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析

2021-10-09 01:15余克泉
美与时代·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非遗高职院校

摘  要: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有责任保护传承非遗。地方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地方高职院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析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保护传承为例,从构建“三进”教育体系、实施“三研”工程、构建“三结合”模式等方面探索与实践非遗保护传承路径,并就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完善评价机制等提出可行建议,以期地方高职院校能为保护传承非遗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非遗;高职院校;保护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新时代地方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保护路径研究与实践”(XJK18BTW013)研究成果。

一、保护传承非遗是地方高职院校的职责使命

(一)保护传承非遗意义重大

中国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巧妙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种类繁多的非遗凝聚着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思想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非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1]。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保护和传承非遗,契合国家战略目标,在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保护传承非遗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大批代表性项目传承活力大幅提高,但我们必须看到,非遗保护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是保护传承的理念认识有待提升。社会上对非遗的活态性的特征认识不够,将非遗误认为文物,多从静态角度出发实施保护,没有做到活态传承。二是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高龄化、年龄断层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没有形成合理的传承人梯队。基层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少,专业性和稳定性不够。三是保护传承的生态环境有待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陷入空心化状态,一些乡村陷入盲目的同质化建设,滋养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四是保护传承的机制体系有待完善。“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非遗评审机制、监督机制、退出机制和队伍保障机制亟待完善[3]。五是抢救性记录刻不容缓,理论研究有待加强。306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占50%多。截至2019年,3068名国家级传承人中去世人员已超过400多位[4],一些项目随着传承人的去世消失。非遗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内涵丰富,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理论研究滞后于保护工作,现有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在实际保护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六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这种性质注定了它具有适应现代化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尤其向善之变的可能性[5]。“非遗重新进入生活”是其传承的必然,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非遗,实现良性转化与创新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三)地方高职院校保护传承非遗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是保护传承非遗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質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这说明,非遗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理应担负起保护传承非遗的重任。

二是地方高职院校保护传承非遗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非遗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该地域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离开了这一地域环境,非遗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许多地方高职院校分布在非遗源生地,校园文化与地方本土文化相融,非遗保护与田野调查具有地域和文化上的便利。地方高职院校的师生大多来自本市、本省,对地方本土非遗有一种本能的熟悉和亲近,有学者就提出“家乡:非遗教育传承的支点”[6],而地方高职院校就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支点的传承作用。

三是地方高职院校亟待系统构建非遗活态传承体系。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进行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实践和探索,一些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没有系统构建活态传承体系,人才培养主要基于原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以师生课堂教学为主。单纯的课堂教学脱离了非遗原有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这种静态的知识输送不符合非遗保护传承的流变性、活态性等特征。

二、地方高职院校保护传承非遗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地方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探索保护传承非遗的实践路径,在非遗人才培养、技艺传承、传播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专业背景,立足地方,长期致力于湖湘特色非遗保护传承,其探索实践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一)构建“三进”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非遗传承人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设专业、建资源、引大师、筑平台,构建了“非遗进校园、技艺进专业、大师进课堂”的非遗教育体系。

一是非遗进校园。引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建成湘绣花瑶挑花等非遗大师工作室7个,校企共建湘绣产业科教园、通道侗族非遗保护与研发工作站等产教融合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二是技艺进专业。学校陆续开设湘绣、湘瓷、民族服饰等非遗相关专业6个,与企业共建湘绣艺术学院、湘瓷艺术学院,形成了与产业深度对接的湖湘工艺美术专业群。根据非遗人才应具备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等四种核心能力的要求,构建了“四能力三模块”课程体系。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将非遗技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湘绣设计与工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已成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

三是大师进课堂。建成了一支“大师+教授+骨干教师+企业技工”“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引进的大师、代表性传承人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产品创新研发。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大师工作室,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和“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产品层级,按学年分段,实施产品全流程分级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大师和教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复合型、高素质的非遗新传人。

(二)实施“三研”工程,促进非遗传承发展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秉承“在保护传承中培养,在培养中保护传承”的“互融”理念,通过开展“三研”工程,有效促进了非遗传承发展。

一是田野调研。非遗普查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非遗的分布区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是做好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系统田野调研,挖掘、整理湖湘特色非遗资料。近5年来,采访、纪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多名;整理“鬅毛针”等非遗技艺100多项;录制非遗技法视频200多个;形成非遗项目调研报告20多个。

