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肿块结节型CT表现以及同肺癌的鉴别诊断研究

2021-10-10 12:10赖海辉黄旭东黄明志孙晓欢邱文品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9期
关键词:单发右肺球菌

赖海辉,黄旭东,黄明志,孙晓欢,邱文品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广东 惠州 516001)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主要病原体为新型隐球菌,无论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均可感染隐球菌。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对PC 研究的不断深入,本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有文献报道[1]在肺部真菌感染中占比约为15.6%,位列第三,隐球菌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在免疫力正常者,比例不断增高。PC 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依靠临床表现难以确诊,而CT 检查有一定特征。根据PC 的CT 表现可将其分为结节肿块型、炎症型及混合型,其中结节肿块型多在免疫正常人群中发病,在PC 发病患者中总占比约为57%~82%[2],表现为无症状或无特异性,与转移瘤、周围型肺癌及肺结核等鉴别诊断存在困难,误诊率较高。通过回顾分析PC 肿块结节型CT 征象,旨在提高肿块结节性PC 的认识,提高CT 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为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92 例PC 肿块结节型患者,其中男52 例,女40 例;年龄35~74 岁,平均(49.6±7.2)岁。临床表现:69 例起病时存在非特异性全身或肺部症状,其中34 例咳嗽、12 例胸痛、7 例发热、5 例胸闷、7 例咳嗽合并胸痛、4 例声嘶且吞咽痛;23 例无明显症状,其中3 例有过鸽子粪接触史。30 例患者曲霉菌抗原半乳糖甘露聚糖GM 试验阳性。

1.2 一般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 层CT 全胸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膈顶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双期相分别在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30 s、55~60 s 进行。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300 mg/mL),高压注射器注射流率3.5 mL/s,注射总量约90 mL。扫描参数:120 kV,250 mA,螺距1.375∶1,矩阵512×512,所有病例扫描数据进行层厚0.625 mm 重组,然后上传GE AW4.6 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虚拟现实(VR)等技术。

图像由2 名具有10 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影像医师阅片,对病灶大小、分布位置、形态、数量、边缘、密度、胸腔积液、伴随征象、与胸膜关系及强化方式等进行分析讨论。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92 例患者的病灶均为肿块状或结节状,48 例单发病灶,占52.2%,其中5 例左肺上叶,8 例左肺下叶,10 例右肺上叶,9 例右肺中叶,16 例右肺下叶背段;剩余44 例为多发病灶,占47.8%,其中15 例左肺多发,18 例右肺多发,11 例两肺多发。

2.2 病灶大小

共181 个病灶,大小从0.3×0.4 cm~3.8×4.9 cm 不等,其中17 个肿块状病灶长径>3 cm,占9.4%;164 个结节状病灶长径≤3 cm,占90.6%,平均长径为(2.9±0.5)cm。

2.3 病灶边缘及形态

结节状病灶多有光滑边缘,且呈现出类圆形变化,结节周边存在磨玻璃样密度影共26 例,占28.3%;单发孤立性共9 例,周边长毛刺影与分叶明显可见者3 例。肿块状病灶多有不规则形态,子灶可见,多数相贴于胸膜。

2.4 病灶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

68 例病灶密度均匀且较高,占73.9%,24 例密度缺乏密实性,占26.1%;可见空洞者17 例,空洞均为薄壁;多发空洞3 例,2 例内壁缺乏光整。29 例轻度强化,液化坏死区无强化现象,占31.5%;56 例中度至明显强化,占60.9%。

2.5 病灶与胸膜、血管及支气管的关系

92 例患者中81 例病灶处于胸膜或肺外周下,占88.0%;11 例为单发肿块,其相连于肺门影,呈现为三角形,占12.0%。56 例相贴于胸膜,占60.9%;24 例邻近胸膜存在粘连增厚征象,占26.1%;9 例存在胸膜牵拉,占9.8%;10 例单发肿块相贴于胸膜,占10.9%;7 例合并肺不张,占7.6%,其中1 例液化坏死。病灶引流支气管壁增厚者共35 例,占38.0%;7 例征象为支气管截断,占7.6%;58 例存在肺血管纹理变粗并伸入至病灶内,占63.0%。

