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传播分析

2021-10-08 08:35尹冬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传播

尹冬

摘 要 分析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线上演出的特点。在线下到线上的转换过程中从观看视角、剪辑手法、剧场感的重塑等角度分析了线上演出的传播特点,阐述了借助网络新媒体直播来传播舞台艺术的优势,并以其中的一场线上演出“诗乐舞《大国芬芳》”为例,分析了导赏助力线上演出传播的因素。

关键词 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044-03

1 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传播效果显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也让剧院演出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演出暂停,剧院停摆,全球演艺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演出机构开始尝试新的探索。国家大剧院危中求机,积极探索,在多年的视频制作和媒体合作积累的背景下,自2020年4月11日推出线上系列演出,在每周六晚通过央视网、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抖音、快手以及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多家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并逐步改善升级,在演出策划、表演类型和呈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多样性的探索和尝试。截至2021年6月20日,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已经推出“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四个演出季,邀请主持人、艺术家、专家学者等各类嘉宾共计200余人次参与到演出前的导赏录制中,累计播出75期(见图1),全网点击量近23亿次。

2 从剧场到“线上”——剧场感的消失与弥合

觀演关系是传统舞台演艺业的核心价值[ 1 ]。传统的剧场演出中,众人集体观演从而获得集体的审美体验,舞台的艺术效果也能够得到放大和渲染。然而,从剧场演出转换到“线上演出”,观众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剧场感”这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也在转换的过程中衰减甚至消失。不过,依靠种种技术手段,线上演出又在不断地向现场感、参与感的观演体验靠近,在这个二元对立的矛盾一体之中,逐渐提升整体的艺术效果。

2.1 观众视角的改变

对于任何一个坐在剧场的观众而言,“观剧”这一行为受到具体的物理时空的限定,某一座位上的观众与剧场内舞台的位置相对固定,从演出开始的那一刻起,他便只能接受这一具体角度和距离的限定。有个别后排观众会在剧场用望远镜“瞭望”舞蹈演员的婀娜身姿,正说明他希望看清楚舞蹈演员的模样,而不想仅仅停留在一个全景式的印象中。

在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的制作中,录制团队经常配备八台左右的摄像机,其中包括空场专门录制用的摇臂摄像机和环绕舞台边缘的自动轨道摄像机各一台。为了捕捉到更多元的视角,在不影响被拍摄者的表演的前提下,视频录制团队进行了尽可能“近”的探索。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李白》为例,专门为拍摄进行的空场演出便进行了两次,而在有观众的场次,多机位录像也进行了两次。镜头的放大,满足了观剧的观众对于“中近景”的观看渴望。

剧场演出转为线上演出,观众的视角从全景式沉浸转变为“被引导地看”。众所周知,在线下剧场演出中,观众属于沉浸式观演,即在剧场独特的观演氛围中不受打扰地欣赏舞台表演。但是线上演出的呈现由于涉及多个摄像机的角度和景别,借助于切换或剪辑,能够引导观众观看。以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诗乐舞《大国芬芳》为例,视距的拉近和视角的多元化,让观众在被来回切换的影像中对舞蹈的呈现有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通常来讲,舞者在舞台上关注的是自己的肢体动作,而在线上演出时,表情管理、衣妆细节的管理也成为一种必须。在《小二黑结婚》中扮演小芹的演员王娜提及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曾对晚辈要求“真看、真听、真感觉”,比如唱“清凌凌的水”的时候要低头看到清澈湍急的溪流,唱“蓝莹莹的天”的时候要抬头,眼里真的看到了蓝天白云。在传统的剧场演出中,绝大数观众都会受限于自己视觉能力,看不到演员这么具体生动的表演细节,但是借助长焦镜头,演员这些下足了功夫的细微之处,浓缩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精华,足以打动网上的广大观众。

