和海外合作高校的联系,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国际知名度。这些措施,也为学校与合作院校间开展深度合作奠定基础,进而可继续发展师生互派长短期进修学习项目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

3.5 中医药国际交流学术会议

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是硕、博点申请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推动整个学校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贵州中医药院校可以鼓励有相关资源的学院积极开展申报,各部门做好协助工作。中医药国际交流学术会议的前期准备应充分考量参会人员学术背景、预算、预期成果等要素,方能真正达到开展国际学术会议的初衷,获得丰硕的交流成果,切实推动学校国际化综合发展。

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实践中,需要的是学校统筹安排,职能部门权责分明,积极配合,参照其他东部中医药高校的成功经验,如:国际处负责引智归口管理、国际学术会议报批、开展师生赴外交流及拟定友好院校日程安排等事宜。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招生、培养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等。此外,学校办公室、后勤处、保卫处等部门积极配合,各部门间的工作环环相扣,不可偏废,方能将对外交流工作做实做好。

4.结语

本研究遴选部分中医药院校的国际化推进实践,对比东、西部地区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指标,总结经验教训,旨在探索构建一个适合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模式。中医药院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立足于本研究尝试构建的“贵州中医药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图”的5个关键因素,各个击破,协同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贵州中医药院校发展的国际化路径,对学校整体的内涵发展和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具有深远而实际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外教中医药国际化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