2.6 病理结果

60 例手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占65.2%,术中可见结节质硬或肿块质韧,颜色呈现为灰白色,直径为1.4~5.2 cm。3 例采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占3.3%;29 例经皮肺穿刺确诊,占31.5%。92 例患者均形成隐球菌肉芽肿,镜下发现上皮样细胞排列方式为片团状,多核巨细胞可见,隐球菌孢子在内部可见,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存在炎细胞浸润。典型病例见图1~4。

图1 多发结节型病例

图2 单发结节型病例

图3 多发结节型病例

图4 单发结节型病例

3 讨论

PC 致病菌为新型隐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特别常见于饲养的家禽类粪便,如鸽子,皮肤、脑、肺及骨为其常见感染部位。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隐球菌还在蔬果、土壤及空气中分布,甚至存在于房屋内尘埃与城市中心[3]。对于大部分PC 患者而言,肺部常为首发部位,可能关联于机体吸入空气中的细菌孢子。真菌病有多样的临床表现,真菌特点、宿主接触数量与时间及免疫功能状态均能决定其症状表现。近年来PC 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原因在于免疫异常及正常者均会感染隐球菌。本组仅3 例有过鸽子粪接触史,其他均无明显接触或感染史。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更好发于男性中,高龄及婴幼儿较少发病;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多表现为咳嗽、咳痰,症状轻微,或经偶然发现于体检时,难以察觉。

大量文献报道PC 有多样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大小不一、多样、多态及多病灶等特点。本组单发病灶中13 例发于左肺,35 例发于右肺,说明PC 肿块结节型以右肺更高发,与报道一致[4],可能关联于人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隐球菌后诱发感染,而与左支气管相比右主支气管更短、粗且直,更易吸入。行增强扫描后结节及肿块多数为中等程度强化,本组占60.9%,且内部可出现有清晰边界的散在坏死区,无钙化,可能关联于PC 后期呈现出慢性肉芽肿病理改变,且坏死具有凝固性[5-7]。本组88.0%位于肺外周,12.0%同时分布于肺门与肺外周,推测为隐球菌由胸膜下腺泡中蔓延的结果;其中63.0%肺血管纹理变粗并伸入至病灶内,血管自然走行,不同于肿瘤血管供血,可作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之一。28.3%结节周边存在磨玻璃样密度影(晕征),同样可作为特征性CT 表现,因周围炎性渗出导致,周边长毛刺影与分叶明显可见者3 例,极易混淆于肺癌。多数病灶有较高密度,本组73.9%病灶密度均匀且较高,26.1%密度缺乏密实性。小结节密度缺乏均匀性,行增强扫描后呈现出轻度强化,少数较大病灶者可出现液化坏死及空洞等征象,本组17 例可见空洞者,空洞均为薄壁;3 例多发空洞,2 例内壁光整。多数空洞者存在支气管充气征合并征象,且经常相通于支气管,故而推测扩张的支气管为空洞实质,而其周围形成的肉芽肿组织则为空洞壁的实质,该特征亦有利于诊断PC[8]。

单发PC 肿块结节型需鉴别诊断于肺癌患者,前者一般症状轻微,咯血少见,无恶液质改变,病灶有光滑边缘,存在磨玻璃样晕征,肺纹理增粗,病灶多处于肺外周胸膜下,肋骨破坏与胸腔积液少见;还需与肺结核鉴别诊断,肺结核一般表现为结核中毒症状,如消瘦、低热及盗汗等,多在特定部位发病,病灶易空洞、纤维化及钙化;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要点在于PC 结节大小不一,呈绒毛状或小毛刺,为类圆形,而转移瘤大小一致,病灶大小形态相近,多数密度均匀[9-10]。

综上所述,肿块结节型PC 在CT 上存在一定特征性,CT 上常表现为:病灶多分布于肺外周近胸膜下、常多发且性质相同,肺血管伸入病灶且灶周出现晕征,可出现坏死空洞,病灶有较高密度,且增强后强化为中度至明显,结合GM 试验可以提高诊断能力,若诊断难度较大需尽早开展肺穿刺病理活检以确诊。

猜你喜欢
单发右肺球菌
基于肺部增强CT三维重建的右肺中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观察
两种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可行性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肠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基于肺部增强CT扫描三维重建的人右肺上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观察
临床检验科普之你不知道的肠球菌
保护措施
肝癌脑转移瘤的CT及MR表现(附8例影像分析)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单仓血管组合处理法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和体会△