2.2 线性时间的切割与重置

从观众的行为角度出发,从演出正式开始的那一刻起,他的时间是跟随者舞台上的表演者并驾齐驱的,这种线性的时间跟真实的时间一样,同步且没有差别。在真实的剧场演出中,舞蹈演员可能因为身体需要休息的缘故而无法一场接着一场的演出,而从线下转到线上演出后,制作方可以将演出节目顺序进行切割和再度调配,根据观看的兴奋程度而更改演出节目的顺序。以2020年8月29日中央芭蕾舞团《芭蕾精品晚会》为例,线上演出的顺序便和剧场实际演出顺序的并不一样,为的是提供给观众张弛有度的观看体验。

由于线上演出遵循的基本逻辑依然是“再现”剧场演出,所以很少有利用诸如升格、抽帧等影视技法进行的主观化表达,导播的工作重点依旧在现场调动摄像机和控制剪辑的节奏。尽管如此,这种线性时间的再度调配的功能,依然彰显出影视剪辑对于时间的把控。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观众能够看到多次精挑细选之后的演出精华,譬如第一次录像时的某个舞蹈动作没做好,在其他几次的时候有更好的镜头替换,进而保障了线上演出的最佳效果。

2.3 剧场感缺失的弥合

观众走进剧院欣赏演出,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一种在剧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舞台上的人物借助表演、灯光、声音等元素,形成打动人心的审美体验,这一点在音乐会、话剧和歌剧演出中尤其明显。对于线上演出制作方来说,从多维度的剧场到二维的视频的转换过程中,技术上的“现场感”是最难以还原的。

在建筑师设计剧场时,便会有声学工程师专门给建筑师做出符合声音传播的声学墙壁设计,让声波在空间中增加多重漫反射传递到观众的耳朵,形成属于剧场的独特空间声音效果。然而,录音师在录制演出的时候,增加空间感的手段往往捉襟见肘。尽管在后期制作中,增强声音的空间感往往被视作还原剧场感的一个必选动作,但是在抵达用户终端后这些技术手段往往略显苍白,因为源自物理空间和播放设备的限制,剧场的细腻声音质感的缺席已经成为一种无奈的现状。

不过声音质感的匮乏在观演的其他方面似乎得以弥补。真实剧场是互动的二元一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场所,表演者能够及时感受到观众对演出的反应,比如掌声就是对精彩演出的最佳回馈,也是“共情”的一种表达。而在新媒体直播的场景之中,观众通过发送实时评论或者弹幕,实时表达自己对演出的热情的赞美、宣泄自己的情感共鸣,这不失为一种虚拟的“掌声”,是剧场感在网络直播中的再度呈现,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剧场参与感的消失。更进一步讲,实时评论和弹幕营造的即时讨论的参与感,还实现了用户与视频内容、用户与视频制作者、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因此,不管是演出人员还是视频制作者,都有机会得到观众反映的第一手信息,用以参考日后的内容创作[ 2 ]。

3 导赏助力线上演出的传播

3.1 文化学者与艺术家的现场碰撞

为了增加演出的欣赏趣味,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特别设置了导赏环节,邀请知名主持人和嘉宾对话访谈,加上艺术家现场演绎等方式,为观众讲述艺术历史、创作方法甚至是揭秘创作背后的故事,激发观众的观赏热情,提升艺术普及度,体现了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的公益性质。知名文化学者、来自央视的主持人以及艺术家们自带“流量”,广受关注,为线上演出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诗乐舞《大国芬芳》的導赏为例,因为演出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导赏的谈话内容便从传统文化、民俗、诗歌、音乐和舞蹈中提取相关元素,邀请知名文化学者郦波从诗词欣赏的角度娓娓道来,《大国芬芳》的导演刘凌莉和领衔舞蹈演员骆文博,则分别从舞蹈的构思和身体的表达两个角度来参与谈话。谦和有礼的主持人李杨薇循循善诱,诗歌与乐舞的碰撞缤纷多彩,四位嘉宾的谈话饶有趣味。