二是理论研究。以专项课题、专题研讨、学术论坛等形式对湖湘特色非遗开展深入研究。近5年来,立项非遗研究课题69项,其中承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核指标初探”等省文旅厅文化改革发展重大研究课题3项,为省文旅厅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出版了全国首部省级层面传统工艺蓝皮书。

三是创新研发。组建非遗创新团队,建立创新研发机制。在坚守非遗核心技艺的基础上,从题材、设计、工艺技法、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化发展。近5年来,研发新湘绣、新湘瓷、小郁竹艺等新产品400余项,被企业直接采用的成果46项,推动了湖南工艺美术产品升级换代与非遗产业创新发展。

(三)构建“三结合”模式,助推非遗传播推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开展培训、体验,举办展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平台,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推广非遗。

一是“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开展非遗培训推广。通过举办国家艺术基金等非遗国培、省培项目,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传播推广非遗。学校是湖南省首批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唯一高校。建设了湖南传统工艺网、湘绣博物馆等非遗网站5个,开展线上展示、交流、宣传与推广,有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传播。

二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非遗体验。成立了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社区学院,一方面,社区学院以学校本部的“1”为平台,通过开放展示周等活动,将市民、中小学生“引进来”开展非遗体验;另一方面,学校主动与非遗企业、非遗传习所等合作共建“N”个传统技艺培训基地,“走出去”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构建“1+N”社区教育体系。

三是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举办非遗展会。通过举办、参与国内外论坛与展览展示活动推广非遗。近5年来,举办了“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发展论坛”等非遗论坛6次,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展览100余次。“新湘绣”等创新作品在法国、智利、巴基斯坦等国家展览交流12次,扩大了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三、更好发挥地方高职院校

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

我国的非遗保护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保护。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学校在保护传承非遗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非遗教育体系,将非遗教育覆盖从幼小初高到大学及以上的全学段,融入到教材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特点,明确其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学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7],这对于非遗学科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建议将非遗保护专业纳入高职高专专业目录。非遗保护传承涉及宣传、教育、文旅、人社、财政等多个部门,仅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在省级层面建立学校非遗保护传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一个部门牵头抓总、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应在省级层面建立学校非遗保护传承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学校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实现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共生共融。

(二)出臺配套政策,促进作用发挥

一是进一步明确地方高职院校职责。地方高职院校不仅在开展非遗教育、培育新时代非遗传承人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且在协助制定非遗政策、发掘整理非遗资料、建设非遗数据库、传播推广非遗、创造性转化非遗、研究非遗理论、开拓非遗市场等多个方面均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地方高职院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地方高职院校在非遗保护承中的作用。

二是给予地方高职院校政策倾斜。既然地方高职院校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应把地方高职院校作为重点,在项目、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在地方高职院校设立“非遗传习所”、“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吸纳更多地方高职院校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对设立非遗专业的高职院校,根据招生专业、人数,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府主导,整合传承人、地方高职院校、企业等多方资源,着力打造非遗保护传承命运共同体,协同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三)完善评价机制,提高保护实效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对地方高职院校保护传承非遗的质量效果尚无科学的评价标准。立足各地实际,在省级层面科学建立地方高职院校非遗保护传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引导地方高职院校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提高非遗保护传承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评选出一批非遗保护传承效果突出的地方高职院校,授予“非遗保护传承示范院校”称号,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激励带动更多地方高职院校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应大力鼓励地方高职院校利用人才优势,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组建专业的研究团队,立足地方本土非遗,总结实践经验,开展系统研究,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19-07-04].http://ip.people.com.cn/n1/2019/0704/c136672-31214011.html.

[2]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http://m.xinhuanet.com/2021-03/13/c_1127205564.htm.

[3]李文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2(3):100-105.

[4]新浪网.3068名国家级传承人里去世了400多位,断层,萎缩,怎么办?[EB/OL].[2020-06-11].https://k.sina.com.cn/article_3844617568_e528356002001q25t.html.

[5]吕品田.重振手工与文化多样性维护 ——兼谈基于文化多样性维护的文旅深度融合[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2):83-88.

[6]李琦.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J].西南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3-165.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2021-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103/t20210301_516076.html.

作者简介:余克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非遗高职院校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