3.2 镜中氛围的营造

镜头中的画面直接影响着线上演出的质量,因此导赏也需要保持高水准的镜头表现力。国家大剧院的内部空间多姿多彩却鲜为人知,其中后台区域还有很多观众无法涉足的精美空间。导赏制作团队充分利用了这些别有洞天的空间。在诗乐舞《大国芬芳》导赏中,为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拍摄地址选择在了一个“泥人张”的原作雕塑群像的前方,上有书法作品“高山流水”,左边是《韩熙载夜宴图》仿制品的屏风,右边则特别布置了巨幅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喷绘。通过场景展示、物件并置以及文字铺陈,导赏在视觉呈现方面尽力靠近演出的风格,烘托一致的文化氛围。拍摄期间,正值北京玉兰花的花季,来自北京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李杨薇在国家大剧院外景台阶处的玉兰花丛前为观众朗诵了一首明代诗人睦石的《玉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用这样春意盎然的画面,为观众开启一场诗意浓厚的观演体验。

导赏遵循一般谈话类节目的拍摄原则,追求平稳的视觉构图的同时很重视谈话环境的营造,缓缓横移的全景镜头显示出透视的变化,烘托了意境之美。嘉宾的背景除了虚化了的局部场景以外,还点缀了诸如鲜花、绿植等色彩元素,丰富观众的观感层次,让原本封闭的构图延展到画外,增加了单人镜头的想象空间。在灯光设计上,整个场景的黄色灯光形成了整体的暖色基调,给人以沉静、超俗、温和的感受,同时屏风背后的墙面被洗墙灯“染”成蓝色,又提供了冷静、悠远、广阔的感觉。这两种对比性的色彩的在镜头中的融合,让整个导赏的视觉元素丰富且宁静,非常符合传统文化故事的诗意氛围。

4 未来线上演出的思考

国家大剧院的线上演出的探索给全国剧院同行提供了良好借鉴,同时也给内容制作者提出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例如,应该如何应对终端用户不同的观看尺寸?众所周知,新媒体直播大多数的用户是手机,而如果有观众倾向于使用大尺寸屏幕,尤其是在4K普及,5G加持后,大尺寸的播放终端会带来更理想的观看体验。

胡智锋和刘俊在《何谓传媒艺术》中提出,“如果说传统艺术更多体现出精英经典、独特个性、中心化、无利害、静观默照等审美效应的话,那么传媒艺术则更多体现出大众化、类型化、去中心化、消费性、娱乐狂欢等审美效应[ 3 ]”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所说的,我们已经成为“屏幕之民”,屏端构成了新的媒介生态系统[4]。因此,如何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和互动,在网络直播语境下提供更丰富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是未来线上演出的发展方向,比如增强现实AR、虚拟场景VR等数字技术也会为线上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

除此之外,线上演出如何与线下演出达成互补效应,实行双促进,这是线上、线下演出的重要话题。形成差异化的观看体验或许是保护剧场演出市场的一项法宝。在一线城市以外的文化市场,大多数观众尚未养成去剧场看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如果免费且高质量、与剧场观看差别极小的在线演出充斥网络,势必造成潜在剧场观众的流失,进一步降低观众进入剧场的积极性。但是,在差异化体验的前提下,剧场还是会吸引观众来到现场身临其境地体验规定情境下的情感宣泄。

参考文献

[1]黄忆南.走上云端的舞台艺术[J].艺术评论,2020(8):134.

[2]杜娟.从文本消费到内容生产:参与式视频网站的受众参与研究:以Bilibili为例[J].传媒,2020(13):51.

[3]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74.

[4]贾毅.当代中国受众视频消费的变迁轨迹与内在规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25.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传播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22启幕
王小佳 去国家大剧院感受经典旋律
国家大剧院四月演出大揭秘
国家大剧院2月演出大揭秘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